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膏肓穴那樣的重要? 虞和芳 13.8.2020發佈
我們都知道病入膏肓的成語。
可是為什麼叫膏肓?它的意義是什麼?這個成語是來自,春秋 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膏肓:我國古代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
原文: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即皮膚表面的紋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中醫用布包熱藥敷患處)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中醫用針或石針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中醫湯藥名,火齊湯)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早從事焉。」(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在中醫中,在我們人體有一個膏肓穴。
膏肓穴在第四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寸。
孫思邈曾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
「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經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久病體虛,常灸此穴有強壯效應。據說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能夠活到141歲,養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打開膏肓穴,百病都難藏
膏肓這個穴位比較隱蔽,針不方便扎進去,手也難以按到,想要活動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艾灸和自我鍛鍊。
取穴方法
膏肓穴是人體膀胱經上的一個大穴,在後背肩胛骨旁。
取穴時,病人坐位,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層的風寒濕毒瘀血灸出來。艾灸膏肓穴的療效很明顯:艾灸三兩天肚子會咕咕響,氣很足;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涼。
打開膏肓穴的方法不只有艾灸,平時的自我鍛鍊很重要。
1、像扇子一樣開合
這個動作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後背像扇子一樣向前打開,停一會兒,再慢慢挺胸,收緊後背,往後擠壓脊柱。如此反復幾遍。
這個動作可以把膏肓活動開,充分鬆開肩背部,長期練習,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而反覆的前後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擴張,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2、反拳捶脊法
「反拳捶脊」也是一個打開膏肓穴極好的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體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這樣做可以把膏肓振開,又叫振髓法。
久坐後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3、旋轉雙肩法
兩手自然下垂,中指貼住大腿兩側的「風市穴」,以肩為軸,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膏肓」;然後,仍舊以肩為軸,兩肩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合膏肓」。
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然後,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合膏肓」。反復做幾次,最好能夠連續做到旋轉的可能的次數。可以把膏肓活動開,長期練習,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並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膏肓俞現代應用:
多用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支氣管炎,哮喘,陽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乳腺炎,貧血,神經衰弱及一切慢性虛衰性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