台湾,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虞和芳 24.7.2020發佈
讀到Daniel寄來一個檔案:台湾,中国的美丽与哀愁
裡面報導台灣的“山、河、海、岛,最终是人类塑造了台湾。那么,究竟谁是台湾人?”。
裡面提到“台湾作家李敖说得更狠:
「台湾是中国的睾丸,一碰就疼,
两岸关系挑拨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经。」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是一代台湾人的迷思。
跌宕身世与精神困境几乎贯穿在台湾的所有文艺作品中。从1970年代的民歌运动,到198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经济腾飞并没为终极问题给出答案。
余光中的《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简单四个词概括了一代人的一生。
白先勇写《台北人》,
每个人物都背负着一段沉重往事。
罗大佑追问台湾身份的歌曲,
吴浊流寻求台湾认同的小说,
都以《亚细亚的孤儿》命名。
侯孝贤拍电影《悲情城市》,
悲情,更被看作是理解台湾的密码。
李安说:我从小到大都经历着文化冲突,我们家是外省人到台湾,后来到美国是外国人,回父母老家时则是台胞,一辈子都是外人。
个人与时代,乡愁与家园,温情与冷视,
都仿佛长镜头一般看似淡然,实则汹涌。
「人生都是苦中作乐,
台湾的美丽与哀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史学家许倬云写《台湾四百年》,
这是一位髦耋老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他在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词:理解。
请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
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挣扎与艰难,
四百年的血泪汗……
若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
对于四百年历程会多一份「同情」,
而不把它当做「别处」或「他方」看待。
—— 许倬云《台湾四百年》
今天,祖国宝岛台湾,又处于一个历史十字路口,国际局势复杂,两岸关系紧张。
不谈论军事政治,若这些文图能带你远眺一下美丽岛,想起一杯茶、一首歌、一个人,或已足够。”
————————
讀完上面的幾段,已使我泣不成聲。這是思戀,這是鄉愁,這是千頭萬緒在心中起伏洶湧沸騰。
我思戀的不只是一首歌,一個人,而是從1948年隨父母到台灣,到1966年離開台灣赴歐洲留學的18年。在這18年中,我在台灣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以及2006-2014,在南華大學執教的8年中相識有緣份的同事,學生和友朋。
整整26年,有無數的回憶,成長,學習,經歷,它使我成為道道地地的受中國文化薰陶洗禮的人。
我懷念台灣,喜愛台灣,那裡有我兒時的夢想,有我認識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師長同學和友朋的蹤跡。
我懷念他們,祝福他們。
感謝Daniel寄來這款檔案
台湾,中国的美丽与哀愁
願與你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