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勵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勵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逆境的成長--眼鏡框壞了 虞和芳 2.1.2018年發佈

逆境的成長--眼鏡框壞了         虞和芳              2.1.2018年發佈

早上起來發覺右邊的眼鏡框有些往外面斜,通常是螺絲釘不牢,我看了一下,螺絲釘牢牢地,并不是鬆懈造成的原因。心想,要拿到眼睛行矯正一下。
這幅眼鏡是按照度數配光,且能按照陽光調整鏡片的顔色,保護眼睛用的。
因爲受到幾年來,近視度數突然由5百度加深到一千一百度的教訓,這是我沒有在鏡片不合適時,去糾正的緣故,因此我在發覺視力變化時,特別注意眼睛,上次去配鏡片時,不得不花費貴的費用,配戴能自動調整光綫的鏡片來保護眼睛。
今早寫完一篇夢文后,去梳洗,把眼鏡摘掉,這時突然右邊的眼鏡耳框挂鈎脫掉。那是連接眼鏡處銜接的地方脫節斷掉,是眼鏡的結構不對。
這個鏡框和鏡片是在臺灣嘉義大林購買的,不便宜,鏡框卻不經用,才兩年就壞掉。
一年來,從馬耳他出遠門,他都是另外帶一幅眼鏡,這是去年從臺灣返回歐洲時,他的眼鏡壓在飛機的躺椅下面,拿不出來,幸好還有一幅備用,而幾個月前,有次他的那備用的眼鏡在一到德國后,鏡框壞掉,又逢周日,無處修理,我們從法蘭克福機場,搭乘ITC特快車,抵達Kassel,租了汽車,就由我開車到Gehrden旅館。一年來,9次搭乘飛機出遠門,每次我都另外帶一幅眼鏡出遠門,以防萬一眼鏡壞了,可以有一幅補助的備用眼鏡。
每次帶在皮包内的備用眼睛,都沒有用武之地,這次就沒有佩帶,而眼鏡鏡框今早卻突然壞掉,很是不便,還要去Brakel去換一幅眼鏡框,浪費很多時間。想到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成語,真是有其意義。
另外一想,這幅眼鏡這樣的不經用,寧可在德國壞掉,比在馬耳他壞掉要好。至少在Brakel可以換到合適結實的鏡框。
又念,幸好昨天開車時鏡框沒有壞掉,否則用這眼鏡在我開在高速公路的路上,突然壞了,掉下來,那會造成車禍。
在臺灣,我們沒有買車。在馬耳他,因爲過去我們多半在臺灣,每次返回馬耳他,汽車啓動都有困難,所以把車賣掉了。
我所以每次來德國至少租車后,要開一次車,是因爲,若是長久不開車,人就會沒有受到開車的挑戰,反應會退化。開一輛沒有用過的汽車,是一種挑戰,汽車的改進也是日新月異。每次開的汽車品牌不同,雖然是大同小異,卻都是有些不同的構造,從有汽車鑰匙插入小洞開啓,到沒有鑰匙洞的鑰匙,自動啓動,倒退的功能也是不一樣。
想到1980年代有一次搭乘飛機去巴黎,租了一輛汽車,它跟德國我們用的汽車不一樣,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倒退。有次在休息的停車場要倒退,衹得將汽車放到0檔,由他來推動汽車,我在裏面動汽車方向盤,才倒退出去,再往前面開。
現在年紀大了,開新車是一個新環境,新挑戰,所以每次開一輛新的租車,我都要求也要來開車,增加學習適應的技能。
人生重要的是,要一再的學習新知識。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抱怨生氣,悔恨,都無濟於事。這樣對遇到逆境的事情,一點用處也沒有,人要全面的想一想,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否有做萬一的準備和打算。出現了這種現象/問題后,該如何糾正,并得到什麽的教訓。這麽一想,不管順心或是逆境,都能夠從中學習到該留意的事。順境要留意,隨時會有逆境的來臨。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遇到逆境時,要反省,并設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增長我們的經驗見識,適應逆境。人生處處充滿了逆境和挑戰,這正是訓練我們,也是考驗我們,學習成長的時機機會。
中文的逆來順受,就隱含這層意義的存在。
以上是上午寫的。
下午抽出時間去BrakelMüller眼鏡行,問,這幅眼鏡能不能夠修理耳朵的挂鈎。一位櫃檯小姐說,可以焊接,要我們一個小時後,就可以來取。那時是下午445分。
我很高興,這麽容易就能夠解決斷掉的鏡框耳朵挂鈎桿。而且一個小時后就能夠再使用了。
我們去旁邊的咖啡店坐了近一個小時。
545分準時去取時,老闆來説,那幅眼鏡框,不能夠焊接。
以爲馬上可以得到那幅修理好的眼鏡框,而卻是白歡喜一場。
爲什麽櫃檯小姐說可以焊接呢?
可是這麽反問,有什麽用處?
老闆說,他們找出兩幅可以適合原鏡片的眼鏡,一個是黑綠色,另一個是暗紅色。
問老闆鏡框多少錢? 他回答199歐元,算200歐元,安裝費就不另加。他可以很快的叫人來安裝上。
好貴,沒有別的鏡框可以適合,就衹得挑選黑綠色鏡框。老闆叫夥計把那鏡片安裝上去。
那位夥計就很快的將鏡片安裝上去,看我戴上的情況,又調整了一下,6點眼鏡行關門,我們離開。
戴上新鏡框后,一方面覺得怪怪的,不如原來的眼鏡,可是有什麽辦法?原來的鏡框壞掉,別的眼鏡行未必便宜,何況6點店鋪都關門了。
至少這家眼鏡行,在知道不能夠焊接斷掉的鏡框后,在爲我想法如何解決,挑選出可以適合此鏡片大小的眼鏡框,而且在短短的時間内,將它安裝上去,這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有了可以用的眼鏡,雖然不如前,但是可以用原鏡片,今天也辦好此事了,該知足了。
這是中國的成語知足常樂。18.4.16.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中國原子能之父—歸真返樸的孫觀漢教授 虞和芳 29.12.17發布

中國原子能之父歸真返樸的孫觀漢教授            虞和芳                  29.12.17發布 
     
美國最新的實驗證明,三歲以下的小孩不會說謊。雖然試驗中,故意引導他們說謊,卻很難達到,引誘他們說謊的目的,那些三歲以下的小孩的回答,都是很的真話。這說明真和樸是幼年時期的特色。
當我們慢慢地懂事後, 漸漸地變得精靈,不但學會說謊,還會被一層虛偽””人為的面罩罩住,自知或自我欺騙的不自覺。我們會察言觀色,有時甚至為了潔身自保,口是心非,塞責推妥,久而久之,我們逐漸喪失了,面對真理,面對真諴的勇氣,我們也喪失了我們本性的一份純真。
真和樸在我們現實的世界中,真是少之又少了。
然而孫觀漢教授並非如此。
他浙江大學畢業後留美,不但得了博士教授頭銜,還成了有名的物理學家,蔣介石總統邀請他回國,建了第一座原子爐,他功名赫赫,身著洋裝,神氣十足,幾乎一切從洋。及至三十年前,他接觸了柏楊的著作後,他的人生開始有了顯見的改變。他對他的過去,毫無保留的作了一個反省。他開始探討人生,走向人道的道路上去,引用他慣常愛說的一句話,他在向醬缸挑戰。
他歸真返樸,生活清淡,和靄可親,安祥厚道,純真不受塵染,毫無絲毫虛偽造作,是位智慧的長者,他的歸真返樸,正這是他人生旅途上,成熟的果實,這是他智慧和愛心的結晶表現。
他是我所認識的最身体力行,一位最淨化自己,跳出醬缸的哲人。
高呼口號,叫別人去犧牲,自己卻高高在上享受的人,比比皆是,而孫觀漢教授不同,他的崇高處,在身體力行,而不在說,他的純真和實樸,無形中流露在他的言行中。
這種歸真返樸的成熟過程,使我想起到甘地。
甘地出自印度一個富裕家庭,當他年青時,留英,學法律,在倫敦取得了高等法庭律師執照。他完全模倣英人,穿西裝,打領帶,儼然是位英國翩翩公子,這正是他的理想,一切英國化,跟英國的gentleman一樣。
有次他去南非辦理一樁法律事件,那時南非仍為英國殖民地,他乘一等車廂, 他擁有一等車的車票,然而車長不准他坐一等艙,他是印度人,只能坐貨艙內,甘地不服氣,拒絕坐貨艙。車長不理他的辯白,他連人帶行李的被扔出車外。
這次的突來的遭遇,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嚐到了種族不平等的待遇,他体會到受欺侮,被凌辱的苦味。
這當頭一棒,卻是他生命的轉捩點。
要是換了別人,會懷恨在心,伺機報仇,一些恐佈份子,即如此興起。而這場不公平不合理的對待,正是對甘地的一個考驗。,
正因他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格,在痛定思痛後,他認清了自己--他理想中,他是位英國的彬彬君子,這只不過是他的一張假面具,這不是真正的他,他了悟了,不管怎樣模倣英人,在英人的眼內,他仍是印度人,他不能被英人接受為同等待遇之人,這不是他一人受此凌辱,所有的印度人,全受到殖民地不公平的待遇。
只因他具有高尚的品格,宗教家的愛心和高度的智慧知識,才會下定決心,以和平,                                                                                           不用武力,的方式爭取獨立,讓每個印度人,能享受到與英人的同等的待遇。終於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統治。
正是由他對這場不公平待遇的處置方式,看出他不同凡響之處。
由此也看出,人格是決定思想和行為的主要因素,同一個境遇,有人起了怨恨仇恨,以暴力殺戮解決問題,而甘地就因他具有仁心和智慧,才發展了那種不用武力暴力的抗衡,採取不與英人合作的方式,爭取獨立。
不但如此,甘地歸真返樸,丟棄西裝,一條巾布,代之為裝,足著草鞋,一切極為簡化,風塵樸樸的生活,為人道,竭盡心力。
邱吉爾曾輕蔑的稱甘地為半裸体的托缽僧。
而甘地雖來自英國的殖民地,為有色民族,但他的道德文明之崇高,遠勝過瞧不起他的英國的大政治家。甘地的偉大,世界崇敬。
甘地是人道的代表。
孫觀漢教授是人道的履行者。
孫教授沒有一點驕矜,沒有一點虛偽。他為人熱心,處處為別人著想,幫忙別人,從不接受任何感激,他營救柏楊,只云這是他應做的事。他說:”我只做了我本份和良心該做的事,如果社會覺得,我的工作超於平常,那是因為社會道德的沈淪和墮落,我深感傷心。
凡是認得柏楊的人,都知道,孫觀漢教授如何的四處奔波,營救柏楊。
楊柏先被判死刑,繼陷入獄,釋放遙遙無期。
孫觀漢教授為柏老出版了一本柏楊和他的冤獄”,報導柏楊的遭遇,和入獄判刑前後情況,他曾上書蔣總統,為柏楊伸冤,請求釋放柏老,只得到一封外交式的回函,他向世界特赧會呼籲,請求協助釋放柏楊,他又幾度上書給美總統,經過了好幾年的努力,東奔西跑,終於打動了卡特總統,透過美國大使館的拹助,柏楊在受了九年零二十六天的冤獄後,獲得了釋放。
不是孫觀漢教授的鍥而不捨,為柏楊奔波,為他的釋放努力,還不知柏楊仍要蒙冤多久。
孫觀漢教授與柏楊素昧平生,他深信柏楊的蒙冤,不辭勞苦的為他伸冤,這種情況,舉世難得。
這使我想起一戰前,法國的Dreifuss事件,那是一樁法國將軍府中發生的情報案子,他為猶太人,被誣為賣國,左拉為他辯護不果,他被判罪,貶入魔鬼島。只有他父親深信他的無辜,經過好幾年的想方設法查出實情,才真相大白,Dreifuss是被誣,宣判無罪,而得釋放。
這是父親為子伸冤,理所當然,而孫觀漢教授與柏楊根本不曾謀面,未曾相識,他卻能為柏楊竭心盡力,想方百計的設法營救他,這是千古佳話。
Talmud中有這麼一句話:
誰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他就救了整個世界。(Wer ein Menschenleben rettet, rettet die ganze Welt)
孫觀漢教授救了柏楊出獄,這是一種正氣的呼聲,”天地有正氣在晉董孤筆…”他的這股正氣,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溫暖美好了許多。
有心的地方就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有美。

                             ***

記得二十七年前,當我讀孫觀漢教授的柏楊和他的冤獄,心中極為激動。
他的幾封義正辭嚴,又充滿了柔情愛心的上書,使我體會到柏老的德不孤,必有鄰。
也使我感到,在這世界上,還有愛及正義的呼聲。
這片呼聲是那麼的柔,又是那麼的剛強,我不禁砰然心動,這是一種悲憤後,夾帶感動及共鳴的一種心聲。
於是我提筆寫信給孫觀漢教授,訴說我對柏楊冤獄的不平和感慨。
沒想到,很快地,我竟得到了他的回音。
他的回信,平易近人,字裡行間充滿了愛心及諒解。他一再的謝我對柏楊的關切,就像是他自己受到冤獄,他對別人的關切,答以謝意。不,該說柏楊的冤獄,比他自己含冤,還更令他哀慟。讀他的信,忍不住感動的流悷。這是我第一次感到友情的可貴。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友情的極致。但是往往一死,於事無補,更難能可貴的是為友,長期獻身獻心。孫觀漢教授做到了這點。這正應了初戀較易,久戀難,立志較簡,實行難
一年後,我們在美相見。
在我從德剛到美的那天,他即熱忱的來電話。我說,我擬去壁茲堡看他,他回,他有事要上紐約,會到紐澤西看我。
我回哪有這種道理,當然是小輩去拜望長輩。
他說:”不要跟我來那套傳統的看法,為什麼我不能去看妳?”
我急著說:”不行,該我去拜望您,哪有勞動您的道理。
他說:”誰規定只許妳看我,不准我來看妳?”
我避開話題說:”這裡很難找,您不方便來。
他卻回:”我到美國已三十多年了,沒有走不通的路。
我想,等他到了紐約後,我再改變他的意思也不遲。
但是他到了紐約後,說什麼也抵不過他,他非要撘公車來紐澤西看我。
這使我惶惶不安,但他用短短幾句慈祥的話,把我弄得有口莫辯
就這樣,他搭乘公車,風塵樸樸地來到了紐澤西。
他的這種謙誠,令我赧顏及感動。他不是只說客氣話,他說什麼,就做到什麼。他一反傳統,絲毫沒有一點大人物的架子,這種作風,世所罕見。
我們踓然才笫一次見面,但因書件往返了許久,兩人一見如故。他是那麼的和靄可親,我滔滔不絕的講話,他只凝神的聽,偶而下一些評論,我們談到柏楊,談到我 
的工作,也談論當前的國際局勢,不覺幾個鐘頭,就在他煙斗的噴霧中溜走了。
那晚剛好我們特意安排要去紐約,這才被他批準送他回旅館。我們跟姊夫約好,六點在一家書局會面,我們聊天,遲遲還沒啟程的打算,孫觀漢教授即提醒我們,不要遲到了,不好令姊夫久等。
姊姊說:”有什麼關係,他常令我等他,這次晚到,叫他等一次我們也是應該。
不料孫觀漢教授馬上反問:”他要妳等,是他不應該,妳為什麼也要這麼做?”
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已可看出孫觀漢教授的厚道來。
姊夫是學理工的,早就久仰孫觀漢教授的大名,以為他一定是位神氣十足,眼睛只望上看的大人物,及至見到他後,大為驚異,被他的樸實誠懇所攝,姊夫平日是不輕易嘉許人的,這次見了孫觀漢教授後,回去不住的讚美說:”沒想到,他竟是那麼樸實坦誠,沒有一點點的架子,真難得,真了不起。
                                 ***
柏楊終於出獄了,我們高興的無以言喻。
有次和孫觀漢教授在美見面時,正值柏楊擬跟香華結婚的時候。
我們談話的主題,又圍著柏老和香華團團的轉,我們一同錄下我們祝福的錄音,寄給他們,以表我們的心意。
孫觀漢教授在給香華的信中說的極為真切:”妳的信中,充滿了感激之意,即使我不敢當,也非常心感,但是,香華妳知道,我們應該最感激的人,卻是妳。在衣洞(柏楊)這麼孤單受苦出來寂寞的人,妳的愛,給他重活的熱力。
這就是孫觀漢教授,他心中永遠充滿了愛和鼓勵体諒。他從不提他為柏老做了多少犧牲和努力,他只淡淡地說:”我只做了我本份和良心該做的事。而對於別人的所作所為,雖只是一封慰問柏楊的信,或致謝他的話,他卻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是他的厚道純樸之處。
孫觀漢教授不只是厚道純樸,他的坦白諴懇,又是千萬人所望塵莫及的。
在他送我的菜園懷台雜思的書上,他寫:
這本小冊子,是由於柏楊先生的影響和鼓勵下寫成,使我開始發現我身上的醬氣,即使在印此書時仍很重,書上的照片,就是很明顯的證据。希望我們共勉,慢慢的向醬缸外面看看,甚至逃出。
孫觀漢教授的真誠坦直,在這幾句話中表露無遺。他對己,責之唯恐不嚴,雖然他的醬氣,比之別人,少之又少,他仍毫不隱瞞自己的缺點,設法揭出,以求改進,這是需要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
向醬缸外面看看,甚至逃出不是一樁容易的事,不知多少人,坐井觀天,盲人摸象了一輩子,不願看清自己的缺點,逃避真理。然而我們若想改正我們的缺點,第一步就得要坦誠的檢討自己,找出自己的錯誤,才有改善的希望。
有時他見柏老跟他太客氣,他即會笑笑的跟柏老說:”你該多讀一下柏著,糾正這種太客氣的毛病。
孫觀漢教授的平易近人,寬大開誠的心懷,使人對他生愛生敬。他提拔學生,後生,他說:”我覺得後生簡直可敬可愛。
他還說:”當我們能体察到幾位真心為國和才能超眾的人們時,我們千万別錯過機會,不要發人人相輕的老毛病,我們要立刻抓住他們,鼓勵他們,感激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為我們,為祖國,為人類盡量發展他們良好的良知良能和良心。
凡是熱愛人類,有仁心的人都希望後來者居上,這樣時代的巨輪才能一步步的往前推進進步。
孫觀漢教授一無私心,將他的朋友們,互相介紹,使大家能有樂同享。
他跟作家徐訏建立深交,他們長期交往,他很欣賞徐訏的著作,不但將徐訏的作品寄給我,還介紹我跟徐訏通信來往。直至徐訏過逝前,我們還互通音信。
更不用說,透過他,認識了柏老和香華,梁上元,陳麗真等女士。他甚至將他浙大還有來往的同學也介紹了給我。
他沒有一點保留,沒有任何的嫉心,私心,將他的所有,包括他的朋友,都與人共享。這種真誠坦誠的品德難得一見。
                                  ***
有一次孫觀漢教授陪我去紐約一家物理治療中心,觀摩一位高醫生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療法。高大夫原是西醫,後又加學中醫。
翌日高大夫打電話來說:” 昨天跟妳一起來的孫先生,竟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學家,妳為什麼在介紹時,不告訴我?他的模樣像個清道夫, 我就沒太注意他,直到晚上跟朋友聊天時,才知他是了不起的物理學家,我哪裡能從他的外表,看出他的成就來?有名的人,都不是那個樣子, ,,妳為什麼不早告訴我,也好讓我盡情的款待他,真是失之交臂。
這就是我們的孫觀漢教授,他絕不做表面工夫---穿的西裝畢挺,眼睛往上瞪,說句話像是施恩似的。他只著一襲舊衣,沒有大人物的架子,像個鄉下佬,說話誠懇謙虛,這正是大智若愚,歸真返樸的表現。
然而在只重外表,不顧內涵的現實世界中,許多人不知純真純樸的可貴,一意只追求金玉其外,等到失之交臂時,才後悔有眼不識泰山。
德國有句俗話實質重於外表”,就是叫人不要只重外表,更應注重內涵。但是不少的人,還是以貌取人,不但自己只重外表,也取人以外表,這是多麼的可惜。
孫觀漢教授的真和樸,是他的美德,也塑成了他的形像,內外相映,相得益彰,這種真樸,內外合一,在當今世界上,更是難能可貴。
從孫觀漢教授那,我學到了很多,我能結識他,是我生平最可貴的境遇之一,對他的友誼,鼓勵和愛顧,我有無限的感激和感恩。
前面講述的只是一些他的為人處事的不尋常。
孫觀漢教授在物理科學的領域上,更是高人一等。
孫觀漢教授被柏楊譽為中國原子能之父。他為清華大學設立台灣的第一座原子爐,更可看出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 200025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