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看了這部樊老師敦煌的講座 虞和芳 9.3.19.發佈
看了這部樊老師敦煌的講座 虞和芳 9.3.19.發佈
感謝Daniel寄來一部
《开讲啦》 20190302 本期演讲者:樊锦诗| CCTV《开讲啦》官方频道
看了樊錦詩老師花了55年的時間守著敦煌,起源於一種執著,大學畢業後,由國家分配到敦煌,就留在那裡。
*******
下面是新華社蘭州1月7日電(記者張玉潔)6日,“改革先鋒”樊錦詩走進西北師范大學,向青年學子講述敦煌故事,激勵他們逐夢堅守。
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63年,她從北京大學畢業後,開始與莫高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為中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遺産地,並逐步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全球典范。
樊錦詩説,她初到敦煌時,條件非常艱苦,喝鹹水、睡土炕,風沙彌漫,但她沒有離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這是莫高窟的獨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業操守。”
樊錦詩説,改革開放40年來,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和管理事業,以及文化藝術的弘揚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在全國文博係統率先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文物本體及其賦存環境進入科學保護時期等。
進入21世紀,莫高窟旅遊開放和保護管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讓遊客看不行,看壞文物也不行。”樊錦詩説,她持續思考、辯證分析。在科學監測分析的基礎上,敦煌研究院創新設計出“數字電影+實體洞窟”的預約制,實現了保護和利用的雙贏。
“轉眼半個多世紀了,莫高窟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我80歲了,能為敦煌做事,無怨無悔!”樊錦詩説。
樊錦詩建議,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不要被“蠅頭小利”吸引頻繁跳槽,而應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和個人興趣,實現自我價值。
兩個多小時的宣講,讓600多名與會師生深受感動。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生尹璐瑤説:“樊老師20多歲來到敦煌時風沙滿面,但她不懼艱苦,堅守至今。現在我們生活在陽光下,環境很好,更應該好好努力,踏踏實實做學問,盡最大努力保護敦煌。”
******
在觀看此片中,樊錦詩對敦煌逐漸興起愛心,以致欲罷不能,她跟丈夫是同班同學,結婚後,丈夫照顧小孩,他們分別19年後,丈夫去到敦煌,跟她相聚,可惜丈夫兩年前過世。
樊老師81歲,臉上浮起一種天真的和善的微笑,一點不顯得老。看出她對她的一生獻身於敦煌,是非常的幸福,她說若是有下輩子的話,她還是會選擇敦煌。
她對敦煌瞭解的如數家珍,樣樣精通。談到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她的美感,她的藝術眼光,考古的知識,令人佩服。
來聽講的學生,各個聚精會神的來聽,有一些女孩的面部表情真是可愛,呈現天真來自心裡的微笑,跟那位佛像一樣的連眉毛都在微笑。
一位西班牙的觀眾,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說西班牙也有敦煌。
一位來自敦煌的人,從小就喜歡敦煌,對來參觀的人,自動的為們講解。他的記事本中,還有樊老師丈夫的簽名。
這位年輕人,真是可愛。
敦煌為了維持不受到加速的破壞,每週只有5人可以進入參觀。
不過有了最新的方法,虛擬的敦煌,人人可以進入觀看。這是古代沒有的技術。
最後主持人說,現今大家講實用的時代,可是還有堅持美學,無用之學的人們,這就是老子的無用之用。
高興有許多的年輕人,對敦煌的壁畫那麼的有興趣,看出中國有希望。心中為此非常的感動和欣喜,對未來興起希望,這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感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余虞對話 回敬余老 虞和芳 17.1.25.發佈
余虞對話 17.1.25. 謝余老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老詩詞感人深 情文並茂傳心神 行雲流水智慧具 引經據典學問深 經驗豐富內容透 小虞對話不嫌陋 每日分享詩三首 抒情揚智時代聲 獲益匪淺繞樑升 四年收集上千首 編輯成冊為事...
-
余虞對話 3.2.24.好夢成真血汗換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君說法完全對 夢境是夢規為規 世無愚翁誰移山 怪人怪事一大堆 與人相處和為貴 這是原則不能廢 與虎謀皮沒有用 喪生無義暫時退 奮勵自強虎添翼 不去殺虎虎自腿 夢是夢幻雖短暫 好夢如甘又如飴...
-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
-
Niobe的世代和命運 虞和芳 3.2.24.發佈 Niobe 為 Tantalus 和 Dione 的女兒,Pelops 的姊妹。Hesiod 說她跟 Amphion 結婚,生了 10 男 10 女。Niobe 是一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