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馬爾堡病毒病Marburg virus disease(MVD) 虞和芳 1.3.2020發佈

馬爾堡病毒病Marburg virus disease(MVD) 虞和芳 1.3.2020發佈 馬爾堡病毒/馬堡病毒病(MVD)的人類感染,最初是由於長時間接觸Rousettus蝙蝠群體所居住的地礦或洞穴所致。 一旦人類感染了此病毒,馬堡病毒便可以通過感染者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的直接接觸(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感染得病。 例如床上用品,衣服被這些液體污染。 潛伏期(從感染到症狀發作的時間)從2天到21天不等。 馬堡病毒病又稱馬堡出血熱。 症狀發燒,無力,肌痛。 危險因素感染病毒的個體直接接觸體液 治療只有立即的支持治療。 死亡24%-88%病死率 MVD是病毒性出血熱(VHF),其臨床症狀與Ebola病毒症狀,沒有什麼區別。 體徵和症狀 在1998-2000年混合性MARV / RAVV疾病暴發期間,對MVD臨床症狀和體徵的頻率,發作和持續時間進行最詳細的研究。斑丘疹,瘀斑,紫癜,瘀斑和血腫(尤其是在針頭注射部位附近)是典型的出血表現。但是,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出血不會導致血容量不足,也不是導致死亡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由於流體重新分配,低血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局灶性組織壞死引起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徵(MODS)導致死亡。 馬爾堡出血熱的臨床階段描述如下。注意,由於案例之間的可變性,階段會重疊。 潛伏期:2-21天,平均5-9天 泛化階段:從臨床症狀發作的第1天到第5天。 MHF會出現104°F(〜40˚C)的高燒和突然的劇烈頭痛,並伴有發冷,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咽炎,斑丘疹,腹痛,結膜炎和不適。 器官早期:從第5天到第13天。症狀包括虛脫,呼吸困難,水腫,病毒性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腦炎,精神錯亂,冷漠和攻擊性。出血症狀通常發生在晚期,並預示早期器官階段的結束,從而導致最終恢復或惡化和死亡。症狀包括便血,瘀斑,靜脈穿刺部位漏血,粘膜和內臟出血,甚至可能是嘔血。 器官晚期:從第13天到第21天以上。對於倖存者和致命病例,症狀分為兩個情況。倖存者將進入恢復期,經歷肌痛,纖維肌痛,肝炎,乏力,眼部症狀和精神病。致命病例繼續惡化,持續發燒,昏迷,抽搐,彌散性凝血病,代謝紊亂,休克和死亡,死亡通常發生在第8至16天之間。 原因 馬爾堡病毒是赤道非洲乾旱林地特有的。大部分馬爾堡病毒感染反復與來往自然洞穴或在地礦工作的人有關。 2009年,據報導成功地從洞穴中捕獲的Rousettus aegyptiacus分離出了傳染性MARV和RAVV 。這種隔離強烈表明,蝙蝠參與馬爾堡病毒,而拜訪有蝙蝠的洞穴是感染馬爾堡病毒的危險因素。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Rousettus aegyptiacus是MARV和RAVV的真正宿主,還是它們通過與另一隻動物接觸而感染,因此僅作為中間宿主。另一個危險因素是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接觸,儘管只有一次MVD暴發1967年,是由於與被感染的猴子接觸。 馬堡病毒為人畜共患傳染病。馬堡病毒結構為典型的絲狀病毒,形似絲線,直徑通常一樣,但長度介於800至14,000奈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強時長度約為790 nm。病毒物質由七種已知蛋白質組成。馬堡病毒結構與Ebola伊波拉幾乎一樣,但兩者的抗原反應不一。換言之,兩者在引致感染者體內產生的抗體不同。馬堡病毒是第一種人類發現的絲狀病毒。 感染 馬堡出血熱初期的病徵與其他傳染病如瘧疾、傷寒相似,因此有時斷症困難,特別是零星出現時。馬爾堡(Marburg)病毒,透過非洲綠猴。 不同地區的醫療設備及救治對生還率影響很大,部分已開發國家出現時死亡率只有25%,開發中國家中的個別個案死亡率可高達100%。 一般相信病毒是透過與染病的人畜緊密接觸,通過體液傳播。病患者危急時,體內的病毒傳染力最強。部分非洲地區的殮葬風俗應該是導致疾病傳播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機構正嘗試研製對抗馬堡藥物及疫苗。2004年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發現豚鼠注入不活躍的病毒後不會被感染。 馬堡病毒最早於1967年在馬爾堡(Hessen州)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中發現,隨後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貝爾格萊德發現。 1967年8月25日,當幾人在馬爾堡死亡時,這座城市處於緊急狀態。所有受感染的人,包括後來死亡的人,都發高燒,然後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這些症狀表明已感染沙門氏菌或志賀氏菌,但未發現這些細菌。在疾病發作後的第二週,出現出血症狀,患者從身體開口處流血,並在穿刺針後進入內臟,例如內臟。 影響肝臟。這導致約25%的患者死亡。為了弄清以前未知疾病的病因,熱帶病專家代表世界衛生組織(WHO),包括來自漢堡的Werner Mohr和來自倫敦的病毒學家George B. Dick。全球共有八個實驗室檢查了血液和組織樣本。在動物實驗中,豚鼠感染了這些樣品。他們出現了類似的症狀。發燒至40.3°C。嘗試在細胞培養物中培養未知病毒的效果較差。 1967年11月20日,即爆發爆發後不到三個月,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該新病毒。為此,用福爾馬林滅活感染的豚鼠的血樣,並藉助當時新的負對比(負染色)技術進行檢查。馬爾堡病毒研究所的Werner Slenczka,Rudolf Siegert和他們的中國同事Hsin Lu Shu以及Bernhard Nocht熱帶醫學研究所的Dietrich Peters和GerhardMüller參與調查並發表了以下論文。 由Rudolf Siegert,Walter Hennessen和Gustav Adolf Martini組成的醫學協會每天提交有關該病毒研究的報告。到1967年8月底,兩名動物園管理員和兩名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大學醫院和隔離病房的馬爾堡大學大學醫院,共有24名患者。後來共有5人死於馬堡,兩人死於新病毒。 除了尋找新病毒外,流行病學調查開始闡明其起源。該病毒最有可能是從烏干達從受感染的測試猴子中引入到Hessen州馬爾堡Hessen製藥公司Behringwerke的實驗室中的-該物種是Chlorocebus aethiops埃塞俄比亞黑長尾猴。這就是為什麼它被命名為馬爾堡病毒的原因。製藥公司用這些動物獲得了麻疹和小兒麻痺症疫苗。這些疫苗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附近的Paul Ehrlich研究所進行測試,疫苗也在貝爾格萊德的Torlak研究所生產。回顧過去,已澄清所有主要感染的人都與埃塞俄比亞猴子的血液,器官或細胞培養物接觸。但是,有關猴子健康狀況的信息無法充分確定。由於1967年6月的六日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發動軍事打擊,發動1967年的阿以戰爭。這場衝突就是”六日戰爭"),無法將這些動物直接從烏干達運到法蘭克福,而不得不在倫敦機場存放一段時間。他們接觸了來自南非的雀科和來自錫蘭(現為斯里蘭卡)的葉猴。從理論上說,將病毒從一種動物轉移到另一種動物是有可能的,但無法得到證實或排除。Chlorocebus aethiops物種的猴子被分批分發給研究所。在馬爾堡和法蘭克福,沒有發現它們的健康狀況異常,但是測試動物在短時間後被按計劃殺死了。這些動物在貝爾格萊德飼養了六週,死亡率高於平均水平,為33%。然而,回想起來,現在不再可能確定病毒感染是否起了作用。在德國,疑似攜帶該病毒的擬南芥Chlorocebus aethiops物種的猴子被殺死。這也影響了先前交付的動物,被氫氰酸殺死的實驗動物總數超過6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在古希臘Zalmoxis 為受尊重的地方神 虞和芳 19.9.24.發佈

在古希臘Zalmoxis 為受尊重的地方神 虞和芳 19.9.24.發佈 Zalmoxis (古希臘語 Ζάλμοxiις Zálmoxis,又名 Σάλμοxiις Sálmoxis,Ζάμολxiις Zámolxis 或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