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隔行如隔山 虞和芳 15.5.18.發佈


隔行如隔山                虞和芳         15.5.18.發佈     


四十多年前,婁子匡,東方出版社的社長,送給我兩套中國民俗全集,跟我講過一句話:隔行如隔山。
雖然這是四十多年的事,今天他又出現在我眼前。婁子匡教授為人十分誠懇,他說我要寫中國民俗的論文,就自動的送我他出版的書,鼓勵我,跟我通了好幾封信。他的字體很美,寫字工整。這是在那個年代,沒有個人電腦,通信都是手寫。
那時跟柏楊通信,也都是手書。
那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比今日要濃厚,多人情味。
婁子匡教授這句話在我今天看到Schweckhausen園地內種植Linden樹也看出來。
在每株樹下面有一個近乎一公尺直徑的土圍住的根,它用鐵絲網包紮住。我遠遠的見到,以為是用麻布困住。
今天才知,是用鐵絲。
麻布不夠結實,不能承住這個大土根的重量。
每一株樹,要靠起重機來搬運到它種植的地方,連同鐵絲網。附近的泥土要適合此樹樹根生長的泥土才行。
樹木通常成長在一個地方,就生長在那裡,不會異動移動的。但是在植樹學校的公司,所種植的樹木,就是等著移植他處,來種植的,因此15年大的樹木,要每隔三年移動到他處,以便適應環境,但是這也是有條件的。

移動到遠處的樹木,都要包紮在鐵絲網捆住的土根中,不能夠事先剪下來這個包裝,要等種植定下來後,才能剪開鐵絲網的一些地方。這些鐵絲,是特製的鐵絲,它能夠跟泥土混合。
種植這些樹,要出動三輛大卡車,不同的起重機。
今天工作人員,發現地底下,有磚瓦牆,就停下工作,要查出它是什麼。原來它是以前馬喝水的地方。但是為什麼在地底下面?等弄清楚它的來源後,才能夠把它掘出來,填上土,才能夠繼續種植。
觀察這邊翻修時的各種不同的師傅,看出各行各業,各有其特殊處。
隔行如隔山,不懂得一行,不能夠用猜想去做事,這樣不得其門而入,亂碰是不會有效果的。
      25.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回敬余老 虞和芳 17.1.25.發佈

余虞對話 17.1.25. 謝余老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老詩詞感人深 情文並茂傳心神 行雲流水智慧具 引經據典學問深 經驗豐富內容透 小虞對話不嫌陋 每日分享詩三首 抒情揚智時代聲 獲益匪淺繞樑升 四年收集上千首 編輯成冊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