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起源。 新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起源。 新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從易經的地天人來看宇宙學 虞和芳 20.2.18.

從易經的地天人來看宇宙學              虞和芳      20.2.18.

易經講陰陽,陰陽就是道。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孔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演化運行
繫辭傳說:「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應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
中國的陰陽傳統學術中「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陰陽的特性是「對立而統一關係」( the contradictoryunity)(太極):
陰陽和天文
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地為陰,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哲學上(非科學)的基礎粒子,古人認為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宇宙的變化,是陰陽兩個完全相反,卻又相輔相成的元素之間消長變化。所以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易經的乾卦為天,坤卦為地,人是生存在天地之間,易經闡明的是,人在天地之間,人如何來順應天地之道,天人合一,是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
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人為萬物之一,儒家立於人之本位,以人與天地並列而為三。說卦云:「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人為天地所生,「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 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運),天地 ... 形而上者天之陰陽,形而下者地之剛柔。在天之道,陰與陽,在地之道,柔與剛,在人之道仁與義。

宇宙学(英文:Cosmology)或宇宙论,这个词源自于希腊文的κοσμολογία(cosmologia, κόσμος (cosmos) order + λογια (logia) discourse)。宇宙学是对宇宙整体的研究,并且延伸探讨至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在這點上跟易經的天地人三者關係相通。
宇宙學,牵涉到科学哲学神秘学以及宗教

同樣的易經不僅是跟數學、物理、哲學、醫學、曆法、也與科學及宗教、神秘學、不可分離。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