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篇文摘: 靠孩子是錯誤.
這是中國人的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傳統想法。可惜新一代的小孩就不理這套。
這是東西文化的不同,影響到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這使我想起17年前所寫的一篇文
比姬的卡片 --談生命的起源-- 虞和芳
比姬是我四年前在上瑜珈課時,認識的一位醫生。
她小小的個子,在一家小兒科醫院工作。那時她還沒結婚。
我們一塊上了兩年的課,她非常的勤快,從不遲到缺席。我們班上一共只有五人,大家都互稱小名,常常下課後一起喝茶聊天。她已吃了好幾年的素,起因是她哥哥車禍突然過逝,她為了表示對哥哥的突逝之悲哀和思念,從此吃素。
她對哥哥的手足之情的深切,使我對她發生了好感。
兩年後,我們的瑜珈教師遷到柏林,我們五人班的課也就自然解散。
自此,只偶而通通電話,很少再見過她。
兩個月前,約她去看馬戲團,吃驚的看到她已身懷六甲,大腹便便。
前些日子,接到比姬寄來的一張卡片。
卡片前面是一張她兒子半裸体,躺著的照片,非常的可愛。打開它,左邊印著一些辭句,右邊寫著,高興的歡迎著他們兒子”約納桑”的出世,並寫著他的生辰時刻,出生時的身高體重。
使我驚異的,是她在卡片左邊寫的辭句:
一位母親抱著嬰兒在她的胸脯前,
說著:讓我們來談談小孩。
他說:
你們的小孩,不是你們的小孩,
他們是生命本身,
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
他們透過你們來到人間,
你們不是他們原始生命的由來,
雖然他們跟你們在一起,
他們不屬你們,
他們仍為自我單獨的個體。
我細細品嘗著這些辭句,雖然它的內容和我們的傳統觀念不一樣。但它卻很令人深省。
在傳統中,生兒育女是為了傳宗接代。在這層涵意下,倒是與「他們是生命本身,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有不期相謀,相合之處。
只是我們通常有了兒女,認為他們是夫妻熱愛後的產品,他們是屬於我們所有,是我們所生所養的兒女,我們會有不少的自私得意的成份存在。直至等到他們會說會講會想時,才看出他們原來是獨立的個体。但我們不會去想到,也不想去深想,他們的生命的原始來源。
事實上,我們的小孩只不過是通過我們所出生。他們的生命原始的淵源,並不是起自於我們。
就連我們的父母,以及更早的祖先,他們本身都不是生命的起源。
縱然我們能發現,並利用已存在的物質,作生活上的改進,作藝術文學上的創作。我們甚至能消耗,能毀滅,已造成的產物和生命。但巧婦難為無米炊,我們連一頓都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煮出,更何況無中生有的創造出生命!?
這種活生生的生,不是任何人可以創造出來的,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只能發現宇宙的奧妙,探討出細胞,基因的組成,利用已有的細胞繁殖。但是,他們不可能無中生有的,創造出一個有生命的細胞,更何談有生命,有靈性的人了!
以前不解,為什麼農夫在飯前還要感謝主賜給他們三餐。他們不是都自己播種、灌溉、培植、收穫、烹調。這些與上帝有何相關?後來才体會到,農夫固然是工作了,但種子能生根發芽,開花結實,這種小小種子的生命力,不是任何農夫所能施與創造的。為此,他們感謝主的賜與,能有三餐飽食。
那麼原始的生命從何而來?
舊約詩篇中曾寫著:年復年,神播種著人的種子。
教宗John Paul 二世在今年十月十五日,家庭節時說:「小孩出生時,帶來了生命的信息,這種生命的信息,分析到其最終之源,歸溯到生命之創始天主。」
他又說:「小孩是家庭和社會的春天。兩者,不管是夫妻自生的小孩,和夫妻收養的小孩,他們使得夫妻結成一體。」
他還說:「我們生存在一個矛盾的世界,雖然好多小孩,由於父母死亡,或沒能力養育,使他們無家可歸,然而不少夫妻由於自私,不想有小孩…收養小孩,待他們如己生,代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不只是建築在遺傳基因的關係上。」
他又說:「讓我們記住,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每一位來到世間的人,都具有神愛的標記。耶穌誕生,獻出祂的生命,給予世上每一個小孩。因而沒有一個小孩不屬於祂。」
這也是天主教反對任何墮胎的原因。
我又唸著這段辭句:
你們的小孩,不是你們的小孩,
他們是生命本身,
自我渴望延續的後代。
他們透過你們來到人間,
你們不是他們原始生命的由來。
這與中國的「天之大德曰
『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了原始的「生」的生命力後,人人類才能生生不息。
比姬的卡片,使我對小孩的生命來源,有一種新的看法和体會。2000年11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