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從金岳霖、牟宗三到殷海光的一代相傳 虞和芳 21.8.24.發佈

從金岳霖、牟宗三到殷海光的一代相傳 虞和芳 21.8.24.發佈 以下主要參考維基的報導。 中國近代的哲學家,也有其一脈相承。從在清朝末年還在19世紀出生的到國外留學的哲學家,近代還受到尊崇的金岳霖說起。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祖籍浙江诸暨草塔,生于長沙,是中國哲學家,邏輯推理學家 教育經歷 1901年,金岳霖進入長沙私立明德學堂讀四書五經,接受傳統教育。1907年進入美國教會創辦的长沙市雅禮中学,大學預科。他後來考入清華學堂。 1914年,金岳霖畢業于清華高等科,同年得到官费留美。 金岳霖到哥倫比亞大學,于1920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921年曾回国,12月再赴美到纽约。1922年2月初去倫敦,曾在倫敦大學經濟學院聽課。 教學經歷 金岳霖1925年11月,清華大學聘请金岳霖讲授逻辑学而回國。同年他創辦清華大學哲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任西南聯大文学院心理學系教授兼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 學術成就 金岳霖从事哲学和逻辑學的教學、研究和組織工作,是最早把現代邏輯思維系統地介绍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结合,建立獨特的哲學體系。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哲學和邏輯學人才。 著作:《邏輯》、《論道》和《知識論》。出版有《金岳霖學術論文選》、《金岳霖文集》等。 1979年,中國邏輯學會成立,金岳霖担任首任會長和常務理事;他是中國數理邏輯教育和研究的開拓者。 ——————— 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中國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學代表人物。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點因器官衰竭逝于台大醫院,曾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頭銜,及台灣行政院文化獎。 生平 牟宗三1909年生于山東省棲霞縣,今煙台市,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牟氏9歲入私塾读书,11歲入新制小学,15岁入栖霞县立中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两年后升哲学系,1933年畢業。大學時代先后受學於金岳霖,熊十力影响最大,受其《新唯識論》義理之震撼,维持幾十年的师生情谊。 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牟氏先后任教于不同的學府如、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以讲授逻辑与與西方文化为主。三十年代,曾主编《歷史與文化》、《再生》雜誌等。1949年,牟氏到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與東海大學任教。1954年受聘為台湾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 1960年至香港大學主講中國哲學。1968年,由香港大學轉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哲學系主任。1974年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教新亚研究所。其后又任教台大、師大、東海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1995年4月12日15时40分,牟氏因器官衰竭逝于台大醫學院,享寿86岁。後與夫人趙惠元合葬于新北市新店区竹林路長樂景觀墓園。 他嚴厲批判共產國際和共產黨,说“我们最重要的事是握住它的心理的与思想的本质而把它的罪恶性揭露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见牟学网,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http://www.moophilo.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氏较多地著力於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包括:《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氏曾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也曾参与编写杂志,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编辑《理想历史文化》。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氏認為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護衛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以“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为己任。 他的著作,都是针对时代或学术问题,而提供一解决之道。 牟氏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 逻辑学,康德哲学,宋明理学,魏晋玄学,佛学 评价 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敻乎尚矣。”著作概览 ———————- 殷海光教授可說是金岳霖的傳承。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AE%B7%E6%B5%B7%E5%85%89 殷海光 殷海光,是出身湖北黄冈的自由主义哲学学者与评论家。他是引介自由主义入台湾的重要先驱之一,也因在台湾戒严时期持续批评蒋介石政府并遭其打压而廣為人知。 1961年本人在上殷海光教授第一堂課時,他就說,他是湖北人“天上9頭鳥,地下湖北佬”可是他並不厲害,不要怕他。 生平 13岁时,他由伯父殷子衡(辛亥革命参与者)带到武昌,入武昌中学就读。高中时,他开始迷恋于哲学。16岁时,他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17岁时,他翻译《逻辑基本》;该译著字数达40万字,当时由正中书局出版。 1938年,在金岳霖的影响与帮助下,他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就读,殷海光教授畢業於西南聯大。 跟他談話時,他時常談到西南聯大時的事。 1942年,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专攻西方哲学。 职业生涯 1945年,他加入“中国青年军”,从事于抗日战争;数月后,他因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而前往重庆。日本投降后,他以笔名殷海光进入出版界。 1946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于该党中央宣传部任职,后获聘为《中央日报》主笔,并在金陵大学担任讲师,讲授“哲学与逻辑”课程。 1948年11月4日,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社论《赶快收拾人心》,激烈批评当时中国大陆地区之门阀贵族及中国国民党有关国共内战之政策。 1949年,他随《中央日报》报社迁至台湾,并继续担任该报主笔、代总主笔,同时兼任《民族报》总主笔。同年5月12日,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社论《设防的基础在人心》,以强烈字眼批评随蒋中正迁台之军政人员,因而招致舆论攻击,并被迫离去在《中央日报》之全部职务。随后,他在国立台湾大学担任讲师,先后开设课程有:逻辑、逻辑经验论、罗素哲学、理论语意学、科学的哲学、现代符号逻辑、历史与科学等。同年11月,他开始参与于由胡适、雷震、傅斯年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任该杂志之主要编辑。 1953年10月25日,他与夏君璐结婚。1954年,他以访问学者名义赴哈佛大学研究讲学。1955年,他返回台湾,在国立台湾大学继续任教,也为《自由中国》及香港《祖国周刊》撰写大量政治评论文章。当时,他坚持以思想写作对抗有关当局之言论思想控制,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启蒙精神为原则,对“党化”教育、反攻大陆等时下议题作评论,成为台湾当时之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之一。1956年3月,夏君璐产下一女儿;他们将她命名为殷文丽。1960年,他在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过程提供理论分析,认为组党符合当时时势。同年,他被《中国季刊》推崇为台湾自由主义思想之领袖。当时,他与经济学家夏道平同为《自由中国》的主要撰写者,并因经常以直接的言语评论台湾的政治问题,而引来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反制,其中又以社论〈大江东流挡不住〉为人所知。不久,雷震事件由此爆发,《自由 中国》也随之被有关当局查禁,他大多作品随之在台湾地区成为禁书。此后,他持续遭受来自中国国民党政府之控制,也曾遭受来自其他学者与舆论之批评。 1964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停止他在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补助金之每月60美元补助;该笔补助是他生活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接著,有关当局又查禁他交由文星书店出版之《­中国文化的展望》,其版税收入因而中断。 1965年9月14日,他修正负责翻译之《到奴役之路》自序时,写道: 我近年来常常想,人生就过程来说,有些像一支蜡烛。这支蜡烛点过了以后,永远不会再燃了。我从来不做秦始皇帝那种求长生不老的痴梦。那些藉语言和幻想编织一幅图象来把自己躲藏在它里面的人实在是软弱的懦夫。世界上最刚强的人是敢于面对逆意的现实真相的人,以及身临这样的真相而犹怀抱理想希望的人。现在,我像冰山上一只微细的蜡烛。这只蜡烛在蒙古风里摇曳明灭。我只希望这支蜡烛在尚未被蒙古风吹灭以前,有许多支蜡烛接著点燃。这许多支蜡烛比我更大更亮,他们的自由之光终于照过东方的大地。[3] 1966年4月8日,他接受国立政治大学西潮学社邀请,于该校发表演讲《­人生的意义》;该场合为其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并一度面临政治压力而几近取消。此后,该篇演讲文稿被香港有关当局收录于该地区之中学语文课本。[4] 同年7月,受政治力量介入,国立台湾大学不再继续聘任他;同时,他受邀请于中华民国教育部担任委员,但因“理念不符”而拒绝该职务。在国民党当局对其日常生活的密切监视下,他身心状态日渐恶化。1967年4月确诊罹患胃癌,5月作切除手术,但仍坚持继续阅读与写作。 1969年9月16日,殷海光因胃癌病逝于台大医院,终年49岁。 理论与主张 他的学术思想可大致分作三大主题[5]: 逻辑与科学哲学:他是将逻辑经验论 (logical empiricism) 思想引入台湾的重要学者之一。 自由主义与政治哲学 中国文化与思想评论 宗教思想 他在过世不久前受张尚德访问;张尚德问他:“要做神的信仰者吗?”,他答道:“是的。不过不是传统的和一般意义的。我的神不是一个有具体对象的。而是爱、同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像爱因斯坦所信仰的那样”。 著作节选 译著 《逻辑基本》(正中书局1937年4月初版)(原作者为Chapman Henle) 《到奴役之路》(原作者为海耶克) 《西方之未来》(原作者为J. G. De Beus) 书籍[ 《中国文化的展望》 《政治与社会》 《光明前之黑暗》 《中国共产党之观察》 《共产党国际概观》 《怎样研究苏俄》 《逻辑新引》 《殷海光全集》(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 《殷海光文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中華文明益四方 虞和芳 4.12.24.發佈

余虞對話 4.12.24. 中華文明益四方 余處長:感謝大作是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中華文明益四方 孔老哲學揚西方 易經透過傳教士 翻譯洋文紛紛仿 啟蒙時代德代表 數學大家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驚嘆易經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