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沒有想到包子的由來跟諸葛亮有關 虞和芳 27.2.19.發佈
沒有想到包子的由來跟諸葛亮有關 虞和芳 27.2.19.發佈
感謝Daniel寄來一篇“包子的由來”。這篇文章講解包子的歷史來源,它不但是聰明的諸葛亮發明的一種以肉包子取代人頭的祭祀,還看出語言文字的轉變,很有意思。將此文錄於下,請分享。
包子的由來
據歷史記載,饅頭起源於南方(現今雲南滬水一帶)。相傳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術,七擒七縱後最終收服了孟獲。在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諸葛亮班師回朝。
但蜀國大軍行到瀘水時,突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答道:“這裏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裏,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裏渡水的,就必須向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
諸葛亮當然不懼鬼魂,但想到這些戰士,為了蜀國,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也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
諸葛亮聽完,心裏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又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這樣下去,冤魂豈不就越積越多,瀘水將永無寧日。而且,49個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這時也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絶。”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他決定想出一個解決辦法。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絶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由於是在蜀國西南蠻荒之地,這種祭品一開始被稱作“蠻首”。
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蠻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全部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噹噹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蜀國人們經常用蠻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這種風俗,也逐漸從蜀國傳到全中國各地。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蠻首”稱作“蠻頭”。
“蠻頭”傳到北方後,北方人還是覺得蠻字不夠好聽。北方人發現,蠻頭蒸出來後,最外邊的一層表皮,很具光澤,光澤在古漢語中為“曼澤”,於是,北方人就將“蠻”字改為了“曼”字。於是,“蠻頭”就變成了“曼頭”。跟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肉很貴)吃的饅頭,是沒有包餡,是單純的面蒸的曼頭。
而後來,由於中國字能夠食物的物品,通常帶一個“食”字旁,於是“曼頭”逐漸演化成了“饅頭”。從歷代文人作品中獲悉,到宋代的時候,基本上“饅頭”一詞就確認下來了。
到了近代,隨着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裏邊裝上各種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現在,在江南一些地區,人們不是只知“饅頭”,而不知包子呢。
所以:
饅頭原本指的是現在的包子,不過流傳到老百姓生活中後,因為肉是相當難得的食材,所以就沒有包餡,到最後沒有包餡的叫饅頭,有包餡的叫做包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余虞對話 回敬余老 虞和芳 17.1.25.發佈
余虞對話 17.1.25. 謝余老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老詩詞感人深 情文並茂傳心神 行雲流水智慧具 引經據典學問深 經驗豐富內容透 小虞對話不嫌陋 每日分享詩三首 抒情揚智時代聲 獲益匪淺繞樑升 四年收集上千首 編輯成冊為事...
-
余虞對話 3.2.24.好夢成真血汗換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君說法完全對 夢境是夢規為規 世無愚翁誰移山 怪人怪事一大堆 與人相處和為貴 這是原則不能廢 與虎謀皮沒有用 喪生無義暫時退 奮勵自強虎添翼 不去殺虎虎自腿 夢是夢幻雖短暫 好夢如甘又如飴...
-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
-
Niobe的世代和命運 虞和芳 3.2.24.發佈 Niobe 為 Tantalus 和 Dione 的女兒,Pelops 的姊妹。Hesiod 說她跟 Amphion 結婚,生了 10 男 10 女。Niobe 是一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