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虞和芳 25.11.19.發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虞和芳 25.11.19.發佈 以前讀到論語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句子,表面上看起來很明白,可是到底它的內涵是指什麼,不能夠明瞭清楚。心想孔子不會說這樣很淺近的話。它一定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存在。 孔子的「慎獨」精神,是一種精神的領域,這是修身養性最高的境界, 不為炫耀,不為名利,不是「有所待而為」,這是「富貴於我如浮雲」那種超出物質所欲的自然慎獨的境界。 那麼知識求知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句子到底「知之為知之」的知,之,為的意思具體指的什麼? 孔子的學說、思想、知識,是一種心智功夫。孔子本人,是一位心智功夫的傳授者。 孔子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的作風,是一種處之泰然的境界。 讀到德國的作家Schiller所說的一句話,也許可以互相的參照: Der Mensch muss können, was er will人必須做到,他想要的事。 人必須做到自己想要的事。這跟「知之為知之」有類似的意義。「能」和「要」在Schiller的看法是心智能力和內心所願的合一,這是「知行合一」的具體,想要卻不能做到,這是對想要的一種否定/否認;這跟想要相互的矛盾,這不是一位有知識能力人的「知行合一」,這正是「知」和「行」的分開,分野,這不是一位作家學者應該有的先決條件。因此在Schiller看來“Der Mensch muss können, was er will人必須做到,所想要的。”這是如孔子的「從心所欲」的功夫。 那麼來看孔子的「知之」的指向是什麼? 「知」是在知識中的認知,「之」是認知指向的認識客體。 這個認知客體,是《中庸》開篇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的「道」。那麼這是指知識的道。 知之為知之,的「為」是什麼意思? 這個「為」字,表示正是。「是知」是什麼意思? 「是」字的本意:「正」的意思。 「是知」是區別於一般心智狀態中的知,是「知道」的特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子路,告訴你如何認知「道」,這需要用「是知」,而不能用一般心智狀態下的「知」。 那麼,在這句話中,所加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了加強說明,用一般心智狀態下的「知」,去認識的「道」的局限。 即在一般心智狀態下認知到的「道」,是因為有能力可以認知到這部分「道」(知之為知之)。而所認知不到的「道」,是因為「知」根本就沒有那個能力認知到完整的「道」(不知為不知)。 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這句話隱含的意義並不是說,「知」認知不到之處,那些「道」就不存在了。那個「道」依然存在。這就是「是知也」。 「是知」並不需要先有認識記憶知識,而是由心智對「道」進行感應,在感應的同時,行為自然而然的發生。 老子說的「無為」也是「是知」的結果。王陽明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是知」的結果。 再談一位德國巴伐利亞有名諷刺大家的話: Karl Vallentin: Mögen hätt ich schon wollen, aber dürfen habe ich mich nicht getraut. 我可以想要,但是我不敢(去做)。 這是對心裏矛盾人們的一種諷刺。如:想要富有,卻不敢去實現(太困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中華文明益四方 虞和芳 4.12.24.發佈

余虞對話 4.12.24. 中華文明益四方 余處長:感謝大作是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中華文明益四方 孔老哲學揚西方 易經透過傳教士 翻譯洋文紛紛仿 啟蒙時代德代表 數學大家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驚嘆易經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