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起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起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青蛙的起源     虞和芳 2.6.2020發布 

青蛙的起源              虞和芳                       2.6.2020發布     

曾讀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叛逆的兒子,不管母親要他做什麼,他都做相反的事,令她生氣。她叫他去東,他就走西,要他唸書,他四處流蕩,要他學好,他做歹事。母親對他的不孝,對他的他不長進,一無辦法。
一日母親病重,跟她兒子說:
「我死了後,你就把我葬在山下河谷水邊。」
她是希望兒子能將她葬在高山上,但他一向違背母願,她心想兒子這回也會跟往常一樣,違背她的願望,那麼說不定,兒子這次會把她埋葬在高山上。
故事是這樣結尾:兒子見母親死了,才體會到母親的偉大,心想他一輩子沒聽母親的話,那麼至少這次,他要遵守母親的最後遺言,將她葬在水邊。
那位母親被埋葬在濕濕的水邊,她死不暝目,化成一隻青蛙,來哭訴著她的苦命。
這個悲慘的故事,是夠令人窩心。我聽了後很難受,為那位母親不平,為那位改革自新的兒子惋惜。他最後一次想順著母願,卻仍是傷透了母心。
後來接觸的世面較廣,耳濡目染,看到不少人對他們父母的死亡,漠不關心,不覺對這個故事,有了另一個看法和重新的估價。
聽到德國一些神父、牧師們,講述在他們的教區內,不少父母死了,子女不去管他們,還叫神父不必在追悼彌撒中說些惋惜的話,他們沒那些時間閒情去聽。
又見到一些病人,抱怨他們的父母,不但對他們的過逝不悲哀,反而說:
「他們又老又病,何必受罪,早死早了!」
最使我驚訝的是一位認識的電影明星,他父親是德國人,母親為法國人,他因此說的一口流利的德文和法文。
有次,我們聊天時,他說他母親早已死了。
「那她一定很年輕就過世了,真可惜。」我惋惜的說,因那時他年紀也不過才三十四、五歲。
沒想到,他居然回答:
「她是個壞人,壞人應該早死!」
他說時,眼睛眨也不眨。他對母親的早死,不但不傷心,反下了這麼一個評語。
我當時一聽,真是大為吃驚。不管他們之間,曾經有過多少的爭執,但是母親總是母親,何況她已經年輕輕的過世!
德國有不少父母,早就在生前,作了安排自己後事的準備,他們說:
「我們已對自己的墳墓棺材送葬費,全安排好了,這樣可以定心。誰知道我們死後,子女會以怎樣的棺材墓地來埋葬我們!」
還聽一些殯儀館辦喪事的人說,不少父母死了,子女只交待他們:儘量以最便宜的方式,埋葬他們的父母。
有些人吝嗇的連給父母立碑,都不肯花這錢,他們的藉口說:「死了就死了,何必立什麼碑!」
更不用談一些子女,不但用最潦草的方式,火葬父母,連他們的骨灰都丟掉不顧。
這種現實硬心腸的情況,使我對那故事又有了新體會。
那位母親,悲哀兒子不向上。她早已看透兒子的不肖,兒子不會因她的死亡而悲哀改過。她料到兒子一定會用最草率的方式埋葬她了事,把她埋在山谷水邊。既然如此,她就根本用不著,犯不上說,埋在山上,倒不如讓兒子省心的把她葬在山谷濕地裡。
她的兒子反正不會花金錢和腦筋來辦她的喪事,更不會請人將她的棺材抬到山上,山明水秀之處葬的。
那麼她又何苦說出她的此願,來為難她的兒子!
而她的兒子呢?
一向他是違背母願的。
這次既然母親說出她的「願望」,他這麼做,正好順了母親的心,因它正中了此逆子之懷,他就順水推舟的,完成母親之願,把她葬在山谷濕地中。
要是他有良心的話,一定會看出他母親不願埋在泥沼濕地,她說的只是氣話。他只需請別人相墓,為母親埋在好的地方,但這些是要花精力時間和金錢的,即使他有它們,他也不願意花在已死的母親身上。
若是這位可憐的母親死了後,知道兒子改邪歸正,知道兒子是為了孝她,聽她的話,那麼即使她被葬在濕地,她也能「死而瞑目」,因她兒子已成了另一個人,聽從她的話的人,她不必再那麼悲哀的,化成一隻青蛙來唱出她的苦命了!
事實上,她的兒子根本沒因她的死而改邪歸正,正如她所料到的,將她草草埋葬了事。她的所懼及她所擔心的、不願的,真如她的預料一樣,一一實現。這才是她死而不能瞑目的原因!
不少的常人,已經是對父母沒有反哺之恩,更何況一位逆子之性?
將這故事往深一層想後,看出也體會出了那位可憐母親的心境。她在臨死時,還為兒子著想,怕給予他不必要的負擔和累贅。她死後,更不能瞑目,為她的逆子悲痛得變成一隻青蛙,在水邊唱出母親的哀曲。
那麼這個青蛙起源的故事,更使人震驚和心痛!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英國的王太子 虞和芳 8.1.18發佈

英國的王太子            虞和芳         8.1.18發佈                     
英國繼承王位的王太子,在繼承王位前,都是為先被封為Prince of Wales.
這是有它的歷史來源.
Edward I 在征服Wales,Wales,要當他們的國王,必須要生在Wales.雙方寫下條約.
Edward I就在他太太懷孕時,遷居到Wales,讓他們的小孩正式出生在Wales.給他封他為Prince of Wales. 即為Wales的王子,等以後登基成為英國國王.
Wales的王子的標記為皇冠上有三根羽毛.它是取自盧森堡大公爵Johan Graf von Luxembourg的戰鬥的盾.他是一位很勇敢的騎士公爵.他先一眼失明,另一眼開刀後,也失明,但是他還是參加跟法國聯軍,對抗英國.
在一場戰役中,他受傷而死.英國的Prince of Wales王子,那時為Edward黑色王子(Edward I 世的孫子.),仰慕他的盛名,聽說他戰死,來到他的身邊,雖然他已死,但他的勇敢英名早就有名. Edward王子對著他說:這位騎士公爵,他的精神不死.
於是Edward王子拿著盧森堡大公爵的護身盾.把它帶回英國.為了尊重他,拿他的盾上的標記,它為皇冠上有三根羽毛,作為Edward的標記,上面的字,仍舊沿用徳文: Ich dien(我服務).
從此英國的Wales王子的標記都是繼續沿用Johan Graf von Luxembourg盧森堡大公爵,的那個原始標記.
這位Edward王子可惜後來在繼承王位前過世,但是他的兒子仍舊保有王位繼承權,成為英國的Richard II國王.他跟Johan Graf von Luxembourg盧森堡大公爵的孫女結婚.12.5.06.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你知道一個很壞的電影,卻是很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虞和芳 3.12.17.

你知道一個很壞的電影,卻是很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虞和芳     3.12.17.


A 你知道一個很壞的電影,卻是很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B 哪裡會有壞電影,還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這是互相矛盾。
A 我起初也不相信,但是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後,果然此言不虛。
B 那我要聽聽看。
A 那是德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它叫Dich hab’ ich geliebt’我曾經愛過你。它是1929年的影片。片長74分鐘。它的內容是講一位歌星戀愛,結婚又離婚的錯綜複雜愛情片子,內容庸庸平平,沒有什麼特殊,但是為德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不但說話,連裡面的歌聲,都能夠使觀眾第一次聽到看到有聲有色的影片。當時非常的叫座。這在電影的歷史界佔有一席位置。
B 原來如此。不管是在哪一方面,要出人頭地,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總要有其特色才行。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自我戀的Narcissus那西塞斯 虞和芳 29.11.17.

自我戀的Narcissus那西塞斯     虞和芳                          29.11.17.                 

Narcissus那西塞斯是一位美少年,CephissusLiriope(她是一個水仙)的兒子.
在希臘神話中,有兩個不同的故事涉及到他.
比較為人所樂道的是他愛上水池中他自己身形的倒影.
他對自己的愛戀,使他心裡只有他自己,拒絕Echo對他的愛,復仇女神Nemesis,處罰他的驕傲之氣.罰他愛上自己的影子,因為他渴望對自己影pastedGraphic.png子的愛戀,使得他逐漸消瘦,最後變成一只以他為名的水仙花. pastedGraphic_1.png
另一種傳說,他愛上雙胞胎的妹妹.當她年輕輕的過世後,他傷心的很.一日他走到一個水池旁邊,看到自己的倒影,以為是已逝的妹妹.他站在池邊不肯離開她,而致食水不進,日漸憔悴,變成了一朵水仙花.
這個故事更是感人.為了對妹妹的愛,得相思病而死,夠悽慘的了.
Narcissus不只是成為水仙花的名字來源.
現代的精神分析學引用這個故事的來源,narcissism代表自我陶醉,自戀的精神分析.narcissistic指以自我為中心主義的一種心理現象.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比姬的卡片 --談生命的起源--

讀到一篇文: 靠孩子是錯誤.
這是中國人的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傳統想法。可惜新一代的小孩就不理這套。
這是東西文化的不同,影響到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這使我想起17年前所寫的一篇文

比姬的卡片    --談生命的起源--     虞和芳         

比姬是我四年前在上瑜珈課時,認識的一位醫生。
她小小的個子,在一家小兒科醫院工作。那時她還沒結婚。
我們一塊上了兩年的課,她非常的勤快,從不遲到缺席。我們班上一共只有五人,大家都互稱小名,常常下課後一起喝茶聊天。她已吃了好幾年的素,起因是她哥哥車禍突然過逝,她為了表示對哥哥的突逝之悲哀和思念,從此吃素。
她對哥哥的手足之情的深切,使我對她發生了好感。
兩年後,我們的瑜珈教師遷到柏林,我們五人班的課也就自然解散。
自此,只偶而通通電話,很少再見過她。
兩個月前,約她去看馬戲團,吃驚的看到她已身懷六甲,大腹便便。
前些日子,接到比姬寄來的一張卡片。
卡片前面是一張她兒子半裸体,躺著的照片,非常的可愛。打開它,左邊印著一些辭句,右邊寫著,高興的歡迎著他們兒子約納桑的出世,並寫著他的生辰時刻,出生時的身高體重。

使我驚異的,是她在卡片左邊寫的辭句:

一位母親抱著嬰兒在她的胸脯前,
說著:讓我們來談談小孩。
他說:
你們的小孩,不是你們的小孩,
他們是生命本身,
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
他們透過你們來到人間,
你們不是他們原始生命的由來,
雖然他們跟你們在一起,
他們不屬你們,
他們仍為自我單獨的個體。

我細細品嘗著這些辭句,雖然它的內容和我們的傳統觀念不一樣。但它卻很令人深省。
在傳統中,生兒育女是為了傳宗接代。在這層涵意下,倒是與「他們是生命本身,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有不期相謀,相合之處。
只是我們通常有了兒女,認為他們是夫妻熱愛後的產品,他們是屬於我們所有,是我們所生所養的兒女,我們會有不少的自私得意的成份存在。直至等到他們會說會講會想時,才看出他們原來是獨立的個体。但我們不會去想到,也不想去深想,他們的生命的原始來源。
事實上,我們的小孩只不過是通過我們所出生。他們的生命原始的淵源,並不是起自於我們。
就連我們的父母,以及更早的祖先,他們本身都不是生命的起源。
縱然我們能發現,並利用已存在的物質,作生活上的改進,作藝術文學上的創作。我們甚至能消耗,能毀滅,已造成的產物和生命。但巧婦難為無米炊,我們連一頓都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煮出,更何況無中生有的創造出生命!?
這種活生生的生,不是任何人可以創造出來的,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只能發現宇宙的奧妙,探討出細胞,基因的組成,利用已有的細胞繁殖。但是,他們不可能無中生有的,創造出一個有生命的細胞,更何談有生命,有靈性的人了!
以前不解,為什麼農夫在飯前還要感謝主賜給他們三餐。他們不是都自己播種、灌溉、培植、收穫、烹調。這些與上帝有何相關?後來才体會到,農夫固然是工作了,但種子能生根發芽,開花結實,這種小小種子的生命力,不是任何農夫所能施與創造的。為此,他們感謝主的賜與,能有三餐飽食。
那麼原始的生命從何而來?
舊約詩篇中曾寫著:年復年,神播種著人的種子。
  教宗John Paul 二世在今年十月十五日,家庭節時說:「小孩出生時,帶來了生命的信息,這種生命的信息,分析到其最終之源,歸溯到生命之創始天主。」
他又說:「小孩是家庭和社會的春天。兩者,不管是夫妻自生的小孩,和夫妻收養的小孩,他們使得夫妻結成一體。」
他還說:「我們生存在一個矛盾的世界,雖然好多小孩,由於父母死亡,或沒能力養育,使他們無家可歸,然而不少夫妻由於自私,不想有小孩收養小孩,待他們如己生,代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不只是建築在遺傳基因的關係上。」
他又說:「讓我們記住,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每一位來到世間的人,都具有神愛的標記。耶穌誕生,獻出祂的生命,給予世上每一個小孩。因而沒有一個小孩不屬於祂。
這也是天主教反對任何墮胎的原因。

我又唸著這段辭句:

你們的小孩,不是你們的小孩,
他們是生命本身,
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
他們透過你們來到人間,
你們不是他們原始生命的由來。

這與中國的「天之大德曰 『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了原始的「生」的生命力後,人人類才能生生不息。
比姬的卡片,使我對小孩的生命來源,有一種新的看法和体會。20001116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