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回函、藝文欣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回函、藝文欣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2.4.25.發佈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2.4.25.發佈 這是一年前寫給家姊的回函,她所轉寄的一款《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的檔案,值得一讀再讀。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體察人間多少情,是非曲直心有悟,不再盲從與迷信,往事如煙隨風去,滄桑變換不覺驚,氣定神閒觀世象,心靜如水不興波。”       我老了,我感到坦然。人生是個自然過程,生自然,老自然,死亦自然。自然過程隨自然,心無悲涼坦坦然。       我老了,但今天仍是我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抓住今天,活好當下,活得健康,活得快樂,活出質量,活出精彩,優雅地慢慢老去,直至不期而遇的某一天,融入自然。“ 下面的30點, 世間真的沒有來日方長。只需把記憶、牽念留在心間。      記住這30點吧,再堅持50年,我們都能活成仙,苦的是社保部門。若晚年不想總生病,明白這30點就夠了。很經典,請互相轉告: 1、睡得早一點。 2、動作慢一點。 3、食量減一點。 4、吃得雜一點。 5、優質蛋白質多一點。 6、維生素微量元素補一點。 7、晚餐早一點。 8、食物熱一點。  9、水喝多一點。 10、鹽吃少一點。 11、適當忙一點。 12、運動多一點。 13、腳下留神點。 14、童心保留點。 15、心放寬一點。 16、浪漫來一點。 17、名利淡一點。 18、知足樂一點。 19、年齡忘一點。 20、閒事少管點。 21、有空多玩點。 22、凡事看開點。 23、朋友多交點。 24、微笑多一點。 25、愛好廣一點。 26、打扮漂亮點。 27、旅遊來一點。 28、老年瀟灑點。 29、麻將玩一點。 30、老酒咪一點。     老年人的健康快樂,就是 “一點” 加 “一點”,堅持30點,再活幾十年。      送給我的親人、朋友、老戰友、老同學。” 謝謝姊姊,是的這篇文真棒,我就將它作為blog貼上去。讓有緣之人分享。 能夠這樣超然,就是幸福。感謝您的轉寄此信函。 敬祝安康愉快 小妹 和芳上。10.11.24.清晨零時30分,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Fwd: [Share] 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 虞和芳 11.2.22.發佈

Fwd: [Share] 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 虞和芳 11.2.22.發佈 這是一篇轉寄來的檔案分享。下面是我回覆Daniel的信件: Dear Daniel 感謝轉寄下面這個故事分享。 《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 這個故事很感動人。每個人都需要愛和鼓勵,尤其每個小孩的成長,都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是需要鼓勵而不是拒絕和責難。祝福 安康 虞和芳 10.2.22. Fwd: [Share] 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 開學的第一天,張老師站在五年級的學生們面前,說了個謊。她看著她的學生們,說她會平等地愛班裡的每一位同學。 但這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坐在前排的一個小男孩,他叫李德惠。 張老師發現,小李根本無法與其他孩子們玩到一起去。他的衣服很邋遢,身上也不整潔,而且不怎麼受大家歡迎。張老師很喜歡在他的卷子上用紅筆畫一個個紅叉。 過了不久,張老師教課的學校要求老師對每個孩子過去的記錄進行審閱,她把小李的檔案放到了最後一個才看。然而,當她看小李檔案的時候吃了一驚。 小李一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是個聰明的孩子,永遠面帶笑容。作業寫得很整潔、很有禮貌,他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歡樂。” 二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深受同學的喜歡,但是他很苦惱,因為他媽媽的病已經到了晚期,家裡生活困難。” 三年級的老師寫道:“母親的去世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他試圖盡最大努力,但他的父親責任感不強,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他的家庭會對他產生不利影響。” 四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性格孤僻,對學習不感興趣。他沒有什麼朋友,有時會在課堂上睡覺。” 此時,張老師才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 老師節到了,當學生們送給她老師節禮物之時,她更是無地自容。學生們的禮物是用明亮的彩紙包好,上面扎著美麗的絲帶,唯獨小李的不是。 他的禮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紙袋包裹,那紙是從雜貨袋上扯下的。張老師費了很大勁才打開這個禮物。 那是一只水晶石手鏈,上面有顆水晶石已經丟失了,還有一瓶只有四分之一的花露水。一些孩子開始發笑,她制止了他們。 她大聲誇讚這只手鏈多漂亮啊,並把它戴在手上,還在手腕上擦了些花露水。 那天放學後,小李說了一句話才走:“張老師,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媽媽以前一樣。” 孩子們走後,她哭了至少一個小時。就從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樣教閱讀、寫作和算術,而是研究怎樣教育孩子們。 張老師開始特別關注小李。與她一起學習時,他的大腦便顯得靈活起來,她越鼓勵他,他的反應就越快。 到了這年年末,小李已經成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盡管她說過會平等地愛所有的孩子,但小李成了她的“寵兒”。 一年後,張老師在門縫下發現一張紙條,是小李寫的,他告訴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最棒的老師。 又過了六年,張老師又收到小李的另一張紙條。他說,自己已經高中畢業,成績排在全班第三名,她仍是他一生遇到的最棒的老師。 多年後,張老師收到一封信,這次小李說,當初拿到學士學位後,他決定繼續留在學校深造,他還說,張老師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師。但如今信上的落款變得長了些:醫學博士李德惠。 那年春天,小李又來了一封信,說他馬上要結婚了,他不知道張老師是否願意參加他的婚禮,並坐在新郎母親的座位子上。 當然,張老師去了。她戴著那只丟了顆水晶石的手鏈,還專門噴了小李母親用過的那種花露水。 師生倆互相擁抱,李德惠博士輕聲在張老師的耳畔說道:謝謝你,張老師,非常感謝你讓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張老師眼含熱淚,低聲說:小李,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直到遇見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師。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今天連接到嘉義女中同班同學的兩封信件 虞和芳 4.11.2020

今天連接到嘉義女中同班同學的兩封信件       虞和芳           4.11.2020發佈

起身後,讀到兩封幸惠的來信,打開看時,第一封是上午2:53 (7 小時前)

第二封是上午2:59 (7 小時前)上午2:59 (7 小時前)

兩封相距只有6分鐘。


第一封在宗旨中寫:我是幸惠,很久沒有聯絡,在Yahoo 的信件不見了,想念妳。第二封無宗旨,內容只寫:非常想念你喔。


最妙的是在這幾天來,我也時常想到她,也夢到她,難道這是心電反應?這勾起了我許多的回憶。

下面是給她的回信:


幸惠:


有妳的消息真好。近些日子,我時常想到妳,還夢到妳。我還回憶起2016年,我們會面,妳帶嘉女同學來參加我的演講,午飯由妳在中正大學當教授的兒子,請我們大家午餐。還想到有次在中學時,大家騎車上民雄妳家,中午,妳母親準備咖喱牛肉請我們同學們午餐。那天下午在妳家,我居然在榻榻米上睡著,可見得當時是多麼的舒服和安寧。我回憶到妳哥哥會繪畫,和我們的美術郎老師。

我們中學時在運動會表演跳舞,跳邊疆舞,我們是一對,妳叫山貓,我叫大白菜,妳當男生,我當女生。

中學六年有太多可以回憶的事,時常在腦中出現。不時夢到妳,有時還寫文發佈在blog上。2014年返回歐洲後,我們還又見過幾次見面,妳三番四次的組織嘉女同學會面,在凱撒飯店請大家午餐,後來又跟妳和妳先生會面。妳非常的活躍,當義工,在故宮和別的博物館當義工。妳帶我們參觀台北的博物館,解釋裡面的展覽,妳是我先生唯一印象最深的同學。我們時常讚美妳的精力,和貢獻。

希望你們一切都好。

妳還記得余國豪?有沒有她的消息?

她妹妹余國賢學醫,跟我妹妹虞和芸,在嘉義女中時,是同班同學,那時我見過她好幾次。余國賢在美國滑雪時失蹤,第二年才找到她的遺體。我妹妹在二十多年前,我到美國拜訪母親,我們見面時,告訴我這件事。前些日子,她的姊姊余國英(大我們六歲)在美國發表一篇有關余國賢過世後的報導,她丈夫多年來一直沒有結婚,帶小孩長大,真不容易。

在這期間,我妹妹在2016年過世,那時我出版一本《魂夢遙》的書紀念她。每年她過生日時,我都非常思戀。

人世太無常了。

人們的認識相聚是緣分,我非常珍惜我們同窗六年和日後相聚的這段緣份。雖然在時間上,它早已過去,但是在腦中不時的會出現,這就是回憶和懷念的精神聯繫方式。

yohoomail,一年來全部被刪除,而且進不去,很是可惜。

幸好我們還有目前Gmail可以通信聯繫。

妳的mail還是如舊,這也是我們能夠聯繫的方式。

台灣是防禦Covid-19最典範受人讚揚的國家。前南華大學的社科院郭院長兼歐研所的郭所長,他們夫婦住在加州,他在過去三十年來,每年寒暑假,返回美國跟家人相聚,他們兩個女兒都是醫生。疫病流行期間,她們勸父母返回台灣,躲避疫病。他們在今年8月夫婦就返回台灣,這是對的。

不過除了疫病外,流感又開始盛行。請多保重。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了。     祝福

安好


虞和芳

4.11.2020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美國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 虞和芳 2.9.2020發佈

美國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             虞和芳          2.9.2020發佈

美國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 克里夫蘭當代藝術博物館(縮寫為moCa)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MoCa是克利夫蘭地區唯一的此類當代藝術場所。它由Marjorie TalalayAgnes GundNina Castelli Sundell1968年成立,成立後的幾年中經歷幾次名稱和地點變更。此博物館最初命名為The New Gallery, 新畫廊,1974年,它改組為非營利組織,於1984年更名為克利夫蘭當代藝術中心(CCCA)。


1996年,Jill Snyder擔任博物館的執行董事。 Snyder的介入導致博物館的聲譽和財務增長,因為她在2002年發起從克利夫蘭當代藝術中心到克利夫蘭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更名。Snyder開發的moCa,主要體現在此組織搬遷到克利夫蘭上城的支持。克利夫蘭的上城區文化區毗鄰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WRU) 凱斯西儲大學和 Cleveland Institute of Art克利夫蘭藝術學院。自2002年以來,此畫廊一直以此名稱運作。


為了應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和正在進行擴張的國際性新冠狀病毒大流行,克利夫蘭當代藝術博物館自2020316日以來一直關閉。

此博物館有很豐富的中國藝術書畫的收藏。

感謝李慶平先生,寄來它的連線,請點擊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LhrpwoMVBBSKoXmhoDodJA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轉寄韓國感人記錄片電影《牛鈴之聲》 虞和芳 24.8.2020發佈

 轉寄韓國感人記錄片電影《牛鈴之聲》               虞和芳                 24.8.2020發佈

今天接到綸言轉寄來一部《牛鈴之聲》,非常的感人。這不只是一部紀錄片,還是一部農夫夫婦,和老牛,在人生中辛苦默默耕耘,奉獻一生,成就養兒育女的貢獻。這是充滿人性,鏡頭捕捉了一段段人牛相依為命的情感。

一代傳一代的令人反思的影片,將它全部錄下,連同youtube的連線,請分享。


韓國感人記錄片電影

《牛鈴之聲》


★獲邀2010綠色影展開幕片

★榮獲韓國釜山影展 最佳紀錄電影

★榮獲首爾獨立電影節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榮獲加拿大HOT DOCS記錄影展新藝術獎

★榮獲華盛頓SILVEROCS影展最佳視覺獎

★獲選美國日舞影展競賽片


80歲老農夫和他的妻子,以及一頭40歲的牛,一同住在韓國慶尚省的一個偏遠農村裡。不論日曬或雨淋,老農夫每天都帶著牛到田裡辛勤耕種,好為他們一家帶來溫飽。靠著這頭牛,三十多年來,老農夫不但將九個兒女撫養長大,也讓他們受了很好的教育,並都在首爾成家立業了


不管時代多進步,勤儉的老農夫從不用機器,耕田插秧、收成載運,他都跟老牛拼著老命一起做。不論農業多發達,老農夫絕不噴農藥,只為在每日辛勤工作後,採割田邊的一抹青草,餵食他這個忠實老伙伴一頓飽餐。老牛之於老農夫,就如同老農夫之於子女,從沒要求回報

導演李忠烈於2005年開始拍攝這部《牛鈴之聲》,珍貴紀錄了老牛在世的最後一年,鏡頭捕捉了一段段人牛相依為命的情感。


《牛鈴之聲》先是在釜山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大獎,後又入選了今年美國日舞影展的競賽片。但當它今年初在韓國上映後,靠著觀眾驚人的口耳傳播力量,戲院竟完全停不住地一直增廳放映,三千萬台幣拍攝,最後竟創下五億五千萬台幣的超級票房,刷新了韓國影史的獨立製片最高票房紀錄。


《牛鈴之聲》大賣後,老農夫婦的家也因此成為觀光聖地,當地觀光局甚至為該電影成立了電影博物館,並買下老牛的牛鈴與夫婦倆的衣飾版權,複製後轉賣給觀光客,以促進地方的經濟繁~


https://youtu.be/2oMEWgnNzRA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馬爾他的政策和海面上的節目 虞和芳 17.8.2020發佈

 馬爾他的政策和海面上的節目                   虞和芳                 17.8.2020發佈


給南華大學鍾老師的回信中,談到馬爾他的最近情況。鍾老師他們都曾帶南華大學,歐研所等系所的學生來馬爾他,前後在暑假舉辦三次的學海築夢的計畫做文化學術交流活動,下面是給他的回函:


鍾老師:


您好!

心怡主任告訴您說,可以明年三月再提學海築夢計畫,就按照您們所說,這麼辦理,很理想。一當我們向德國提出基金會的申請,就會告訴您們。我們也是希望德國的基金會能夠在明年三月前通過。

台灣入境就要先居家檢疫14天,當然對進出來往的人不方便,不過這正是台灣防疫成功的原因之一。

西班牙因為旅遊緣故,解禁,之後,疫病又廣傳,德國又對西班牙採取封邊境,不准許德國人進入西班牙旅遊。

這次疫病對靠旅遊為主的國家,打擊相當的大。馬爾他可能是首當其衝的一國,不過馬爾他的經濟不全靠旅遊,馬爾他歡迎世界各地的人投資,給予特別的優惠,因此好多非歐盟國家的有錢人紛紛來馬爾他投資,申請長期居留,他們得購買馬爾他的地產,和至少在馬爾他住半年以上,投資一百萬歐元,付一筆高稅,就能取得馬爾他的護照,這樣維持馬爾他的房地產價格,和提高馬爾他人們的收入,提高生活的標準。在2001年,我們申請到馬爾他的長期居留,購買房屋,那時還可以享受馬爾他的國家保險制度,只是水電都比馬爾他人貴得多,所以有位挪威人說,在馬爾他的水,比挪威人的威士忌還貴。現在所有的外國人,包括歐盟來的人,不能夠享受馬爾他的疾病保險制度,規定要私人保險,它是一筆大的開銷,比生活費還高,這也是應該。馬爾他進入歐盟後,瓶罐裝的飲水從歐盟輸入,就便宜得多。

不過馬爾他是歐盟國家和人口比率相形之下,最少外債的國家。有高度的文化古蹟,大海港的風光很美,這些日子,晚上有很美的船隻燈火和放煙火的風光,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在海面上的水面藝術活動。在St Angela古堡牆上,每天都放映不同的照片攝影,跟一個大電視類似。幾天前的煙火連放了半個多小時,從好幾隻船上發射,由電腦自動操縱,非常的美。

馬爾他人對外國人很和善。

好,再談           敬祝

安康


虞和芳上

17.8.2020.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轉寄非常棒的一段短文 虞和芳 6.7.2020發佈

轉寄非常棒的一段短文            虞和芳        6.7.2020發佈

感謝Daniel寄來一篇非常棒的一段短文,錄於下,請分享。

非常棒的一段短文:

水的清澈, 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 而是在於懂得沉澱;
心的通透, 不是因為没有雜念, 而是在于明白取捨。

小合作就要放下態度,彼此尊重;
大合作就要放下利益,彼此平衡;
一輩子的合作就要放下性格,彼此成就。

一味索取,不懂付出; 一味任性,不知讓步; 
到最後必然一無所有。共同成長,才是生存之道。
工作如此,愛情如此,婚姻如此,友誼如此,事業如此, 修行亦如此。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沒必要攀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風有風的自由,雲有雲的溫柔,沒必要模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
您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您認為值得的, 就去守候。
您認為幸福 的,就去珍惜。依心而行,無憾今生。

人生1條路:走自己的路。
人生2件寶:身體好、心情好。
人生有4苦: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放不下。
人生5句話:再難也要堅持,再好也要淡泊,再差也要自信, 再多也要節省,再冷也要熱情。
人生6財富:身體、知識、夢想、信念、自信、骨氣。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Aida的千古絕唱 虞和芳 2.5.2020發佈

Aida的千古絕唱 虞和芳 2.5.2020發佈 Aida是一部埃及的有名歌劇。它第一次是在埃及1871年12月24日上演。 這不只是一部三角戀的愛情悲劇,它加上兩國交戰的時代背景,每人有自己的立場和莫可奈何,紡織成一個悲劇。今天接到綸言tonight Met opera " https://metoperafree.brightcove.services/?videoId=6152432857001。 觀賞之後,百感交集。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雖然觀眾知道劇情,但是音樂的抑揚頓挫動人,佈景的設施,樂隊的演奏,指揮者的動情,令人們對不同演員的深度著迷,在最後扔投鮮花,花紙片,演員們看到此景不住的感動。這是藝術家有歌迷,運動選手有球迷的緣故。這是人類文明的不朽之處。 這個歌劇只有今天一天能夠點擊。感謝綸言寄來這個銜接,希望您們也能分享到它。下面是給綸言的回函。 綸言: 感謝寄來Aida。 在德國也時常演出此劇。這使我想起,小兒威禮的小學同學,是一位美國人,他父親是物理教授,Glashausen,他來慕尼黑大學交換一年的教授講學。母親是一位藝術家,印象中是巴黎藝術學院畢業。透過雙方的同班同學的兒子,我們認識後,有過一段來往。她有次要去看在慕尼黑劇院上演的Aida歌劇,買不到票,最後只買到一張站票。她說,即試站票也聊勝於無,她還是買下,去觀賞。 Aida的遊輪幾乎每週都來馬爾他。有一次可能是慶祝日,一下有四艘同樣的Aida遊輪一齊開來馬爾他海邊,熱鬧f非凡。 Aida是一個悲劇,音樂一開始就是幽幽悲悲,然後轉為悲壯。 這是一個國家國情,愛情的悲劇。感人心懷,真是千古絕唱。 再度感謝寄送此opera分享。 祝福 安康 虞和芳 2.5.2020.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人生明哲9集 虞和芳 1.3.19.發佈

人生明哲9集 虞和芳 1.3.19.發佈 瑞明: 感謝寄來這9集,這是人生的生活準繩,包括哲學,文學、醫學、養身之道。不只是讀後受益匪淺,還值得我們珍藏,如座右銘,隨時拿出來閱讀溫習,我馬上將它發佈在 http://www.yuhefang.blogspot.com 讓更多友朋能夠分享。 祝福 愉快安康 和芳上 1.3.19. ———————— 讀完這9集,沈思良久,受益匪淺,值得共用珍藏! 第1集 浙江杭州靈隱寺內有這樣一副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對聯語言樸實,卻富含哲理。 這種“半稱心”的生活和知足常樂、 隨遇而安的心態,被林語堂先生稱為 “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塗,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於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第2集 看了那麽多的《人生寄語》,孰不知僅用四個漢字即可明瞭整個人生: 尖、斌、卡、引: “尖”字,能大能小, “斌”字,能文能武, “卡”字,能上能下, “引”字,能屈能伸。 正可謂: 人的一生雖複雜,四字簡單又明白。 能大能小明世態;能文能武乃英才; 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來。 第3集 1.什麽叫幸福? 白天有說有笑,晚上睡個好覺。 2.什麽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沒安排的事能想到。 3.什麽叫情商?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4.什麽叫正能量? 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 第4集 心態不同,人生的境遇便會天差地別。 快樂,就是在平淡中窺見了神奇; 幸福,就是於平淡中嘗出了真味。 快樂不是生活的賜予,而是心的領悟; 幸福,不是別人的饋贈,而是心的淡然。 只有甘於平淡,不爭,不執著,不計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第5集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可講理; 家,是放鬆的地方,不可吵鬧; 家,是安心的歸宿,不可囂張; 家,是感情的寄託,不可欺騙。 家要溫暖,而不是冷言冷臉; 家要陪伴,而不是親人離散。 第6集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滿,人生不要設計得太擠。 不管做什麽,都要給自己留點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 留一點好處讓別人占,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得到時不自喜, 失去時不抑鬱,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第7集 人之所以煩惱,在於記憶; 人之所以心累,在於徘徊; 人之所以前行,在於感恩; 人之所以快樂,在於豁達; 人之所以成熟,在於看透; 人之所以放棄,在於選擇; 人之所以寬容,在於理解;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感情; 人之所以充實,在於過程; 人之所以成功,在於勤奮; 人之所以幸福,在於知足。 第8集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年輕10歲,而是過10年後, 你身邊和周圍的人都老了10歲,而你還仍然是今天的樣子。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的病痊癒,而是過10年後, 你身邊的人或許都漸漸離去,而你還是今天的樣子。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發財致富,而是10年後, 身邊的人都為治病破產到處借錢的時候,你卻衣食無憂逍遙自在。 第9集 吃飯:三分饑餓、七分飽; 遇事:三分憂慮、七分歡; 外出:三分坐車、七分行; 吃菜:三分鹹度、七分淡; 飲食:三分葷菜、七分素; 健身:三分娛樂、七分練; 生病:三分治療、七分養; 穿衣:三分涼意、七分暖。 退休的同學、同事、朋友們,記住這8點, 堅持50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快樂似神仙!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翻譯Heinrich Heine 的一首詩 Die Schlesischen Weber 虞和芳 12.10.18.發佈 Die Schlesis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