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Aion一字的代表和來源 虞和芳 2.9.25.發佈

Aion一字的代表和來源 虞和芳 2.9.25.發佈 Äon 或 Aion 永世(源自古希臘語 ὁ αἰών,源自古希臘語 ὁ αἰϝών)是古代和晚期古代哲學和宗教中的一個術語,最初指世界時間或永恆,後來指稱將其實體化的神靈。這些永世並非指時間段,而是指實體,或統稱「至高神靈」(靈知)的化身。 希臘文學與哲學 希臘文 aiṓn 指個體的“生命”或“壽命”,也指“非常漫長、無限的時間”、“時代”或“永恆”。 在醫學脈絡中,aiṓn 指的是脊髓,即生命力的源頭。在希臘哲學中,Aion最早出現在 Heraklit的Logos理論中:「Aion永恆之塔是一個玩耍的男孩,他來回移動棋子:王國屬於男孩。」 這裡的遊戲可能指的是由永恆時間之神掌控的一系列週期性的時間(日子、季節、世界時代):遊戲結束,棋子重新排列,新的循環開始。 Euripides將 Aion 介紹為 Chronos之子。 在柏拉圖的思想中,「Aion永恆」作為經驗主義的、循環往復的時間理想對應物出現,柏拉圖用 Chronos神來表示經驗主義的時間。天空,以及天體和球體的運動週期,是永恆的象徵,但並非永恆Aion本身。因此,對新柏拉圖主義者來說,「永恆」成為宇宙秩序和時間的術語。  Aristoteles對 Aion 的描述如下:「涵蓋每個人一生的終極目標(telos,生物和精神的完美境界及最終階段)稱為 Aion(永恆)。同樣,整個天堂(包括群星)的終極目標也是 Aion,這個詞由 aei(ἀεί,意為「永恆」)構成,不朽且神聖。」 已故古代詩人 Nonnos von Panopolis將神明 Aion 描述為一位衰弱的老人,宙斯的顧問,他轉動時間之輪,在過程中不斷煥發青春,據說還在 Aphrodite 的誕生中發揮了作用。 更多關於這一詩歌神話人物的提及可見於 Quintus von Smyrna, 士麥那的昆圖斯Synesios von Kyrene昔蘭尼的西尼修斯Nonnos-Schüler以及諾努斯的學生 Johannes von Gaza Johannes von Gaza的作品中。 古代融合主義中的 Aion 作為神祇 Frontrelief von der Säule des Antoninus Pius (161 n. Chr.)  Antoninus Pius 柱正面浮雕(公元161年) 人們試圖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Aion」概念與 iranischen伊朗文獻聯繫起來,尤其是與 Zoroastrismus瑣羅亞斯德教中作為時間和永恆化身的Zurvan祖爾凡聯繫起來。Zurvan是 Zoroastrismus主義特殊形式中的創世神。 然而,只有在羅馬時代才可以證實對 Aion 的崇拜。在Euleusis埃萊夫西斯(SIG 1125)發現的一塊銘文上,其內容是獻給 Aion 的,據推測可追溯到 Augustus奧古斯都時期,但尚不能將其視為對Aion神廣泛崇拜的證據。Aion神出現在羅馬皇帝崇拜的背景下(例如,在 Antoninus Pius柱的正面浮雕上,長著翅膀的Aion 神左手拿著蛇和球體,高高地托著被神化的皇帝夫婦Antoninus Pius 安東尼·皮烏斯和 Faustina福斯蒂娜),但這也不能被視為對其崇拜的明確證據,因為它也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寓言人物。 (在古代宗教中,試圖區分寓言人物、位格、神靈和神性當然很困難,或許毫無意義。) Patera von Parabiago mit Aion im Tierkreis stehend (um 360 n. Chr.), Patera von Parabiago和 Aion神矗立在黃道十二宮中(約西元360年) 無論zoroastrischen 教神Zurvan 與Aion神之間有何联系,顯然,對Zurvan的描繪(傳統上是一個長著翅膀、獅頭的人形,腳上纏繞著一條蛇)影響了Aion神的圖像學。在許多 Mithräen 密特拉寺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圖像。然而,必須將其與對法涅斯的描繪區分開來,法涅斯來自俄耳甫斯時期,也經常與蛇一起出現,這很難解釋。在 Mithräen 教的背景下,將Aion描繪成站在黃道十二宮中的年輕人的圖像很常見,例如現在 Münchner Glyptothek慕尼黑古藝術館展出的馬賽克,它來自 Sentinum (今 Umbrien的 Sassoferrato薩索費拉托附近)附近的一座羅馬別墅。 4世紀末, Epiphanius von Salamis薩拉米斯的埃皮法尼烏斯記錄道,即使在他生活在亞歷山大的時候,人們也會在1月5日至6日夜間慶祝聖母Kore誕生Aion的節日。Aion的誕生發生在Koreion科雷神廟的地下神殿。那裡有一尊Aion的木製雕像,在整夜吟唱讚美詩之後,雕像會裝飾上五個金色十字架,在黎明時分被抬著遊行。 這尊雕像在《Suda蘇達》中也有提及,據說這位神的真名是秘密。 它與基督教主顯節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而且在古代就已為人所知。Hermann Usener甚至認為這是基督教對異教崇拜的復興。 但正如Epiphanius伊皮法尼烏斯已經提到的那樣,Aion也與其他神祇有聯繫,例如透過尼羅河水的汲取,與 Eleusis奧西里斯的發現節(heúresis),以及與Epiphanie Dionysus狄俄尼索斯主顯節。 「永恆」一詞在靈知學 Gnosis(源自古希臘語 γνῶσις gnō̂sis,意為「知識」)或Gnosistikismós主義(希臘語 γνωστικισμός gnōstikismós 的拉丁化形式)是宗教研究中用來描述各種宗教團體的術語,這些宗教團體作為融合主義的教義,在公元 2 世紀達到了頂峰。然而,各種gnostikismós諾斯底體係也指向更早的(古代)先驅。 古代宗教和哲學體系從根本上致力於對起源的描述。基於起源的思維是基礎;沒有起源就不可能有起源。必須確定起源和存在的統一性,才能掌握世界和生命的本質和目的。 諾斯底宇宙進化論假定一種二元世界觀,將物質世界與光明的天堂世界區分開來。人們相信,一絲天國之光存在於人類靈魂之中,它困於塵世肉體之中。知識,γνῶσις (gnō̂sis),指引著救贖之路;它源自於光明,讓人憶起自身(天國)的起源。物質世界,或造物主的創造,充滿了“孤獨”和對惡魔力量的“極度恐懼”,而所有現實生活過程都充滿著“毒害和惡魔”。 在大多數諾斯底體系和敘事中,至高神靈的各種化身統稱為「Aeon/Aion永世」,即所有永世的總和。不同教派的永世數量差異巨大,但所有人都相信它們構成了Pleroma普累若麻。這些永世,連同它們的神聖起源——“未知之神”,共同構成了Pleroma,古希臘語πλήρωμα,意為“圓滿”),即純粹精神實體的總和。這位「未知的神」超越了人類的一切想像,據說被一種豐盈,即pleroma,即靈性存在或精神實體,即永恆(aeon),所包圍,這些永恆源自他深不可測的原始根基。從神靈散發而出的永恆通常以男女配對或二元性(syzygies)的形式出現。永恆是實體的序列,即“精神實體”,這意味著第一個永恆或一對永恆發揮作用,其影響會影響到下一個對偶。然後,它被下一個永恆取代,而這下一個永恆在發揮其力量之後,又被另一對永恆取代,以此類推。 根據馬丁·R·馮·奧斯特海姆的說法,它們與「柏拉圖主義的基本思想」相似。然而,它們也與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天使等級制度相呼應。 Gnosis諾斯底體系大多假設存在著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意識」。這種「神聖原則」與世界、物質的、現實世界的創造無關。相反,他們假設在「至高無上的靈性存在」與物質的、現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神祇。這些神祇是永恆的“神聖中間存在”,它們從最高層次作為流溢而出,並以一種下降的、大多是雙重的趨勢發展。它們離隱喻中的「神聖光源」越遠,它們的「光芒」就越弱。最後的永恆將變成「邪惡之神」。這個邪惡的永恆將成為「造物主」(創造者)。祂的努力將引領我們走向可見的世界;祂創造了世界及其物質,並由此為人類精神創造了肉體。 「人類精神」被視為來自「永恆光明世界」的流溢。人類的靈魂受到造物主所創造的肉體所封閉和囚禁。透過認知、知識和洞察力,人類可以意識到其靈魂的神聖起源,嘗試將其從「肉體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人類內心善良的神聖火花,即其神聖的核心,只有透過從造物主所創造的邪惡肉體中解放出來才能得到救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她每天都哭 虞和芳 16.10.25.發佈

她每天都哭 虞和芳 16.10.25.發佈 兩天前Stefan 問我:“妳聽說過9歲的女孩自殺的事?” “為什麼自殺?” “因為同學取笑她胖和醜。” “小孩沒有教養,任其自由發展,是很可怕。好幾年前,我們談到過的Herr der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