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靈反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靈反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也談心電感应 虞和芳 23.10.23.發佈

也談心電感应 虞和芳 23.10.23.發佈 若是有人問我:有沒有心電感應? 我會回答有。 一些成語,「物以類聚」,「心有靈犀一點通」,「說曹操曹操到」,「心之所至,金石為開」,即使最新的電腦,網路上的cookie,都是透過電磁波等的設備,來做分類,不少的宣傳資料就這樣收集來供應顧客所需。 心靈感應(telepathy)意為“遠距(tele-)感應(-pathy)”, 是指不借助感官或物理途徑,把信息傳遞給另一位的現象或能力。中國元代著名典籍《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有些人往往把心靈感應和預知、透視、同理心等幾個類似的玄學現象連在一起。一些宗教概念也認為心靈感應是連接心中自性 (佛教)的重要成分。 我的姨媽就有心靈感應和預知的本領。在今年我們三位(姊姊、嫂嫂和我)合寫的一本紀念家兄的書《一位勇者奮鬥的故事》中,我就記載了這位姨媽不尋常的預知和母親兩次被煤氣中毒,她姊姊的心電感應的經過。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仇恨刻在水裡,恩惠刻在石上. 虞和芳 8.5.21.發佈

仇恨刻在水裡,恩惠刻在石上. 虞和芳 8.5.21.發佈 感謝Daniel寄來此文”仇恨刻在水裡,恩惠刻在石上“ 和一首「平凡的奇蹟」 https://youtu.be/iDNGNt-mJ1c 的樂曲。 是的。知道感恩的人,即使小小的一個禮物,感謝對方的情意,心中就暖洋洋的,自己的身體就會馬上受益。 這使我想起一個相反的,本身因為高傲妒忌受害的故事。 有一位容姿不錯的女士,向Getty募捐請求資助。Getty給了她一張一千美元的支票。她以為Getty那麼有錢,卻這樣的吝嗇,不但失望,還很生氣,居然當面把這張支票給撕掉,表示抗議Getty那麼的小氣,她不滿意這個資助,不稀罕這一千美元。這種不知感激,報以抗議,受害的是她自己。 每人都可以在生命中得到很多的愉快和幸福,這首「平凡的奇蹟」https://youtu.be/iDNGNt-mJ1c 的歌,是多麼的美好。 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的美好,它在於我們自己的心態。 感激每天能夠活著的人們,珍惜每一件平凡中的美好,就是幸福的人。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人的心靈可以加蓋好幾層 虞和芳 1.6.2020發佈

人的心靈可以加蓋好幾層                        虞和芳                  1.6.2020發佈         

一個城市,不能在一個建築內,又再建上另外一個建築,它得要先去掉先前的建築,才能在它的上面重新蓋一個建築。在新建築上,老的建築不復存在。
可是人的心靈的軟體,可以容下好多的過去自我,孩童時代,年輕時代,終年時代的自我,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軀體內,不必跟建築一樣,要拆掉老的建築物,才能建立新的建築。
人雖然可以活的很老,但是他的少年的他,仍然能夠跟老年的他,生存在同樣一個心靈中,共存共生。換言之,人的心靈可以容納不同時代的我,它不會消失,不會像建築一樣,要先毀滅前面的建築,才能從同樣的一塊地,建築起一個另外一個建築,在它的後面,看不出前面建築的形狀。
但是人不同,不同時間感情的同一個人,可以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心靈之內,有些頂多是被壓入到下意識中,但它沒有消失。
這也是上了70歲的歌德,會愛上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他並不覺得自己年紀大,跟年輕的女孩相愛戀,不切實際,因為年輕的他,仍然是生存在年老的他的身體內,沒有消失。
年輕的歌德,並沒有消失在年老的歌德的心靈內,因此他又回到了戀愛時期的熱情,再度的深深陷入愛河,不能自拔,以致被所愛的女孩拒絕,受到戀愛失戀後的苦痛。年老的歌德被年輕的歌德的心靈所取代,做出了不合他成熟有地位的人,應該做的令人取笑的事。年老的歌德變成被心靈內年輕的歌德的作風引起令人取笑的行為出來。
這是幾個心靈同時存在一個軀殼內,會作祟,會興風作浪的原因。
年輕的歌德,活在年老歌德的軀體內,而使得他的行為和作風與外表的型態,不相配合,而致做出不恰當,令人取笑的事出來。
後來雖然他覺醒了,也後悔那時的幼稚,但是此事已經傳走四野,使得他很後悔有這樣一件令人對他人格打折扣的事的發生。
不過好在他也是一個詩人,一位詩人有詩人的熱情,不足為過。他在老年所寫的情書,情詩,也令人讚美欽羨他所寫的詩的美妙。12/1/11.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讀到一篇8歲小孩寫的《眼睛》一文 虞和芳 20.5.2020發佈

讀到一篇8歲小孩寫的《眼睛》一文               虞和芳          20.5.2020發佈

今天收到Daniel一封轉寄的mail

其中有一篇:
《眼睛》
這位8歲小孩寫的《眼睛》一文,令我讀了之後熱淚滿眶: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裝得下高山
裝得下大海
裝得下藍天
裝得下整個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時遇到心事
就連兩行淚也裝不下
—————-
就短短的幾行,說出眼睛的奧妙。
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眼睛大到可以容下高山大海藍天,
但是心事使得人傷心,
化成的淚水,眼睛卻容不下,奪眶而出。
人的心靈中也是什麼都裝得下,但是受到感動之情,不會發聲音,不會下評論,不會手舞足蹈,只會默默的化成淚水,由靈魂之窗的眼睛來表達。
我讀到這8歲小孩的描述眼睛,它觸動我的心懷,心中充滿了感動之情,情不自禁的化成熱淚,這是對造化之主的感激感動的心聲。
想你們也許也想窺窺這位8歲兒童的筆跡。
感謝Daniel轉寄的檔案,請分享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未進化的人的心靈 虞和芳 9.2.2020發佈

未進化的人的心靈 虞和芳 9.2.2020發佈 在人的心靈內處,仍然存在著原始的各種情感,妒忌,貪嗇,暴戾,恨,怨,不滿,忘恩負義,壓迫…。換言之,原始的感情,沒有變化,雖然物質文明上進步到前人無法想像的地步,電話,電視,電腦,飛機…。 若是人的心靈能夠成熟些,不鬧情緒,不故意給人刁難,世界就會對每個人更舒適些。6/6/2011.一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心中的陽光 虞和芳 14.9.19.發佈

心中的陽光 虞和芳 14.9.19.發佈 在小學的時候就讀到:空氣,日光,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 而這三樣都是來自大自然,是不必花錢,生來就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這三件禮物。 傳說中,希臘哲學家Diogenes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裡,擁有的所有財產只包括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個麵包袋。有一天他正在曬太陽,這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拜訪他,問他需要什麼,並願意兌現他的願望。他回答:「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大帝後來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 冬天的太陽多麼的暖和,人人都知道。 今天讀到Daniel寄來的一篇文“拐彎的陽光”。 起初覺得奇怪,陽光怎麼會拐彎?等讀完後,心中暖洋洋的,這是一篇很感動人心的小文。 讓我們來分享。 ******** 拐彎的陽光 幾年前,我因為騎車不慎摔傷了,在醫院裡住了好幾個月。同一病房裡有四張病床,我和一個小男孩佔據了靠窗的那兩張,另外兩張床,有一張屬於一位女孩。 女孩臉色蒼白,很少說話,長時間半睡半醒地眨閉著眼睛。她身體越來越差,剛來的時候還能扶著牆壁走幾步,後來只能躺在床上。 一次,我去醫院外面買報紙,看見小男孩的父親抱著頭蹲在路邊哭。我一連問了他好幾遍,他才說兒子患上絕症,大夫說他兒子活不過這個冬天。 一個病房裡擺著四張病床,躺著四個病人,卻有兩個病人即將死去,並且都是花一樣的少年。我心情十分壓抑。 一切都是從那個下午開始改變的。 小男孩又一次抱著一堆東西送到小姑娘的床頭。她對小男孩說聲謝謝,還對小男孩笑了笑。 小男孩:「 姐姐,你笑起來很好看。」 女孩沒有說話,再次對小男孩笑了笑。 小男孩問,「 你的臉為什麼那麼蒼白?」 女孩:「 因為沒有陽光。」 小男孩想了想,很認真地說:「 我們把病床調換一下吧,這樣你就能曬到太陽了。」 女孩:「 這可不行,你也得曬太陽。」 小男孩仔細地想了想,拍拍腦袋:「 有了!我讓陽光拐個彎吧!」 所有的人都認為小男孩在開他那個年齡所特有的玩笑,包括我。可是,小男孩真的讓陽光拐了個彎。 小男孩找來一面鏡子,放到窗台上,不斷地調整角度,試圖讓陽光反射到女孩的病床上,不過沒有成功。我以為他要放棄的時候,他再找出一面鏡子接著試。 午後的陽光經過兩面鏡子的反射,終於照在女孩臉上。我看到,女孩的臉龐在那一刻如夏花般綻放。整整一個下午,女孩靜靜地享受那縷陽光,雖然還是閉著眼睛,卻不斷有淚水從眼角淌出,她試圖擦去,卻總也擦不干。 從那以後,小男孩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仔細細地擦拭那兩面鏡子,然後調整角度,將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女孩的病床上。 每天醫生為他們檢查完身體都會驚喜:「 又好些了!」是的,小男孩與小姑娘身體都在康復。這簡直是奇蹟。 我出院的時候,女孩已經可以下地行走了,她和小男孩手牽手一起送我。兩人的臉龐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那是兩張快樂並健康的臉。 幾年後,我見過那女孩。她說,是那個小男孩和那縷陽光救活了她,那段日子每天睡覺前,她都要想,明天要早早醒來,迎接小男孩送給她的清晨第一縷陽光。那段日子一直有一縷陽光照在她的心裡,給她溫暖和希望。 後來也見過那小男孩,他長大了,有了男子漢的模樣。 我坐在他家客廳的沙發上問他,那時你知道自己已經被判了死刑嗎?他說知道,只是還小,對死的概念有些模糊,卻仍然害怕,害怕得很。 他說,好在有那個姐姐,那段日子,每天睡覺前,他都要想,明天一定要早早起床,讓清晨陽光拐個彎,照在姐姐的臉上,說到這裡,男孩笑了,露出純潔羞澀的表情。 不過是一束陽光,卻讓奇蹟發生了。我想,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樣一束溫暖的陽光。 帶來陽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會沐浴在陽光下。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向幸福致歉 虞和芳 20.8.19.發佈

向幸福致歉 虞和芳 20.8.19.發佈 最近一篇文章傳遍了網路,那是愛德華.金森的哲學博士論文,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敘述博士論文,和二十多年後,再來做同樣當時認為幸福的人,又做了一次調查,結果不盡相同。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名之為幸福密碼。 在您讀下面的這篇文時,我想請您先問一下自己,並寫下:我幸福嗎?我有過幸福感嗎?那是在什麼時候?是因為什麼事情?它維持多久?同樣或類似的事情重複時,是否還有幸福感? 幸福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名詞,每人的幸福感不一。藝術家的幸福感,是他完成了一幅滿意的作品。科學家的幸福感,是發現了鑽研有了具體的成果。 所以明之為幸福感,因為這是一種個人的體驗感受。若是只拿幸福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是會失望的。因為幸福不是一種目的,而是心靈的感受。拿它作為追求的目的,追求到的可能不是幸福,但在追求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幸福感,也可能會夾雜痛苦和許多別的感受。 在2002年我寫了一篇短篇小說:走往幸福的路上https://yuhefang.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24.html。它編入2011年以它為名“走往幸福的路上”的書中。 感謝Daniel寄來這篇幸福密碼的文。它的結尾寫一句“向幸福致歉”的話,我就以它為此blog文的標題 。我在網路上找出刊登此文的網站,各式各樣不同,挑出其中帶有圖片和後記網站,值得我們一讀,請分享。 http://purposedriven.blog.sohu.com/264326418.html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Stoik之安寧 虞和芳 4.6.19.發佈

Stoik之安寧 虞和芳 4.6.19.發佈 在紛擾的世界中,在生存競爭的社會裏,每個人的神經,如箭在弦,隨時都會崩潰爆發. 崩潰爆發如為一點小事, 發脾氣, 捺不住性子,怒火中燒,跟身邊之人衝突,叫駡,或是官司頻告,甚而大打出手,造成兇殺案. 這都是我們的神經忍受耐力有限,受不住波動,刺激. 古希臘的哲人們,早已看出了人的這種惶惶張張,馳騁不安,魂不守舍的張惶失策勁,而發展出一種哲學Stoik哲學---心平氣和,訓練使內心平和安寧. 這種內心之安定,與佛教不同.佛教是出世,逃避世界,而Stoik之哲學,為入世.它積極的進入人世間,為國家盡義務責任,在五花八門的世界中,以一種平靜的心情處理各種複雜擾騷之世事. 這是一種內心的涵養.是經過不斷的訓練磨練而成.是一種修身齊家,治國的教養訓練. 他們將心的平靜分為兩種,一種為不知之平靜,一種為知之平靜. 典型的例子,試舉出當時從希臘雅典到另一小島的度(渡)船發生的事. 這條船出發了,也安全抵達了目的地,一切似乎跟以往一樣,沒有區別,而在船航行的中途卻發生了一樁事:遇到颶風.船上的乘客,一個個嚇得要死,以為船要沉了.乘客慌張的奔來奔去,深怕船沉,葬身海底.當時只有在船上的一條豬,卻一點不慌張,穩如泰山. 為什麼豬不著急?這是因牠根本沒看出危險之所在. 這是 「不知」的寧靜.屬於低層的寧靜. 而人有智慧,看出危險之所在,一見危險引起害怕,恐慌,雖然這些不安都無濟於事,但人就沒法安靜下來.他們的高哭狂叫,不能使風靜下來.風靜時,自己會靜.這船到最後終能平安無事的抵岸,那麼這場驚恐豈不是多餘?即使船發生意外,全船沉沒,驚恐也絲毫不能挽回惡難,只現出了人性的弱點. 那麼,明智之士,為什麼不能養心修性,使心靈一直保持平靜,---即使在最危機的一刻,也能心平如水. 不少生物,像蒼蠅,亂飛,沒目標的不安的動來動去.越不安亂動的動物,生命越短暫.君不見壽龜,慢慢地活動,牠能活到千百年. 既然世上的一切,不是因亂慌張可以解決困難,那麼為什麼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 常常以安寧和平之心,比慌張失措之態,要能度過難關,這是以靜制動之益.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以一種平和安寧的心,來應付世上一切的世事? 當然,這種寧靜之心,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鍛煉,修養達成. 這幾乎又與儒家之定心,誠意,修身,又有了異曲同工之妙. 28/5/2003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人對短期和長期的心理反應 虞和芳 20.7.18.發佈

人對短期和長期的心理反應          虞和芳                   20.7.18.發佈

明鏡雜誌登出一篇人對短期和長期的心理反應。
若是30天後能得30美金,在多等一天,31天後能得31美金。大部分的人,選擇31天後,多得1美金。
若是今天能夠得到,次日多得一美金,人們要今日立即得到,不願多等一天,多得一個美金。
若是2個月後能跟一位有愛滋病的人,發生關係,一般的人,不願意與她發生關係。
若是有愛滋病的美女,立即能夠跟她發生關係,而另外一位沒有愛滋病的女人,要等兩個月,一般男人寧可立即跟有愛滋病的美女發生關係。
從這些心理測驗可以看出,時間對一般人來說,越短近要達成的,越是受到感情的支使,使人失去理智,眼光變成窄狹。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人類對感情和理智以時間作為區野的眼光,來看受到感情、理智決定的心理因素的不同。3.11.12.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人性有很多的上癮 虞和芳 6.7.18.發佈


人性有很多的上癮                    虞和芳                         6.7.18.發佈                    

逐漸的對人性有了一點瞭解。
人性中有很多必然的本性,食、色,喜愛,憎恨,不滿,妒忌,憂愁,自私,勇氣,懦弱,虛榮,空虛,。。。很多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而這些天性若是隨其發展,多半是會傷害自己。
很簡單的是食、色。
生存不得不吃,要延續生命,上天給我們性欲,即是色。
所以人有性別的不同,男女相求相歡是天性。這些中國的古聖先賢都早已看出,將宇宙分爲陰陽。男爲陽,女爲陰。
在易經中,很明白的出現一陰一陽的配合,配合得當,就是和諧,配合不當,就是相逆,就是格格不入。
喫是必要,不喫,人會死亡。人的壽命有限,任何的生物都是要靠繁殖來延續。性,是天生具有的。
吃的太多,就會肥胖,對身體有害。性的濫用,也是對身體有害,一切都要有節制才行。
人類的文化,是陶冶這種人的本性,定出一個規限,制定規則來限制人的這種天性汎濫。宗教就是一種這樣的誕生。家庭,文化也就是賢人的功績,給我們定下規定,以禮儀來使人變得有涵養和節制。
可是人們對於七情六欲還是不能夠隨心所欲的控制住。大聖孔子到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更何況一般人了。
《礼记·礼运》中记载道: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就是说,这几种情态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就会。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中醫認爲疾病的病,最怕的就是七情六欲的内傷。換言之,這都是個人自取的疾病。是人的情緒,内心,心理,人格,修養,造就出一個人。
七情中的欲,分散成爲六欲,而六欲中的意欲是別人看不見,自己也衹能感受得到,卻是摸不着的意欲。人有五官,就有五種感受,每種感受都能夠令人迷戀。都能夠成癮。
要將它們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是一種修養,而這種修養又跟自己的欲望會衝突,導致人的不滿,受制,不平衡。引起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最難辦的就是自己的七情和六欲的恰到好處的和諧。而人際關係,又得跟,另外他人能夠相配合,相調和。這是難上加難。
拿心比心說的容易,做起來難。即使相愛戀愛中的男女,一旦結婚后,常常看出對方的短處而不滿,兩人弄成格格不入,更是會成爲怨偶。
但是這不是做不到的,必須要雙方都努力,才能夠白頭偕老。而先決條件是要做到自己能夠控制自己,自己的修養功夫到家,而對方也得如此,否則孤掌難鳴。
我們能夠做到這點,才是人生的一個極致,才能談到幸福,否則一定夫妻間衝突百出,成了敵人,那麽何能談到幸福。
因此家庭和諧才能談到進一步的大道理:修身,齊家,治天下。
每一步都要它的必要程序。   9.1.16.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人類原始的攻擊性 虞和芳 3.6.18.發佈

人類原始的攻擊性               虞和芳                      3.6.18.發佈

人類原始的攻擊性,是在Freud的「原我」內所描述的生來就有的特性。
有些人強些,有些人弱些。
它跟守衛本領,同時是一體的兩面,這是中國人所說:「天之大德曰生」,即人求生存的必要本領。
而這種天性與生俱來,完全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
攻擊性時常在人的心內,當人一遇到不合意的事,就要找藉口發洩。
一個藉口被擋住,發洩不出的話,會找到另外一個發洩的出口。這些藉口都是堂堂正正,還會以替天行道之名為藉口來行惡,來發洩這些原始的攻擊性。
我今天上課,講以索寓言時就講到狼要吃羊的藉口。狼先責怪羊把水弄髒了,使得牠不能喝水。
當羊回答,牠在下游,何能把上游狼所在的水弄髒時,狼老羞成怒回答,就衝著羊敢反駁牠,牠就要把羊吃掉。
我說岳飛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個人的攻擊性,若是受到煽動家來煽動,這就成為集體恨的累積,會產生很可怕的力量。如納粹殺戮猶太人;共產主義,殺戮資產份子。
現在歐洲遇到要節省,西歐民族、內心產生恨,佔據銀行,希臘還有死亡事件出現。
只要以道德立場,要這些人,不可殺戮行兇,還是不夠,要引導他們的這種攻擊性,到一處能夠發洩這種恨和攻擊,但卻又不會造成別人或社會的傷害的地方才行。
這需要有一種代償的運作方式,引導這種天性去做一些別的事,如念珠故事中的修練者,要巨人去做砍樹的工作,去上下爬樹,消耗體力的工作,這樣就可以把這種多餘的精力耗費掉,且有正面的效果。
一個精明的領導人物,就要有過人的智慧,來引導這些人,將攻擊性發洩在消耗體力,且有正面的效果的地方,如辦理企業,行運動,競技比賽等等,讓世界經濟繁榮,人們有吃有穿,社會和諧了,這種攻擊性就不會那麼的強了。
只用口說,要他們做好事是不夠的,至少要用宗教的處分,法律的制裁力量,才能壓制人的攻擊性,可是它不是代償,祇是畏懼和壓抑,要是有一天會爆發出來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
修身一定要有人肯往這方面做才行,每人只有心甘情願的修身,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它不能強制執行,尤其在民主的社會裡,沒有人能強制別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

攻擊性,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但願社會逐漸文明,這種攻擊性沒有用武之力,也許這樣它才能夠慢慢的減弱。 31.10.2011.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三對家長 虞和芳 2.6.18.發佈

三對家長         虞和芳             2.6.18.發佈
               
三對退休,有著成人小孩的家長,在一起聊天。

A.我跟小孩住在一起,每天有說不完的爭執和受氣,你呢?
B.我還好,我跟小孩一年見一次面,所以衝突比較少。那麼你呢?
C 我跟小孩沒有衝突。
A 這怎麼可能?
C 因為十年來,我下定決心,各管各的,不要跟他們往來,這樣雙方都能得其所哉,耳根清淨,沒有爭執的衝突。
B.你比我們都拿得起,放得下。
10.10.11.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德國法院對Siriusfall天狼星案件的判決 虞和芳 6.5.18.發佈

德國法院對Siriusfall天狼星案件的判決          虞和芳                      6.5.18.發佈

Siriusfall天狼星案是德國刑法著名的一個案例。它追溯到聯邦法院198375日的判決。它明顯劃分出間接施加懲罰性的自殺案件的殺戮和不受懲罰地自我自殺。

這裏要說明,以前在歐洲,自殺是一種犯罪。天主教不允許自殺。自殺的人失去埋葬在天主教的墓園權利,是一種罪行。

下面是參考德文維基以中文的報導:

整個案情經過:

BGH在判決書中描述事實如下:在1973年或1974年,被告在一個舞廳中認識H。她出生於1951當時仍然是一個依賴和複雜的年輕女人H對比她大四歲的被告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友誼和信任。在這種友誼中,性接觸是微不足道。兩人間的關係主要是心理學和哲學的討論,每隔幾個月召開一次,而且有時更頻繁,有時甚至幾個小時的電話交談。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告成為H的老師和顧問,在所有生活事務中。他一直在她身邊。H信任並盲目的相信他。
在他們無數的哲學對話中,被告透露H,他是Sirius天狼星的居民。天狼星的人在哲學上比人類高得多。他被派遣到地面上,他的任務,協助一些有價值的人,包括H.,可以在他們的身體總解體後與他們的靈魂繼續生活在另一個星球或者在天狼星上。
然而,為了達到目標,H.需要精神和哲學的發展。
當被告意識到H完全相信他時,他決定利用她的信任,來騙取錢財。他解釋給H.,她可以繼續住在另一個天體,獲得修士Uliko的冥想默念一段時間取到這種能力。這可以讓她的身體在睡眠中經歷幾個層次,和發展智力。然而,她得要支付Uliko住的修道院3萬馬克。 H.相信被告。由於她沒有足夠的錢,她向銀行貸款,得到所需的金額。
H經常詢問Uliko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的努力,被告敷衍安慰她。後來他向H解釋說,這位修士在自己的實驗中冒了很大的風險,但沒有取得成功,因為她的意識正在為精神發展建立一個強大的障礙。其原因在於H的身體。要衝破這個障礙,只能通過摧毀舊的和換一個新的身體來消除。
當被告意識到H仍然完全相信他的解釋是正確時,他計劃從她的信任中,得取進一步的經濟利益。被告告訴她,在日內瓦湖畔的一間紅房子裡,一個新的身體為她準備好了,當她與她的舊身體分手時,她將再次發現自己是一位藝術家。
但在新生活中也需要錢。這可以透過她訂一個人壽保險,以他為受益人,保險總額為25萬馬克(50萬意外死亡)的人壽保險。支付後,他將為她帶來保險金額。
H根據被告的建議,訂立了保險合同。該保險從1979121日開始每月付保費587.50 DMH交給被告  4000馬克的現金,因為他說,當她在日內瓦湖覺醒後,他會把此款,立即轉移給她,作為基礎資本。她的保險金額的支付可能會延遲。
根據被告的第一個計劃,H的生命將由一個假裝的車禍,後來的計劃,她坐在浴缸裡,將頭髮吹乾機放入洗澡水中結束她的生命。H根據要求,在198011日按照被告的指令,在她的公寓進行。在她做這個計劃她之前,按照被告的激發下,做一些事情,來表明她並不願意生命的撕裂破碎。
然而,致命的電衝擊無效。出於技術上的原因。當H將吹風機放入水中時,只感覺到身體上有刺痛感。

H.答复被告的控制電話時,在另一個城市的被告感到驚訝。
大約三個小時,他在約十個電話中給她指示,繼續嘗試跟生命告別。 然後他沒有進一步的努力,因為他認為這是無望的。

H對被告的聲明充滿信心。 她把吹風機放入水中,希望能在新的身體中醒來。 嚴格意義上的自殺想法,她的生活將永遠結束,但所幸她仍生存。 她拒絕自殺。 人無權這樣做。 被告知道他的受扶養人H.的行為完全是由他的主張和指示決定的。
——

在另外一篇有關此案的法律說明:

在天狼星的案件中,受害者不知道這種行為是死亡。 它主要只會改變她的身體外殼。 出於這個原因,女方沒有要自殺的動機,但根據同意的解決方案,在它的內涵,受控訴者有欺騙的行為。 此案因此不是自我負責的自我危害。 受控者因為是間接肇事者謀殺未遂而被處以懲罰。
德國地區法院判決被告人企圖謀殺,欺詐和在符合故意傷害與未經授權的使用職稱和觸犯Heilpraktikergesetz自然醫學專業實踐法,判決七年監禁。雖然被告上訴到聯邦法院,但是整個的判決不變。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什麼是天書? 虞和芳 22.4.18.發佈

什麼是天書?                 虞和芳                     22.4.18.發佈

讀到論述張良的天書。這是集 儒、道、易經的道理精華,貴在篤行。將它錄下分享。

這本書中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在次列舉一二:
1、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解理: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
2、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解理: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
3、畏危者安,畏亡者存。我們的國歌就是在此詮釋興亡之理,不畏死方得生。
4、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解理: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
5、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敗沒敗於多私。
解理: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效果不同 虞和芳 8.1.18發佈

效果不同          虞和芳               8.1.18發佈                                 
A是一位衹顧自己的人,什麽都以自己爲出發點。他有錢,穿著整齊,看到別人邋遢,就看不順眼。
有次一位30年前的大學同班校友B來到他家,看到他家有傭人打掃,A衹是在指示那人工作,自己什麽都不動手,得意洋洋,B起反感,就説:每個人都是平等,你這樣的指使人,衹是做一些家事,太麻煩,試想,每天有人來到你家,難道你不嫌煩?
A回答:
我工作一輩子,賺了錢,爲什麽不能夠請人來爲我做家中的瑣事。衹有這樣,我才能夠有時間來過悠閑享受的日子。
這句話B聽了很不受用。
過了一年,B拜訪老同學C C家裏也是有傭人在打掃。
B因爲自己家沒有傭人,一切都要由他自己來做,他看到C家的傭人在工作,就又説出同樣的話:
每個人都是平等,你這樣的指使人,衹是做一些家事,太麻煩,試想,每天有人來到你家,難道你不嫌煩?
C很圓滑的說:
我也不喜歡有人來到家裏,真是纍贅。可是試想,我們都老了,有一天你要是病在床上,也是得忍受別人來到你家裏,看顧你,替你做雜事。我身體不好,衹得請人來幫忙。這些花費,還要從別處省下來,而且家中又有人隨時進出,是很不適意,可是有什麽辦法。
B一聽很受用,就帶著憐憫又得意的口吻說:
所以嘛,身體最重要了,這是我每天運動的結果,你要學著我,多照顧自己的身體。 17.10.16.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瑞士人人羨慕的家庭卻產生三死一傷的悲劇 虞和芳 7.3.18發佈

瑞士人人羨慕的家庭卻產生三死一傷的悲劇      虞和芳     7.3.18發佈                                         

瑞士一個人人羨慕的家庭,--丈夫為一家大銀行Credit Swiss的高級顧問,妻子是世界滑雪的亞軍,為瑞士滑雪協會的會長,兩人都年輕有為.
在歐洲,凡是體育出名人物,財源都會源源不絕. 她賺了一筆錢,要去Credit Swiss那家銀行存款,由一位銀行理財專家來接待她.後來他們結婚.
前幾天,他把懷孕3個月的妻子殺死,岳母,小舅子都殺死,逃亡後,在一個森林內,舉槍自盡.
這個悲劇轟動瑞士.
這麼一個家庭,為什麼會惹出這樣的一個悲劇?
幸好,那位岳母,身中5,雖然還在昏迷中,被救出來.這對夫婦2歲大的兒子Kevin,沒有被殺害.
到目前,那人的動機是什麼,還是一個謎. 。。。
當時報紙衹是短短的,記載此事,沒有寫下任何一個人的名字。
今天讀到了,想要知道,到底這件事情是怎麽發生的,她幸存的2歲大的兒子現在情況如何?於是設法找尋資料。果然找到了一些。
這位女運動家叫Corinne Rey-Bellet,她丈夫是Gerold Stadler,在2006430日,Gerold Stadler殺死他的妻子Corinne Rey-Bellet和其弟弟Alain († 32)。她的母親Verena Rey-Bellet身中5槍,幸好能夠存活。
那時他太太懷孕三個月,但兩人分手。她返回她的父母家住。他追到到裏,對著她,她弟弟Alain († 32),開槍射擊,他們雙亡,她母親Verena Rey-Bellet (56)身重5槍,在醫院搶救過來。
凶手GeroldStadlerCorinne Rey Bellet的家庭支持她離開他,他不願意兒子Kevin歸她父母來照顧,一時想不開,槍殺他們,那天她的父親剛好外出,才免遇難。

根據«SonntagsZeitung周日報紙» 報導,Stadler在槍殺他們后,電他的父母,請求把他的兒子Kevin (2) 接到他父母的家。幾小時后,他又電他的父母,要知道他們是否動身接他的兒子。
他這麽做,是要報仇,因爲他知道妻子絕對不會讓他把兒子帶給她岳母養育。
Corinne Rey-Bellets曾對她的一位同事Susi Milz說,Kevin 留在她母親家最好。她岳父母對Kevin 的教育方法,她不贊同。他們常常爲這件事情爭執。
Stadler
的恨,是來自他認爲妻子離開他,是她弟弟和母親的指使。他不能忍受兒子Kevin Rey-Bellet家庭内裏長大。
Verena Rey-Bellet夫婦在一日間喪失他們的兩個小孩。這真是一場家庭的悲劇。
H. Elias Fröhlich報導這六年的經過:Kevin在這期間交給另外一個家庭照顧,Verena Rey-Bellet的丈夫 Adrien (†76).爲此很心傷,一周前過世。Adrien對兩個小孩被殺過世固然很傷心,但是幾年來已經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唯一支持他生存下去的是孫子Kevin
Kevin在這場悲劇發生后,被政府當局送到一個養母家寄養。起初他還被准許每周幾次到外祖母家。20102月后,這種聯係被切斷,幾乎半年,不准Verena Rey-Bellet夫婦去看孫子Kevin。原因是Kevin的外祖父AdrienKevin負面的影響。
Verena Rey-Bellet說,從去年秋季,當局允許Kevin 每三周三個小時留在他們的家。
當局說,或者如此,或者根本不准許Kevin 到他們家。
此后,Verena Rey-Bellet夫婦放棄繼續爭取養育Kevin 之事,而Adrien 自此心碎。
Verena Rey-Bellet又說,她丈夫逝世前的周一,她帶Kevin去醫院看他的外祖父。Adrien Kevin都有無限的喜悅。至少他們還能夠享受這麽一場歡聚。
Verena Rey-Bellet說,爲了Kevin,她喪失了兩個小孩,好在Kevin (8) 身心都很强壯,她在Kevin 養母前,告訴Kevin ,他外祖父,跟他的母親,舅舅都在上帝的那一邊。
Corinne Rey-BelletsGerold Stadler,結婚三年,這場愛情造成她和弟弟的死亡,凶手自殺,Kevin 成爲孤兒。這是誰都事先想不到的事。
這個家庭的悲劇最後剩下孤兒Kevin,他成爲外祖父母的鍾愛和希望。
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可悲的是,在爭執中,人們不會珍惜所擁有的,感情用事,才會造成不必要的三人死亡的人間悲劇。5.5.06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