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我曾有過一位好夥伴 虞和芳

我曾有過一位好夥伴            虞和芳                         

今天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訪問德國,在莊嚴的儀式下,她給德國二戰時,受到集權政權下的犧牲者獻上花圈。這表示致哀和象徵兩國二戰后的和解。
她本身經歷過在二戰時,倫敦受到德國飛機轟炸的苦難,二戰時,德英兩國相對戰爭彼此難以彌補的創傷和犧牲,可是今天她來到德國,一身穿著白衣,爲德國二戰時的犧牲者獻上她的悲弔。
在這個場合,沒有人説話,軍樂奏出一首悲哀的曲子,它的詩歌名爲Der gute Kamerad好的夥伴。 詞是:
Ich hatt' einen Kameraden,
Einen bessern findst du nit.
Die Trommel schlug zum Streite,
Er ging an meiner Seite
In gleichem Schritt und Tritt.
Eine Kugel kam geflogen:
Gilt’s mir oder gilt es dir?
Ihn hat es weggerissen,
Er liegt zu meinen Füßen
Als wär's ein Stück von mir.
Will mir die Hand noch reichen,
Derweil ich eben lad.
Kann dir die Hand nicht geben,
Bleib du im ew'gen Leben
Mein guter Kamerad!
虞和芳  翻譯爲中文
我的一位好夥伴

我曾有過好夥伴
他是舉世無雙。
鑼鼓催促去作戰,
他在我的身旁,
我們并肩在戰場上。

飛來一顆子彈,
它是對你,還是朝著我的方向?
子彈撕裂他的胸膛,
他躺在我的腳旁。
如我生命一部分的滅亡。

他要伸手幫忙,
我正將子彈上膛,
對你,我幫不了忙,
你進入永恒的天堂,
我的好夥伴。
pastedGraphic.png
伊麗莎白女王走向悲弔兒子戰死雕刻的花圈,音樂奏出悲傷的曲子:我曾有過一個好夥伴
pieta - ich hatt' einen kameraden
此首輓歌由德國詩人Johann Ludwig Uhland(生於426日,1787年;卒於1113日,1862年)於1809年完成的作品。
這首詩一直到1825年才由作曲家Phillipp Friedrich Silcher(生於627日,1789年;卒於826日,1860年)加上旋律合成一首完整的輓歌歌曲。

pastedGraphic_1.png
伊麗莎白女王走向靠近花圈,然後低頭示敬,示悲弔。全廳堂黯然,衹有軍樂奏出那首輓歌歌曲。
pastedGraphic_2.png
花圈是獻在一個母親悲哀她死亡的兒子前面。

pastedGraphic_3.png
母親低著頭,擁抱戰死的兒子。這藝術作品非常的感動人。它是由女藝術家Käthe Kollwitz的作品。她生於186778日,卒於1945422日,是德國20世紀知名的藝術家。
pastedGraphic_4.png
這使我想到兩個悲哀有名的藝術雕刻。
一個是希臘神話中的NIOBE。她在一日之內喪失10個兒子的悲哀,哭成變爲一個石頭。請見附件哭成化為一個石頭的母親Niobe妮歐貝。
pastedGraphic_5.png     pastedGraphic_6.png
一個是瑪利亞手中懷内擁抱過世的耶穌。這都是悲傷的母親情懷的表露。

pastedGraphic_7.png這是舉世聞名的Michelangelo作品Pieta 雕刻像,充滿莊嚴肅穆的耶穌母親瑪利亞,擁抱無力剛死亡依靠母親懷裏的耶穌。

另外還有一幅像,是Max Ginsburg War Pieta  

pastedGraphic_8.png
這是一幅悲哀哭號的母親,她的兒子受傷戰死,她的哭號悲哀是多麽的呼天無助,動人心懷。背後還是戰火連綿。這幅畫道出戰爭可怕悲哀的事實。天下沒有再比這位母親更痛苦的悲哀。
Max Ginsburg自己描述此畫: “I sought to symbolically connect, and contrast, the image of a real mother screaming in anguish over the death of her soldier son with the Old Master images of the Madonna mourning the death of her son in a rather unreal, quiet and serene way.”
我試圖象徵性的,連接,和對比,(襯托出兩種圖像的鏈接和對比的形象。)一個是真實的母親尖叫痛苦悲哀她的戰士兒子的死亡形象,而另一個作品Madonna瑪利亞哀悼她兒子的死亡,以一種相當不真實,靜謐而安詳的方式的圖像表達。
這句話也説出,看出藝術家對待藝術表達形式的兩種對待不同的表達形式方法。各有千秋。前者是含蓄寧靜,後者是痛苦悲哀的極緻。兩者看出時代的不同,文化變遷,表達的方式也迥異。24.6.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國弱遭侵要強國 虞和芳 20.9.24.發佈

余虞對話 20.9.24. 國弱遭侵要強國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國弱遭侵要強國 國強不忘戰爭禍 世界友好靠正氣 不禁回憶思往事 昨夜夢到一同事 為人公正為人師 那是洪茂雄老師 請點擊 夢到洪茂雄老師 虞和芳 20.9.24.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