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談論,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談論,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藝術的登峰造極 虞和芳 22.5.2020.發佈

藝術的登峰造極                      虞和芳                          22.5.2020.發佈

接到Jenny寄來一檔,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天下居然有這種巧奪天宮的刺繡作品出現。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很悲壯的故事。那是Arachne被貶為蜘蛛的起源。她是一位紡織聖手,跟女神雅典娜比賽,看誰的手工藝高。當Arachne紡織的彩布比天上的彩雲還生動,內容是諷刺希臘的神祗,雅典娜神又妒忌又生氣,把Arachne變為蜘蛛,可惜此後Arachne只能悲哀默默地紡織她生活的網。
這個故事啟發我寫一篇神秘小說大紅蜘蛛

據說印度的雕刻家,雕刻一項完美的工藝品後,要製造一個人為的小小缺陷,以便不要引起神祗的妒忌。
中國對高明的藝術,以鬼斧神工來形容,這是表達人們難以達到的境地。


而蘇州美女的刺繡太美了,讓人驚豔又驚嘆!這是中國蘇州的傳統藝術,令人神往。
這位蘇州刺繡美女在刺繡中拿起针线,就有了让一切静下来的理由。
感謝Jenny寄來這個檔案,請分享: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從 《康定姑娘》,《达坂城的姑娘》談王洛賓 虞和芳 17.11.19.發佈

從 《康定姑娘》,《达坂城的姑娘》談王洛賓 虞和芳 17.11.19.發佈 中學時代,我們嘉義女中同班的同學,在校慶時,會演出一些歌舞。那時我們就學了《康定姑娘》《达坂城的姑娘》的歌和跳舞。我每次也參加跳舞,表演西部少數民族的歌舞。 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我們那個年代很流行的歌曲。 今天讀到瑞明轉寄來的一篇Subject: 他蹲过3次监狱,失去15年自由,却写下足以传唱500年的情歌,這是作曲家王洛賓一生的寫照。讀了有關王洛賓的報導,以及查閱王洛賓的一些其它生平資料,使我情不自禁的感覺,王洛賓是一位了不起的藝人。 王洛賓出生於北平,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師。1925年王洛賓考入通縣基督教會創辦的潞河中學,在唱詩課里,他接觸到西洋合聲,使他喜歡上音樂。於1930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和鋼琴。王洛賓有音樂的血液,一生中很不幸的捲入到不少的政治糾紛,以致遇到許多坎坷痛苦的煎熬,失去15年的自由,這正是王洛賓集合人生的體驗,和他對音樂藝術的喜愛執迷,在苦難中,以音樂作為生命的目標,才能創作出他不朽的作品。 王洛賓的祖父是為逝者画像的藝人。在王洛賓的記憶中,祖父在人們悲傷的哭聲中,一笔一画描繪死者的模样。他祖父常對家人说:“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才能懂得真正的快乐。” 王洛賓在六盘山下的一个大车店,聽到一位老人唱回族民歌《花儿》被其優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深深感動,王洛賓突然间意识到,他寻找的音樂,并不在西方。为什么要去巴黎呢?最美的歌就在中国。 王洛賓60多岁时说:“我的很多成功作品,往往不是在幸福中寫就,而是在痛苦中完成的。” 为了寻找西部民谣,王洛賓去往新疆,途中受阻,只得在蘭州落脚,在青海遇到了西部的少数民族,從他们的歌声中學到各種民谣。王洛賓把对音乐美的嚮往,和生命的诗意,热烈挥洒在西北的荒漠上。 就在这时期,王洛賓和一位叫卓玛的藏族姑娘相識,王洛賓把深藏心底的爱恋化作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1939年,王洛賓偶遇一个维族司机唱了一支新疆民歌,动人的韵律令王洛賓興奮不已,他掏出纸笔开始填词,用简单却诗性的漢语,在歌曲裡,表達他豐沛的情感,《达坂城的姑娘》就诞生了。王洛賓将内心迸发的生命感受,和民谣原始的曲调结合得天衣无缝。王洛賓認為,民谣要流传得更廣,必须要將它符合汉语特点。为此,王洛賓写了很多歌词,这是他一生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王洛賓将汉语的四声音调,与少数民族歌谣的旋律紧密结合, 《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青春舞曲》《康定情歌》《阿拉木汗》,经典民谣從此流傳開来。 王洛賓自1937年就開始搜集、整理、編寫、出版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歌,這些歌曲以新疆民歌的名義,受到許多中國人傳唱,影響廣泛,直到1983年才由甘肅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洛賓歌曲集》,被譽為「西部歌王」。 從王洛賓的一生看出,人生有很多的偶然,藝術家能將相遇的霎那情懷感觸,納入詩詞歌曲作畫中,這種藝術的創作,將剎那成了永恆。 感謝瑞明寄來有關王洛賓的網路連線,請點擊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c0xWhBNiSwApIrD95M_gSA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古今中外,詩畫同源 虞和芳 7.11.19.發佈

古今中外,詩畫同源 虞和芳 7.11.19.發佈 古今中外,詩畫同源 ,這是指人類的感覺,天性都是相互“心有靈犀一點通”,可以溝通理解,雖然每一個民族國家,會有它的特殊性,特異性,但是這是一種大同小異。也正因為如此,文明古今中外有一縷相連相通,這也是翻譯的可能性,也是翻譯作品的一些侷限性。相互溝通理解,對文化,對人類的智慧,對維持世界的理解,對增進人類的文明都有好處。 這是上天的運作,即創造人類的神明的先見之明,除了創造萬物,各種運作的原則外,還創造人類,雖然長相不同,膚色黑白有異,能夠互通,能夠交媾產生後代。但是同一個家族不好相交媾,產生的子女可能會有遺傳上的缺陷。這是中外有文明的國度早就認識出來,避免近親血緣結婚。在馬爾他有一種地中海的遺傳疾病,就是相近太近血緣關係的人們,一再通婚後的結果。我們認識的Francis哥哥一家,夫妻移民到加拿大,生了三個女兒,兩個女兒得了這種疾病,這是起初一切正常,到進入生育年齡後,開始這種隱藏疾病的顯像,跟MS疾病有類似的發展,可是到20歲時,全身不遂,不能夠行動,就會死亡。 醫學上認識出來這種疾病的原因,卻沒有治療之法。F給我看她們的照片,很是可愛的荳蔻年華,迷人的女孩,而發展出這樣的疾病的暴發,而死亡,真是可怕。 現在世界進入國際化,世界彼此互相合作的時代,不只是通婚,而且文明互相的交流。 感謝瑞明寄來一個很傑出的外國攝影師的照片,以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句子來搭配,真是如鬼斧神工的配合,驚佩於它們形容的恰到好處。好像這些外國攝影師,以最現代化科技拍攝下來的照片,正是中國古代詩人眼中所描寫的風景面貌,如妙如竅。 國成大師正是利用中外古今藝術創作的特別處,配合藝術家的融會貫通的心領神會的感受,創作出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他的理念是將中国的古點青铜器物,一些很有意思的器物,整理和再创造,他受到德國畫家Dürre鉛印技巧的影響,發展出他自己的線條繪畫的特色。他心中的理念,是出自愛中國的文化,愛中國內心和平的心聲。這是偉大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心懷。請分享瑞明寄來的Subject: 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_0uOC05vPLZskO7RRffOng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他建議去除值日 虞和芳 7.9.19.發佈

他建議去除值日 虞和芳 7.9.19.發佈 今天的早飯,我想到,他昨天早飯後提議,我們兩人的作息不同,吃飯的喜好不同,最好廢除值日的一項。 這週是他值日,他嫌家中的食品不夠,冰凍剩下的是C&F送來的魚和雞肉,他嫌它不夠好。晚上沒有切片的ham,他把肉罐頭一個個打開吃完,剩下的是蔬菜罐頭,他不喜歡吃。啤酒也喝光沒有了。 他曾在幾天前,購買cheese,那是他要吃麵,灑在上面的乳酪,購買了小香腸,裡面有cheese,又買了冰淇淋。 這週一,二,我在趕著校正“飛天過海”,沒有去Scott訂食品。週二晚上寄出了二校文。週三上午去訂Scott的食品,到下午沒人送食品來,他很失望,說家中沒有食品。我打電話去問,才知是這週三Mathew休假,Scott來電話告知,卻聯絡不上人,對方說,次日上午送來。週四上午11點,Mathew送來食品。有絞肉,豬肉和牛肉各一公斤。他晚上吃冷的,家中很久沒有訂購包裝的義大利切片的薄肉片,他在我訂購食品的時候,阻止我訂購這項他喜歡的薄片的肉,如熏肉,Salami,ham等,我就聽話,沒有去訂,可是他就打開罐頭肉吃,還是沒法減重。 週四,即前天,他把這兩種肉混在一起,他因為好久沒有看見這樣的新鮮絞肉,就在攪拌時,生吃了不少。等做了煎碎肉番茄麵,他吃不下多少的食品。他說吃的太飽了。我說吃不下,就放著,不必吃完。昨天週五,他因為前一天吃的太飽,他說看到肉就倒胃口,他要改成跟以前所規定的一樣,一週只吃兩次肉。他說,每次我為他做飯,弄得太多,沒有維持一週吃兩次肉的著想,他當值日,為了我,而做菜,肉類,炒蛋做的特別的可口。但是每次旅行在外,吃的太多,以致他的體重減不了。他值日的時候,要盡職,為我弄很多的菜,我卻吃不完。這樣當值日沒有意義。 他完全忘記,是他老是要吃肉,家中晚上他要吃肉,沒有肉片,就把肉罐頭一個個打開。我燒蔬菜,他不吃。他說這是因為我還弄了肉的緣故。 我當值日,他嫌我弄的肉太少,有時弄魚,又是烤魚,他要自己來“幫忙”,就煎豬排。在旅行的時候,他中午在餐館午餐,晚上有時又要去餐館晚餐,不肯吃水果和我中午吃不完的肉食。我是都在順應他,他要兩次在外面吃,我們就在外面吃,他減不了肥,理所當然的,是我的錯誤;今天無意中的話,就是來怪我。而居然怪起是值日的緣故,他減不了肥,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既然怪我,就讓他怪好了。 我說那麼他可以自己弄飯菜,完全隨他,但是三餐起居的時間要守時,這不是為我,而是為他自己。每人各管自己的飲食。 昨天中午,雖然他值日,我把他攪拌的碎肉,分成六分,冰凍起來,中午將剩餘的肉,揉成肉丸,跟胡蘿蔔一起蒸,不加油。他沒有吃飽。晚上,我吃週四沒有吃完的剩麵,他肚子餓了,就把買的香腸熱上。 今天早上,我煮了綠豆稀飯。他8點半上樓。看到綠豆,說太好了,這是Rockefeller養生所吃最好的食品,他要加上鹽當早餐,最好不過。我說通常這是加糖,他要加鹽的話,我就什麼都不加,他可以任憑他的喜好,加鹽或是加糖。他吃了早飯後,說,這樣的早點正好,他問在馬爾他可以買到綠豆?我說我想是可以的。這包綠豆,是別人送的。 至於他的建議去掉值日一項,我想,就不必管他。每次他要吃的食品飲料,我都不見得要,如咖啡,泡泡飲料,果汁,切肉片,Cheese,各種酒類,紅酒,白酒,Rose,啤酒,家中都為他訂購,都不缺。 到飯店吃飯,他叫的酒,都是他的喜好,我從不加以干涉。他要在外面吃飯,不管在馬爾他或是出外旅行,全部隨他。我值日,他要吃的炒蛋,油炸肉食,他都禁止我做,他說太油膩,可是他又不願意吃蒸的。他就來幫忙我弄一餐。 他值日,我時常在一旁幫忙,如切大蒜,切洋蔥,煮飯,洗蔬菜,做洋山芋沙拉。或是他忘記弄午飯,我就幫忙他弄,烤雞,炒里肌肉,煎豬排,這是他喜歡吃的,有時在我值日時,他來幫忙我做。 每次飯後,都是我洗碗,他幾年來都不管,即使他值日,也是我來洗碗。 這樣的值日,只有他有好處,他卻提議各管各的,就因為他週四看到他要吃,喜歡吃的,應有盡有,他餓了,又吃生肉,一次吃的太多,就對肉食一時起反感,就來這種建議。可以了解。但是一週只吃兩次肉,他有這樣的願望,他一生中,習慣肉食的人,是維持不長久的。他要每天運動減肥,偶爾想到,可是一曝十寒。他要我為他針灸,除非他的情況太壞,如背痛,膝蓋痛,或是心情太不對,喝咖啡太多,胃痛,要我立即給他針灸,我這樣做了,他有時自動的說,要做一個療程,可是針灸一兩次改善後,就不肯再針灸,我催促他,他嫌煩,就往後推。我就說:我不再提醒他,免招嫌,他需要針灸時,隨時來找我,我就會給他針灸。 他有很多的好處,做事從大處著眼,分析事情透徹。我是做小事,它是必須,否則兩人三餐都會有問題,沒有人來管。這樣只要雙方互相體貼,相互補足自己和對方的不足,發展自己和對方的優點,彼此互重,對雙方的相處,對事情才會有好處,這才是相得益彰。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人盡其才和“文化中国”的設想 虞和芳 6.9.19.發佈

人盡其才和“文化中国”的設想 虞和芳 6.9.19.發佈 這兩天跟國本討論他的作品和他跟我提出的“文化中国”的設想。跟他幾次交談,和通信,看出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憂心香港和兩岸三地的發展,思索他作為文化人,能夠怎麼樣的盡力。 他還沒有到過台灣,希望能到台灣。 我想起李教授和江教授,他們時常去中國開畫展,他們受到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的邀請,,而國本也受到邀請,來過馬爾他開畫展,那麼何不能介紹他們認識,這樣台灣的兩位教授,有可能邀請他來台灣。他們都來過歐洲,他們都是傑出的藝人。我們也可以邀請他們來德國Schweckhausen開畫展。本來想這次趁我到台北的時候,邀請他們一起來吃飯,將國本介紹給他們。而李教授剛好在這個時段去上海。我以為江教授也會去。通常他們都是一起行動。當國本得知,就問我:不知道他把寄給我,他的这个文档发给两位教授是否会显得唐突? 或者等有机缘在哪里认识见面? 我回答:“不必等到認識見面。馬上就可以做。我會先寫一封短信給兩位教授,給您一個副本。就跟上封信一樣。請您將您的作品,就跟寄給我的這樣,親自給他們傳遞寄去一份,這樣就不會顯得唐突。” 我給兩位教授寫了一封信“人盡其才”您們好。這次很不巧,剛好我們陰錯陽差,您們去上海,我到台灣未能相會。 不過我們也就趁此機會知道雙方的動向。 您們帶領學生到國內上海交流。 兩岸互相的交流,彼此了解溝通,很是必要,這是文化人所能做到的有形無形的對和平的貢獻。 這也使我想到,我能夠為您們盡到什麼貢獻。 您們來到馬爾他畫展,我們才有緣相會。 林國本藝術家,也受邀來到馬爾他,我們也有緣相聚。 您們都是獻身於藝術,每人都有特殊的建樹和藝術的領域,對您們的成就非常的敬佩。 容我介紹給您們林國本的傑出領域。 他的作品把宇宙現象,動體物體,靜止的和流動的,看得見,和感覺到,與看不見的量子力學等銜接。在藝術家的最高思維組合的音響,以繪畫呈現出來,只有讚嘆。我請他將他的作品寄給您們,請您們以教授,前輩的立場作評論。希望您們能夠取到溝通共識的心聲。我們在歐洲能夠做到的事,是促進中歐文化的交流。我們在馬爾他的基地,和在德國Schweckhausen水古堡的基地,歡迎您們來,您們自己來,或帶學生來,都是非常的歡迎。 “ 我想到我們每人盡到自己的力量在自己能夠做到的領域中,各盡所能,發揮創作,作畫,寫文,寫書的工作,人盡其才,這就是我們盡到了文化人的力量。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