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余虞對話13.10.25. 宗教相通善惡明 虞和芳 13.10.25.發佈

余虞對話13.10.25. 宗教相通善惡明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世界隨時在變換, 我們經歷百年換 又逢更換到千禧 活過七十古來稀 這些巧合多珍惜 來者還要等千年 才能又逢千年喜 誰知千年如何變? 希臘有一位國王 可點擊 Inachkus 和他咀咒的後代 虞和芳 30.5.24.發佈 遇到造亂神Eris 被迫咀咒第五代 可以履行他願望, 他必須咀咒後代 第五代反正遙遠 演變出世代悲劇 祖先罪「禍及子孫」 基督教中原罪論 佛教中的輪迴論 宗教相通善惡明 似與此故事呼應 還要請教先賢人 闡明宗教啟迪論 敬祝平安和健康 虞和芳上,13.10.25.Malta晚8點 ——————————- Chung yu 上 帝 選 民 易 主 民  間  近  傳  笑  話     美  國  風  光  太  久     不  知  世  界  巳  變     上  帝  也  會  嫉  妒 Chung yu 大 風 起 兮 雲 飛 揚   五  千  年  弦  歌  不  輟   百  多  載  風  雲  激  蕩   而  今  已  揚  眉  吐  氣   敢  與  美  一  爭  短  長 Chung yu 信 口 胡 言   川  普  在 " 真  言  社  群"   美  希  望  恊  助  中  國   並  不  曾  想  傷  害  它   狗  嘴  竟  長  出  象  牙   真  令  人  難  以  猜  測   他  到  底  在  說  啥  話 ———————

海明威和失落的一代 虞和芳 13.10.2025.發佈

海明威和失落的一代 虞和芳 13.10.2025.發佈 Paul來函中有幾封談到英國文學中的Romantic時期。 那是我們台大英文系必選的課程。Paul特別欣賞這段時間,不時引用Wordsworth的句子 it was "Nature never did betray the heart that loveth her”,while to Melville after all the death it was "And the great waves of the oceans roll as they rolled 5,000 years ago". This was the ending passage of Moby Dick. Readers did feel lost ! 我們在通信中也討論到老人與海。今天Paul的來信,談到Then came the 20th-century realism based on the nature perceived as cruel to mankind, wars from greed and ambitions and human nature as essentially selfish.“,最後又回到釣魚。下面是我的回覆。 Dear Paul: 你以Romanticism and realism 來分析,你說20世紀是自私的世紀。 20世紀有兩次世界大戰。怪不得我們感覺到是失落的一代。 大一時,曾到哲學系聽王尚義演講“從海明威到失落的一代”。 王尚義說他每次走出解剖室,都要問“人的靈魂在哪裡?” 這句話很令人深省。 當時李敖也在場,那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王尚義在演講前,先在黑板上寫:遠的日子近了,近的日子遠了,生命的迴旋如一個0,夢中的人兒,你還在祈望些什麼? 王尚義用吉他彈琴,唱了一首歌,委婉動聽。這是我有生以來,所聽到最別開生面的一場演講。 可是沒有多久,王尚義在暑期受訓時,因為肝癌過世。當我暑假開學前,回到台大,在校園中,遇到一位哲學系的同學,過來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王尚義死了”。我嚇了一跳,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雖然只見過王尚義一面,聽他的演講,但是這一場的演講,使我一生難忘。 後來我跟同寢室的澄美去尋找王尚義的墳墓,沒有找到。 李敖一生比王尚義看起來似乎轟轟烈烈。但是 不久前李敖也過世。 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正如Macbeth所說: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若是整個一生Signifying nothing,那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又回到了原始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跟蔡教授也談到王尚義,他很欣賞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他說他的寫作也受到王尚義的影響。 雖然王尚義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7年(1936年9月25日-1963年8月26日),但是在這27年短短的生命中,他有不少的著作,影響了很多的人。 他的作品有 《狂流》 《深谷足音》 《落霞與孤鶩》 《荒野流泉》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 《野鴿子的黃昏》 《野百合花》 我只是受到他影響的一個人。 你寫“you can fish by the harbor”,在海岸邊,有不少的人在釣魚。有朋友送我魚竿釣魚,可是我就是沒有那份寧靜和耐心。 也許我應該要訓練自己去釣魚。 祝福 安好 和芳 6.1.2020. 標籤: 談論,記事

夢中出現兩位教宗 虞和芳 13.10.25發佈

夢中出現兩位教宗 虞和芳 13.10.25發佈 夢中Johannes-PauL II教宗是並沒有往生,但是別人 以為他已經過世,才選出Ratzinger新教宗出來。 Johannes-PauL II教宗的眼色,表情,衰弱的身體情況,都跟真實的一 樣。夢境是非常的清晰合乎邏輯。看到Ratzinger,我 們也知道他成為新教宗。 夢中的情節沒有互相衝突之處。 難道有托夢這麼一回事?我曾經夢過好多次跟教宗會 面,但是沒有一次這樣的周詳,這樣的長久。 每個夢,都是下意識的反射。這個夢它代表什麼?我 還得要細細的琢磨。 2006年2月19日

在教宗的身旁 虞和芳 13.10.25.發佈

在教宗的身旁 虞和芳 13.10.25.發佈 這是在2006年2月19日寫的我的夢境。當時收集在一本《一夢十年》的書中,由南華大學歐研所出版。從國圖取得到ISBN號碼,給國圖寄去一本,歐研所裡收集一本外,自己保留一本外,沒有透過出版社出版。前些日子看到此書,跟朋友們談到宗教和夢境,覺得此文應該在blog發佈,以便與親朋好友,有緣之人分享。 虞和芳,Malta,13.10.25.晨9點 ———————————— 教宗Johannes-PauL II生病得很厲害,人變得很瘦。 有一個長長的木板,像是一個轎子,由六個人在抬他 。其中有一個人一時離開,我自動的加入要抬他,這 時教宗說他要自己行動。 他跟周圍一些人說話,我在一旁聽。隔了一段時間後 ,他問我話,我向他自我介紹的說,我是曾在慕尼黑 開一個HeiLpraktiker自然醫學診所,以中醫為主要的 治病方向,他若是需要我的話,我會為他盡力服務。 他要出門行動,我攙扶他走路。 我們走在路上,先還有不少的隨從,慢慢的他們見我 在照顧教宗,就散開來。 我們走進一家類似德國巴發里亞州的一個飯店。老闆 並沒有認識出他是教宗,但因為我們從外地來,就請 他簽名。 他在我們坐的前面一張桌子上簽Johannes-PauL II。 他簽名時,很費力,因為他的手發顫,不能穩定的握 住筆。我幫忙他定住他的左手。 可是沒有人去看他的簽名,沒人發現他是教宗。 他要參加一個教堂的彌撒。我們進入一個教堂,那裡 的彌撒剛做完,由一個30多歲的神父在主持。那人塗 上口紅,一看就知是一個同性戀的人。他望望我們, 並沒有認出教宗。 教宗看到他的那種神色,沒有多說話,沒有做評論。 我們離開到另外一個許多人聚會的地方。那裡似乎也 是一個彌撒剛完,但是出現很多不三不四的中年人。 我擔心他們來攻擊我們。還好他們只觀看我們一會, 並沒有認出教宗來。我趕快帶著教宗離開。 這時教宗的身體情況很不好,我擔心他會突然過世。 這樣該怎麼辦?那些抬轎子的人全走散了。我們處在 人地生疏的地方。我只有盡力的照顧他。 我將他扶在我的胸前,他還能開步走路,這樣我可以 按摩他的胸部,和手臂的內關穴位。 他的身體很弱,我非常的擔心。要是他死去的話,我 怎麼辦?他的心跳很微弱,右手變成冰涼,我想他已 死了,可是他仍然還會開步走,那麼他還是活著,我 要儘量的維持他的生命,引起他求生的興趣,要他睜 開眼睛看周圍的情況。有一位販售雜物的女人,要他 看她的貨品。她也沒有認出他是教宗。因為他很瘦, 穿著很簡單,一般人認識不出他是誰。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別人認不出他是教宗時,他也不 生氣,也沒有特地要讓人知道他是誰。我曾經跟在場 的人說明過,他是教宗,可是他們帶著奇怪的眼光看 看我們,並沒有做什麼特殊的表示。 我想,這樣的一再向人說明他是教宗,沒有多大的意 義,只要我知道,我為他效力,效忠,盡我的一己之 力,就問心無愧。 我們曾經到過新教宗Ratzinger那裡,他認出老教宗 Johannes-PauL II來,但是他並不歡迎他,因為 Ratzinger自己要繼續當教宗。兩個教宗會使得教會發 生糾紛。 這是一場夢。但是夢中的每一個情景都是非常的清楚

Founder’s Speech 虞和芳翻譯 13.10.25.發佈

Founder’s Speech 虞和芳翻譯 13.10.25.發佈 Founder’s Speech,這是將王永慶的演講詞,翻譯成為英文,為一個跟波蘭教授的合作介紹台灣的長庚醫院醫院。作者為王永慶 By Wang Yong-Qing王永慶,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Yu Ho-fang 虞和芳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was opened in December 1976, today it has been to the expiration of 30 years. China's old sage 1 said: thirty years then stand (三十而立),it emphasizes that an able person with 30-year-old will be successful in the community. With this view to measure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ill today, under all my colleagues persevering, continuing to seek to improve,we have reached the 30-years (三十而立) mature stage. In the size of the hospital and in services with quality and quantity, both have been gradually raised to world-class standards. As founder of this med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my heart is very pleased,meanwhile I am grateful to all my colleagues at all levels for their long time efforts and dedication.   Looking back 30 years ago,Taiwan's medical standards and facilities overall were not enough,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health care system was not good, when people were sick,they encountered often numerous difficulties for treatment. It caused irreparable regret for life and health, thus even led many families to disaster. Unfortunately my father also died because of this, to my endless grief. To try to prevent the same tragedy repeat itself again and again, to base on the miss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we decided to invest in 1976 to upgrade Taiwan's medical standards, to safeguard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with medical services.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arrives a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after 30 years of all my colleagues with their hard work. In Keelung, Taipei , Chiayi and Kaohsiung, and other places have been set up five major hospital, with over 8,600 beds,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patients per day up to 26,000 people. In this proces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rising from the medical care needs, we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ervice scale, in addi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rding the health of children,"Children's Hospital",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professional care for chronic patients in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s 2 hospice and the "Taoyuan branch" and "nursing homes" and to provide old people to enjoy the "health Cultural Village" and a series of health care system,we are also active in the Yun-Jia region where lack of medical resources, we start new and expansion plans, to provide nearby good medical services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In addition to medical services,the scale of the project continues to expand. We believe that the hospital i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From the beginning we uphold the "people-oriented 以人為本" and "patients first病患優先" philosophy. Early in the beginning of founding hospital we created many precedent, we broke the bad habits which prevailed at the time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has long been followed , such as the abolition of hospital margin system保證金制度.All patients are as top priority, completely excluding of economic factors for delaying treatment; envisaging all possible ways to reduce the cost of dialysis, so that the patients can increas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number of dialysis, to maintain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normal work 1 The old sage refers to Confucius 2 unconscious patients due to accidents,apoplexy… and life, and save their families face the economic crisis. We lead to promote organ donation atmosphere, so that the diseased persons can show their love to the world, saving the precious lives with the feelings of compassion. We reformed physicians payroll system, and specifically to ban red envelopes紅包 3 to eradicate bad practices of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so on. These pioneering work in Taiwan have guided the medical community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patients. They are our glorious result and all my colleagues feel proud of them.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other impressive and significant event of the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highlighted is quite worth mentioning. In 1978, the then Premier Mr. Jiang Jingguo, visited the Linkou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in the eve of the opening. He was shocked by the advanc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and the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strong competition, so soon he made the allocation of tens of billions of funds, to the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for massive expansion of equipment, continuing several years with several billion dollars subsidies public hospitals, medical servic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benefit and help many patients. We feel very pleased on thinking of the past experiences.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through the involvement of participation, not only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generous funding, strengthening public hospital facilities, but also stimulated the private hospitals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This mutual incentive achieved a deep influence to trigge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pgrading, both for the progress of Taiwan's medical standards and medical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faced in the past 30 years also the problem of physicians sources . At that time, the size of teaching hospitals is small, after training to becoming the resident doctors,they must often forced to leave, either to create clinics of their own or to study abroad, due to the shortfall of attending physician. Therefore senior physicians are not enough. Without good doctors to set up an international advanced standards of the hospital is impossible. But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world despite no easy task, yet nothing is impossible. In addition to rely on domestic senior physician, w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employing the authority of specialist physicians, repeating the founding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s vision and finally many physicians are willing to give up their care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ved back to Taiwan with the family, to join the service team of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to fulfill the common practice of the purpose upgrading the standard of medical philosophy. Today, their contribution is indelible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intentions of continuing efforts to develop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tinue to seek refinement to enable it to cooperate fully with the hospitals providing excellent services needs. Today, not onl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for medical treatment is increasing,but also the medical research repeated success. Moreover even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consultant company in advanced countries,come to us to learn the remarkabl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Looking at this 30 years of fruitful achievement,indeed the hospital is a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of all my colleagues and thus we are also widely affirmed by the broad people. 3 To put bribing money in a red envelop Even so, we are not satisfied enough,in order to mee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ditional medical care needs, we have never ceased to move forward, continuing to widen the scope of services and in the course of life in all related fields. Year after year we fulfill the purpose more deeper,so that to be able to contribute the community and the majority. They rely on,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spirit and sense of mission, and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to stop to the perfection as the ultimate goal”止於至善, for the endless hard work and rationalization of spirit.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is today over 30 years, in these period although it ha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which with the efforts of all my colleagues were overcome, even problems opening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We are also convinced that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numerous 30 years waiting for us to open up and to seek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how the evolu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 hope all my colleagues i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will be able to remember the basic idea, "serve and benefit the people"利益眾生. Everything is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to think and to seek proper treatment for all.   In order to practice "serve and benefit the people"利益眾生concept, in terms of the hospital, basically is to treat the patients properly. The so-called treat patients are the proper use of medical expertise and skills, intentions to seek an effective way to heal, to help patients from the pain to return to health, and to care for the patients worry and anxiety, and to give the appropriate instructions and guidance to understand their condition. It is because when a person has pain which will affect his feelings which are fragile and helpless. This time, if we provide the necessary assistance, he will be usually grateful, and possibly inspired to help others. The impact of this benign power, like the ripples of water continuing spreading to the surroundings. If my colleagues in the hospital with such experience to engage in their share of work, accumulated results, so they may have got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firmly believe as colleagues that with such conviction and the actual work, they will satisfy with their daily work and felt happy. That is the mutual benefit of the good work. The concept of this prospective, practice the "serve and benefit the people" concept of the results, not only benefit other, is also self-serving,利益眾生we should all continue to this wa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of course we are deeply proud over the past efforts of the various achievements, but we must also recognize profound tha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an be changing in anytime, anywhere. There may be a new challenge, so no one should be satisfied with the status. We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never stopping to pursuit for improvement. The improvement i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so that thi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回饋社會and "serve and benefit the people",利益眾生can be the cau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lly implement in the medical services . http://www.cgmh.org.tw/cgmh/about/about_02.htm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余虞對話 12.10.25.天長地久有其道 虞和芳 12.10.25.發佈

余虞對話 12.10.25.天長地久有其道 余處長:感謝大作五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老與眾大不同 出類拔萃古今通 余老自述太謙虛 能文能武心胸闊 外交駐任不同國 心中關切所在地 菲律賓發生地震 傷亡慘重詩中述 十月12日西班牙 定為此國國慶日 因為此日哥倫布 美洲小島上登陸 1492年 以為抵達到印度 印地安人得此名 雖然哥倫布錯誤 他為美洲發現人 不顧危險英明存 今西班牙大慶祝 教宗大使應出席 他卻缺席由人代 莫非他赴菲律賓 菲律賓源西班牙 王太子Felipe II命名 成為費利佩群島 (西班牙語:las Felipinas) 近受地震大影響 余老關懷心懷想 曾任慕尼黑主任 星雲大師設道場 李敖受到提名入 諾貝爾文學獎金 《北京法源寺》其書, 得到余老贈此書 曾與李敖有數緣 恩師殷海光賞他 大一選讀理則學 時常出入其居處 認識師母和女兒 兩人談話小山坡 教授親手建成它 小橋流水幽靜園 自由暢談無人擾 有如柏拉圖學院 不時留下共進餐 也曾介紹楊正雄 他設立曙光文藝 曾在其中寫兩稿 一為老師葉嘉瑩 另為弔念胡適詩 又曾參與王尚義 演講失去的一代 可點擊http://yuhefang.blogspot.com/2017/11/281117_28.html 虞和芳談天說地: 失落的現代中國人虞和芳28.11.17. 時光流逝日月轉 人生百歲也是短 發揚正氣留人間 寫詩作詞與人享 心電感應日月長 說曹操曹操就到 天長地久有其道 順從天道能久長 祝福平安和健康 虞和芳上,12.10.25. Malta 五點

一視同仁                  虞和芳         12.10.25.發佈

一視同仁                  虞和芳         12.10.25.發佈 (一) A是一位醫生,他的座右銘是一視同仁。 他當醫生很仁慈,對有錢和沒有錢的人一視同仁。 他長得很高,人也很聰明,他最看不慣的是,人和人之間有階級等級的差別。 (二) 他在大學,上解剖課程時,一位教授個子矮矮的,每當此教授在示範給實習醫生們看開刀手術時,整個手術室都是按照那位教授的矮個子來調整。旁邊的助手和實習醫生,都要聽這位矮個子教授的吩咐。一位高個子助手的職責是拿著線,等待矮個子教授動完手術後,給病人縫上傷口。 有時一個手術要花4個小時,或是更久。 這位高個子助手,受不了低身子的煎熬,就在三個小時後,居然昏倒了。 A教授每次講到這時,都是憤憤不平的批評那位矮教授的權威。 A說他當了醫生的話,他對所有的病人和同事,都一視同仁,絕對不擺出任何架子。 (三) 他起初在醫院裡面做事,當實習醫生,他就對醫院的比他地位高,有經驗的頂頭上司很不滿意,嫌他們太具權威,他得要聽從,他又不服於醫院醫生有等級的階級。他受完實習醫生的訓練後,就辭去在大學醫院的職位。 本來他可以從實習醫生一步步的高升,逐漸有可能的成為醫院的主管,並兼大學講師的課程,最後當到教授,和醫院的主管。但是他不屑於這種重重的職位關卡,他就跟兩位同學合夥開診所。 (四)他們接受的主要是義務保險的病人,它占德國人的80%。醫生的收入,都得要按照一定的一項項看病取得工資。 跟病人交談只能夠得到17歐元。 因為他的一視同仁的作風,他不給病人預約,誰先到,誰就能先就診。 在他的就診室內,有時他跟一個病人一談就是一個半小時,他一天到晚,看不到幾個病人,賺不到多少的錢。 其他的兩位醫生,就是另外的對待病人。對每位病人,不超過10分鐘的時間。對私人保險公司保險的病人,付三倍的錢,就多時間照顧,而且不讓他們等,優先的可以立即的照顧。 若是遇到大人物,更是有優先權,最先看病,因為大人物的時間不多,時間要緊,有時另外一個醫生B,就乾脆去到大人物辦公室,或是家中看病。 (五) 跟他合作的醫生,嫌他賺的錢少,但是大家分攤診所合營的開銷。他嫌他要付跟另外同事B和C醫生同樣的1/3開銷,雖然他的收入少。 他跟同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他嫌同事當醫生,沒有醫生的道德,只是看錢。同事嫌他賺的錢少,卻受到他們共同開銷的利益。 他越來越對有錢人和大人物起反感,贊成社會主義的公正,保護窮人。 可是他對待病人,特殊照顧的病人,對他並不感激,時常越是佔他時間的病人,對待他越是不滿,以為這醫師無能,時間不值錢,沒有別的有錢人的病人問津,就對他的醫療技術起疑問,對他輕視,後來乾脆變換醫生。 他是西醫,只要抓住病人得病的重點,把握住藥性的功能,開處方,開對處方,多半能夠有療效。 他沒有認清西醫治病的特點,聽了一大堆病人的抱怨病痛的言詞,抓不住,疾病的癥結,以致他對病人開處方,治療的效果比他的同事低。(六)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人來到診所。 大家對那人畢恭畢敬,原來他是教宗。 A醫生一見是教宗,但是仍然本著他的一視同仁方法,對待教宗冷冷淡淡的,非常的傲慢,因為他最後來到,就要他慢慢的等待。 這時A醫生的同事B,看到了教宗,連忙把他請入到自己的就診室內。 A醫生見狀,氣得要命,居然同事要搶他的飯碗,就衝出自己的診室,跑到B同事的房間,向他興師問罪。兩人一言不合,A醫生把他五年來的火氣發洩在B同事和教宗身上,他拿起身上帶的小刀,就往同事和教宗身上先後刺入。他看到教宗雪白的衣服上染上鮮血。 他高興的大笑:誰叫你們沒有仁慈之心,對待病人和教宗按照階級來劃分,這是你們自找麻煩,今天總算是為我的一視同仁的社會主義陣營,做了一樁善事,把這些見錢眼開,階級劃分分明的人,給了一個很好教訓。 這時他看到診所的病人聞聲來到B醫生的就診室。 他們忙亂成了一團,不知所措。這時另外一位醫生C也闖進來,立即給教宗做緊急急救措施。 警察也來到,把他上了手鐐腳銬。 他掙扎的喊:我沒有做錯事情,我是貫徹我的一視同仁的信條。 這時他聽到別人對他大喊:你是殺人兇手,你是魔鬼! (七) 他驚嚇的一身冷汗,突然醒來。 他喃喃自語道:幸虧這是惡夢一場。我這一輩子因為堅持一視同仁,以為自己是一個大好人,以此來判斷人,來炫耀自己,不料卻成了殺人兇手。幸虧這是一場夢。 這場夢,真是驚醒夢中人。24.1.18.

夢到教宗 虞和芳 12.10.25.發佈

夢到教宗 虞和芳 12.10.25.發佈 夢中教宗接見一些人后,輪到我。教宗對我似乎跟熟人一樣,在臉靠臉的左右兩邊表示見面禮。 此夢跟電視中播放的對待法國總統Macron類似。 這位教宗還吻過朱神父的手。 夢中還出現象徵性的我在默默中,所做的事,如鼓勵友朋學生發揮正面潛力能量。20.3.21. 夢到在海上漂的一個檔案 虞和芳 21.3.21.發佈 夢中出現在海上漂的一個檔案,那是有關希臘神話故事的檔案。裡面有不少洪水猛獸和英雄事蹟,正是我近來設法從Acer電腦透過mail傳送到這個mac電腦上,以便我正在用來做編寫希臘神話的編述工作。 夢中的檔案,這是我在15年前,按照字母abcd所寫的有關希臘神話的中文檔案,每個檔案都不算長,有一些地名,國王名字,現在正可派上用場。 還夢到另外一件與目前有關的事,可是在他跟我談論德國政局和古堡的事,談了一個半小時後,現在卻想不起來了。 21.3.21.

今天10月11日我們的午飯,他很滿意 虞和芳 12.10.25.發佈

今天10月11日我們的午飯,他很滿意 虞和芳 12.10.25.發佈 昨天是週五,他說週四去Joe家請客,吃的太飽,因此不吃午飯。那麼週五的炸魚,改到週六吃。 這樣我知道如何的來準備一天的飲食。從起身起,把凍魚從冰凍上層的小冰箱取出來,弄早飯,是麥片和煮熟的雞蛋,水果,他要在後陽台吃。 我燒了茶,弄了早點,兩人在後陽台早餐。談到股票的上漲情況,不合理,不能在這上面投資。但是一切的其它情況也不樂觀。我擔心UBS銀行會倒閉,因為此銀行的Hedge Fund損失太重。而德國的政局也不看好。德國的汽車業等受到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者的汽車的競爭,所以德國不少工業,並不興隆,但大體說來,德國的股票市場還是比其它的歐洲市場好,法國瀕臨破產階段,整個歐洲支持烏克蘭,很吃力,所以需要美國的核彈協助才能,不得不依靠美國。 我找出一夢十年的書,找到了,可是打不開,弄了好一陣子,沒有弄成,我就只好放在一邊,做我該做,還沒有做的事情。 趕快的發佈了三篇文。 然後把一個雞腿煮上。這是我決定中午的午餐,早早的燉上。11點半,我把雞腿和雞湯拿出來,然後把剩下的昨天的素菜和湯熱上,把剩下的包菜,弄了一盤沙拉。一些厚葉子,加進去煮。問他還有煮熟的洋山芋,他要我熱上,還是吃洋山芋沙拉,他說要做沙拉。 這樣一切按照他的意思做。 我們在頂樓客廳先喝一碗雞湯,吃了一頓他兒時午飯習慣的午餐,他用新油來炸了香噴噴的魚,是他要來自己煎炸,不肯用上次炸魚剩下的油,說不新鮮了,這樣他吃的很滿意。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Maria Corina Machado 虞和芳 11.10.25.發佈

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Maria Corina Machado 虞和芳 11.10.25.發佈 此文是取自德國媒體報社一文,Stefan在他的電腦上,訂購網路不同的FAZ 和 Handelsblatt報 Friedens-Nobelpreis 2025 an Maria Corina Machado 委內瑞拉Maria Corina Machado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委內瑞拉領導人Nicolás Maduro 尼古拉斯馬杜羅的對手將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美國總統 川普將無緣該獎項。 諾貝爾和平獎不頒給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唐納德·川普,但頒發給政治家 Maria Corina Machado 瑪麗亞·科里納·馬查多, 委內瑞拉。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Oslo宣布,她因「為委內瑞拉人民的民主權利不懈奮鬥,以及為實現委內瑞拉從獨裁統治向民主的公正和平過渡做出的鬥爭」而獲此殊榮。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 Machado 馬查多認為是獨裁總統Nicolás Maduro 尼古拉斯馬杜羅的堅定反對者。 Machado 馬查多對獲獎的消息感到難以置信。她的政治盟友 Edmundo Gonzalez 埃德蒙多·岡薩雷斯發布了一段他和Machado 馬查多通話的短片。 “我很震驚,”她說。 “我簡直不敢相信。” Gonzalez 稱讚這項決定是「對長期鬥爭當之無愧的認可」。本週年滿58歲的 Machado 馬查多在去年的選舉中與社會主義總統Maduro馬杜羅競爭。然而,政府禁止她擔任公職。 Machado馬查多隨後轉而支持Gonzalez岡薩雷斯。 據反對派援引計票記錄稱, Gonzalez以壓倒性多數贏得了選舉。由Maduro馬杜羅支持者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統獲勝。這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活動,政府對此採取了暴力手段。超過20人喪生。 Gonzalez岡薩雷斯逃往國外。Machado馬查多則躲藏起來,自一月以來就沒有公開露面。兩人去年獲得了歐盟人權獎。 德國總理 Friedrich Merz 弗里德里希·梅爾茨祝賀Machado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位基民盟政治家在10日寫道:“民主的繁榮依賴於個人的勇氣。”Machado 馬查多“多年來孜孜不倦地為委內瑞拉的自由和法治而奮鬥——這些價值觀也是我們在全世界所倡導的。”
 諾貝爾和平獎通常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政治獎。川普最近幾週反覆強調他應該獲得該獎項。今年9月,他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列舉了自己在短短七個月內結束七場戰爭的努力。 「每個人都說我應該因為這些成就中的每一項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說。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統計,今年共有338名候選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其中包括244名個人和94個組織。與去年相比,提名人數增加了52人。這些候選人的姓名以及提名人選在諾貝爾和平獎界內保密50年。
諾貝爾和平獎公佈週隨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揭曉而達到年度高潮。近日,醫學、物理、化學和文學獎的獲獎者已陸續公佈。經濟學獎將於週一揭曉。除和平獎在Oslo頒發外,諾貝爾獎傳統上在Stockholm 頒發。
 今年,諾貝爾獎再次將每個獎項的獎金定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100萬歐元。這項享有盛譽的獎項傳統上於12月10日頒發,這一天是瑞典炸藥發明家兼諾貝爾獎創始人 Alfred Nobel (1833-1896)的逝世紀念日。
============ 德文原文 Friedensnobelpreis Ehrung für Venezolanerin Maria Corina Machado Die Gegnerin von Venezuelas Machthaber Nicolás Maduro bekommt in diesem Jahr den Friedensnobelpreis. US-Präsident Trump geht bei der Auszeichnung leer aus. Der Friedensnobelpreis geht nicht an US-Präsident Donald Trump, sondern an die Politikerin María Corina Machado aus Venezuela. Sie wird damit „für ihren unermüdlichen Einsatz für die demokratischen Rechte des venezolanischen Volkes und für ihren Kampf für einen gerechten und friedlichen Übergang von Diktatur zur Demokratie“ ausgezeichnet, wie das norwegische Nobelkomitee in Oslo verkündete. Die venezolanische Oppositionsführerin Machado gilt als entschiedene Widersacherin des autoritären Präsidenten Nicolás Maduro. Machado reagierte mit ungläubigem Staunen auf die Nachricht von ihrer Auszeichnung. Ihr politischer Verbündeter Edmundo Gonzalez veröffentlichte ein kurzes Video, in dem er mit Machado telefoniert. „Ich bin geschockt“, sagt sie da. „Ich kann es nicht glauben.“ Gonzalez lobte die Entscheidung als „sehr verdiente Anerkennung für den langen Kampf.“ Machado, die in dieser Woche 58 Jahre alt geworden ist, trat bei der Wahl im vergangenen Jahr gegen den sozialistischen Präsidenten Nicolás Maduro an. Doch die Regierung verhängte ein Ämterverbot gegen sie. Daraufhin unterstützte Machado Gonzalez. Dieser gewann bei der Wahl nach Angaben der Opposition, die sich auf Auszählungsprotokolle berief, eine große Mehrheit. Der mit Maduro-Anhängern besetzte Wahlrat erklärte dagegen den Amtsinhaber zum Sieger. Das löste landesweite Proteste aus, auf die die Regierung mit Gewalt reagierte. Es gab mehr als 20 Tote. Gonzalez floh ins Ausland. Machado versteckte sich und ist seit Januar nicht mehr öffentlich aufgetreten. Die beiden wurden im vergangenen Jahr mit dem Menschenrechtspreis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ausgezeichnet. Kanzler Friedrich Merz gratulierte Machado zum Friedensnobelpreis. „Demokratie lebt vom Mut Einzelner“, schrieb der CDU-Politiker auf X. Machado kämpfe „seit Jahren unermüdlich für Freiheit und Rechtsstaatlichkeit in Venezuela - Werte, für die wir weltweit einstehen.“
 Der Friedensnobelpreis gilt gemeinhin als wichtigste politische Auszeichnung der Erde. Trump hatte in den vergangenen Wochen immer wieder betont, man möge ihm den Preis zusprechen. Unter anderem vor der UN-Vollversammlung in New York führte er im September an, innerhalb von nur sieben Monaten sieben Kriege beendet zu haben. „Jeder sagt, dass ich den Friedensnobelpreis für jede einzelne dieser Errungenschaften bekommen sollte“, meinte er.
 Nach Angaben des Nobelkomitees sind für den Friedensnobelpreis in diesem Jahr 338 Kandidaten nominiert worden, darunter 244 Einzelpersonen und 94 Organisationen. Insgesamt waren das 52 Nominierte mehr als im Vorjahr. Wer dazu gehört und wer den entsprechenden Kandidaten vorgeschlagen hat, wird in der Nobelwelt stets 50 Jahre lang geheim gehalten.
 Mit der Kür des Friedensnobelpreisträgers erreicht die Woche der Nobelpreis-Bekanntgaben alljährlich ihren Höhepunkt. In den vergangenen Tagen wurden bereits die Preisträger in den Kategorien Medizin, Physik, Chemie und Literatur verkündet. Am Montag folgt zum Abschluss noch die Auszeichnung in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Die Nobelpreise werden traditionell in Stockholm vergeben, die Ausnahme bildet der Friedensnobelpreis in Oslo.
 Auch in diesem Jahr sind die Nobelpreise erneut mit elf Millionen schwedischen Kronen pro Kategorie dotiert – umgerechnet entspricht das rund einer Million Euro. Feierlich überreicht werden die prestigeträchtigen Auszeichnungen traditionell am 10. Dezember, dem Todestag des schwedischen Dynamit-Erfinders und Preisstifters Alfred Nobel (1833-1896).
 
 
 


夢到文章中取樣一部分                  虞和芳           11.10.25發佈

夢到文章中取樣一部分                  虞和芳           11.10.25發佈 夢中我在電腦前做工作,有一篇很長的文件,我在其中取樣一部分。 這是我昨天工作的反映。 昨天我收到不同的信件,有關楊東拍攝的萬里長城,有慶平先生的短篇諷刺小說,有S寄來FAZ的中國和梵蒂岡Dilema陷入僵局的消息,這篇文,昨天晚上S讀到,他網路訂閱此報章,所以能夠早一天閱讀到這個消息,昨晚我就在翻譯成為中文,直到近12點,打算今天發佈在blog上。可是裡面有不清楚的地方,如中國南部的郭副主教,回到地下教會,受到壓迫。S說,教宗跟中國訂了約,為什麼地下教會說效忠於教宗,卻又分裂。 教宗跟中國的兩年秘密協定,期滿,正打算繼續延長,受到美國國務卿對教皇進行道德講道。在周末,Mike Pompeo向羅馬發送一封信息,美國外交部Pompero對教宗跟中國友善的批評,這是Trump為了美國大選的天主教徒的選票而來作秀。 那篇FAZ文章以訪問Dr. Schröder作為終結。 對於本篤會長Dr. Schröder,在我在慕尼黑時,就有聯繫。 有關本篤會與中國教會的聯繫這件事,二十年前,在慕尼黑時,本篤會的總會長Dr Wolf來慕尼黑演講,我寫了一篇“心繫中國”的文章。那時St. Ottilien修道院院長,Dr. Schröder院長就對中國人特別的友善。天主教聖言會的神父Pater Gehards在1980年代為照顧台灣同學的住宿,從本篤會在慕尼黑的Schwalbing得到一棟大別墅,有很大的花園園地,設立福園,Haus Fu,給台灣來的學生住宿,照顧他們,並給獎學金。他跟當時慕尼黑總主教Ratzinger(後來當了教宗本篤 16世),聯繫,得到Ratzinger獎學金,委託我跟當時西德在首都Bonn的中國大使館聯繫,給予中國三個獎學金,請見: 退休的德國教宗本篤十六世虞和芳16.5.18.發佈 - 分類 yuhefang.blogspot.com › 2018/05 仲神父受到台灣學生的批評“腳踏兩頭船”,在西德僑報毀謗仲神父,我還撰文來說明此事,為仲神父平反。在華國鋒訪問德國,到慕尼黑時,台灣來的學生,以福園的地址發傳單反對華國鋒,仲神父因此背了一個黑鍋,被中國列為黑名單,他多次申請赴中國的簽證,一再受到拒絕。後來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臨終前,得以赴山東,了他的心願。他在年輕時,在那裏傳道,一心惦記為中國人服務的地方。他為中國人盡心盡力,不論中國,台灣,不論信仰什麼宗教,什麼政治,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敬佩。 當我還在南華大學執教時,Dr. Schröder院長曾來信,他們本篤院內,有一位從中國來的修道士,想到台灣輔仁大學上神學院,問能否得到台灣的簽證,和來輔仁大學神學院上課。那時為此事,我跟郭武平所長聯繫,並委託他弟弟神父,在輔仁大學任副校長從中協助。 由於翻譯那篇FAZ的文章,晚上夢到文章中取樣一部分,這跟昨天翻譯那篇FAZ的工作有關,使我回憶到慕尼黑的一些與天主教的仲神父等的一段過去。 22.9.2020 


夢到給Merz病人針灸和教宗要來針灸 虞和芳 11.10.25.發佈

夢到給Merz病人針灸和教宗要來針灸 虞和芳 11.10.25.發佈 夢中Merz病人來針灸,他在夢中似乎不只是他,而跟Muhlb病人混合。 夢中他不只是來一次,而來了幾次。 診所內,並不是Brienner的診所,好像是Lerchenauer的家中。針具不大齊全,但是都還夠給他針灸。 這時得到消息教宗John-Paul二世要來針灸,那麼針具夠不夠?他知不知道如何的來?要不要我們去接他?至少應該有人到門口等他。 我跟S說,最好在教宗來到之前,他到樓下去看看,等到教宗來到前,我要檢查針具夠不夠,不夠的話,趕快找出新的沒有消毒的針具,趕快消毒,它需要90分鐘,要趕快的做這種準備工作。 於是我在做準備針具的工作,把一些小的0.5寸的針,和一般新的針具從包裝中取出來,消毒。 這個夢沒有繼續。所以夢到它,是昨天想到今年2月印行出版的書《病人在說話》,和繼續準備希臘神話的書中,談到的各種神明,神妙的命運之神,和談到慕尼黑的飛機場,以Strauß來命名。他曾是我的病人,有次他到機場等待教宗John-Paul的來到,電視中播放出,他在機場等待的鏡頭,他說boss來,他只有早早的到機場等候。 幾天前,S就說他要每週兩次針灸,我準備好了,他又取消。 昨天S又說,他要安排每週針灸兩次,我說他要針灸,我都隨時可以給他針灸,消毒好的針具都在那裡。 這些幾天來的小節,演變紡織成為昨晚的夢境。地點人物混淆,情況完全不同,也沒有一個繼續的結尾。4.4.21.

10.10.25.余虞對話 虞和芳 11.10.25.發佈

余虞對話10.10.25.世局丕變難先曉 感謝大作詩八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世局丕變難先曉 今讀德媒體報導 挪威頒發和平奬 給予川普對台獎 挪威本身多石油 每位國民受益多 議會傾向理想意 不怕惹怒川普意 這件事情很奧妙 11點公佈得獎人 令人猜測難以知 世界未來無人知 只待事態定局知 境遇多變很難測 保持正義是良策 熱愛生活人康健 敬祝愉悅和康健 虞和芳上,10.10.25.上午10點半 —————————— Chung yu 我 心 安 處 是 吾 鄉   人  生  雖  然  多  面   境  遇  固  然  難  測   守  住  內  心  澄  明   保  持  生  活  熱  愛   仰  首  浩  瀚  星  空   何  處  不  能  自  得 Chung yu 言 恐 逆 耳2.10.25. 沉  溺  過  往  霸  權   固  守  零  和  搏  奕   終  被  歷  史  拋  棄   忠  言  警  告  美  帝 Chung yu 禍福相倚   別  嘆  人  生  苦  短   莫  嗟  困  難  太  長   人  生  本  就  這  樣   禍  福  同  儔  同  享 股市 Chung yu     股  市  是  經  濟  廚  窗     縈  繞  似  長  蟲  衣  袍     猶  如  張  愛  玲  筆  下     "一  襲  華  麗  的  衣  裳" Chung yu 7.10. 機 噐 人   上  海  多  餐  廳   人  形  機  噐  人   可  以  給  來  客   介  紹  好  菜  品   亦  可  在  店  外   殷  勤  迎  嘉  賓 世 局 丕 變8.10.25   川  普  連  任  演  說   減  少  干  預  世  界   自  身  安  全  優  先   打  造  強  悍  軍  隊   對  中  似  在  示  弱   全  球  格  局  丕  變 Chung yu 8.10.25 試 譯     客  自  故  鄉  來    YOU COME  FROMM HOME-       應  知  故  鄉  事      TOWN  AND,       來  日  綺  窗  前    SHOULD KNOW MY       寒  梅  著  花  無      NATIVE  AFFAIRS.                                       OUTSIDE OF THE SILK                                         WINDOW SCREEN,                                       PLUM BLOSSOMS BLOW                                         OR NOTYET. Chung yu "馬 路 大"   曰  本  曾  用  中  國  人   剝  了  皮  膚  作  試  騐   抗  日  戰  爭  太  殘  酷   曰  寇  狠  毒  非  人  類   註:MARUTA 剝 皮 材 料 11.10.25.余虞對話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悲辛交集」弘一法師李叔同臨終前書寫的四字               虞和芳        10.10.25. 發佈

 「悲辛交集」弘一法師李叔同臨終前書寫的四字               虞和芳        10.10.25. 發佈 讀到李慶平先生轉寄一檔“Fwd: 她死了,享年102岁——仅以此文“送别”这位神秘的日本女子 此文使人撲索迷離的天才才子的弘一法師內心的交戰交集可能有了解釋。 此檔中解出中文維基內的一項“他的日本妻子福基在他出家之後回到日本,後不知所蹤[2] 參考文獻[編輯] ^ [1] ^ 移至: 2.0 2.1 「悲欣交集」——福基與李叔同. CCTV. 2007年8月17日. ^ 移至: 3.0 3.1 中國佛教文物圖書館編.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誕生一百周年紀念》.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中文(簡體)). 點擊2是出現此網頁不存在,或已刪除。 這裡節錄維基內有關李叔同的頭一段記載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1] 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十一祖,為著名的佛教高僧。 要想知道維基所載全篇內容,請點擊 zh.wikipedia.org › zh-hant › 李叔同 —————-現在錄下這段「悲辛交集」的記載:“他抛下的妻儿,那位深爱他的日本姑娘淑子与儿女,70余年来,在孤岛冲绳默默地度过悲情的岁月。 
 1942年10月10日晚上,62岁的弘一法师索来纸笔,书写了“悲欣交集”四字绝笔,交给随侍在侧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者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13日晚上八时正,福建泉州不二祠的晚晴室,弘一法师在佛声中吉祥圆寂。 那一刻,弘一法师的眼角流出晶莹的泪花。 
 悲欣交集,一代高僧的绝笔。 悲欣交集,也是弘一法师对日本妻子淑子的致歉。 弘一法师,成为了佛界中唯一“流泪的高僧”。 ———————- 感謝慶平先生寄來的網路連線,請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82PgmykCm9xzik-qKYrl-A 31.8.2020

JP II 歌唱的 Ave Maria               虞和芳               10.10.25.  發佈

JP II 歌唱的 Ave Maria               虞和芳               10.10.25.  發佈 感謝Margaret寄來JP II 歌唱的 Maria sung。 這首歌本身就非常的動人,但是透過教宗JP II 的歌聲和影片中他從小到老的照片/影片。令人聽時情不自禁感動的流淚。這麼一位偉人,可惜離我們而去。 他多麼關心中國的前途。當瑞明為駐梵蒂岡大使時,他接見過瑞明好幾次,每次都溫馨叮嚀,要他為台海兩岸的和平努力。瑞明答應他。至今瑞明還永記心頭,他來函說,他會在兩岸和平中,繼續不斷的努力。 JP II是我們的典範。我為他寫了好幾篇文。 請分享: 
 Subject: Fwd:  Ave Maria sung by Karol Wojtyla in 197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3o7oE2vyc&sns=em 下面是我今天對此歌唱的留言。 It is so touching and wonderful. JP II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ope in history,   We are so lucky to be able living in the same century and experiencing such a great man with his speech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 30.9.2020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為明朝皇帝家屬洗禮的Koffler神父           虞和芳        10.10.25發佈

為明朝皇帝家屬洗禮的Koffler神父           虞和芳        10.10.25發佈 
Koffler神父是德國在17世紀選擇去中國的一位天主神父,那時正值明末清初時代,崇禎皇帝自殺,清軍入關,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南部稱帝。中國動亂不安,他給明永曆帝的母親和家屬王妃洗禮,後來在動亂中,他喪生在中國。 Koffler在1622年當他母親和兄弟姐妹在路德會被驅逐到Regensburg的過程中,離開家。他轉到天主教Krem耶穌會學校就讀,於1627年在維也納加入耶穌會。他在Leoben的許多大學繼續接受培訓。 1638年,他中斷剛剛在  Graz 開始的神學就讀學業,以響應對東亞宣教會的號召。在經過Lissabon里斯本, Goa 果阿和Batavia巴達維亞旅行了三年之後,他於1643年到達那時葡萄牙在中國的據地澳門。 關於Koffler在遠東的生活的情形報導不多。滿族雖然能夠鞏固其在中國北部的統治地位,但其南部最初仍屬於明朝。這主要歸功於三個顯要的天主教徒: P'ang T’ien-chou 龐天壽 (  1657年70歲)受洗的名字Achilles; Ch'ü Shih-ssu 瞿式耜 (Sept. 6, 1590-1651, 領洗名字為Thomas) Koffler神父可能透過 龐天壽和Chiao Lien 喬連?(領洗名為Lukas)認識。他們贊成明朝的最後一個明永曆帝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他於1646年封為永曆皇帝。  Koffler神父原本是定為去日本,他於1645年從澳門遷往中國內陸,在那裡他建立並照顧廣西省桂林社區。但是不久之後,他得到了軍事總司令盧卡斯·喬奧?(Lukas Chiao)的陪伴,這很可能在1646年年底加入葡萄牙的援助特遣隊,這通過龐天壽(Achilles P'ang)跟Lukas Chiao取得聯繫。Koffler期望在當地也能當傳教士,為明朝服務。 1648年,他成功地為皇帝的近親施洗,即皇帝父親的妻子(洗禮名海倫娜),他的王妃,皇帝的親生母親(瑪麗亞),皇后(安娜),海倫娜的母親(朱莉婭),王儲(君士坦丁堡Kronprinzen Constantinus)和Oberhofmeisterin宮廷女主管 (Agatha. 阿加莎)。皇帝本人拒絕受洗。除了計算官方使用的日曆外,Koffler還沒有取得中國耶穌會士最常遇到的任何科學成就。原因可以從他活躍的政治外交活動和動盪時期中看出。儘管他取得暫時性的成功(1648年),但多次遭到清政府的追逐,他不斷改變住所。由於他的聲譽,Koffler於1649年初成功獲得葡萄牙人的進一步軍事支持。耶穌會的命令,令他鬆了一口氣,他得到Michel Boym神父的贊助但他不久便前往歐洲尋求羅馬和威尼斯的援助。 Koffler.當然是對他這次旅行的靈感來源,還有海倫娜公主和阿基里斯·龐博姆給教皇和耶穌會將軍的信,這些信至今仍保留。明永曆朝廷再次逃亡時,Koffler被迫沿著另一條路線跟隨皇帝,在途中被滿洲巡邏隊殺害。 Koffler的著作 Werke
Summa del Estado del Imperio de la China (nach Berr. K.s), 1650, 21651, fläm. Ausg.: Cort begrijp Vanden Staet van het groot Rijck van China, 1651 (mit zusätzl., wichtigem Briefanhang); weitere Briefe teils unveröff., teils gedr.
in: J. Stöcklein (Hrsg.), Neuer Welt-Bott, 1726 ff. Literatur
M. Bonbardi, Undeni Graecenses academici suo sanguine purpurati, Graz 1727 (P);
L. Pfister, 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sur les Jé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e, 1552–1773, I, 1932;
R. Chabrié, Michel Boym, Jésuite polonais et la fin des Ming en Chine (1646–62), 1933;
P. Pelliot, Michel Boym, in: T'oung Pao 31, 1935, S. 95-151;
J. Dehergne, Répert. des Jésuites de Chine de 1552-1800, 1973;
D. H. Shore, Last Court of Ming China: The Reign of the Yung-li Emperor in the South (1647–62), Diss. Princeton 1976;
H. Kühnel, in: Ausstellung 4 000 J. ostasiat. Kunst, Krems, 1978, S. 1-12 (P);
Sommervogel IV;
Bibl. Missionum V, 1929;
Dict. of Ming Biogr. I. Portraits
Ölgem. (Krems, Hist. Mus.), Abb. b. Kühnel, s. L.  Autor/in
Gert Naundorf Empfohlene Zitierweise
Naundorf, Gert, "Koffler, Wolfgang Andreas"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12 (1979), S. 419-420 [Online-Version]; URL: https://www.deutsche-biographie.de/    6.11.2020

給宇平的一封回函談到人生 虞和芳 9.10.25.發佈

給宇平的一封回函談到人生 虞和芳 9.10.25.發佈 下面是我寫給宇平的一封信,講到每人的生命來之不易,每人只有一個人生。這使我想起殷海光教授的一句話:我們有,而且只有這一生,而它很容易浪費掉,尤其在此時此地。 我們生存在人世間,每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如何過自己的人生。 我們生命得來不易,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對這世界,不曾做過貢獻,但是我們得了生命,世界上的日光,空氣,水,都存在,供我們的生存。我們就這樣得到生命,真是該感激。 我們生出來後,什麼都不會做,要靠父母或別人供養,然後逐漸長大,學習成長。這些都要靠別人的貢獻。 人很難獨自一人生存。我們依靠別人成長成熟。那麼我們長成後,也應該貢獻精力為他人。這是一個共生共存共榮的世界。 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我們可以跟人分享,跟人之間溝通,傳遞我們的一份正面的影響。那麼這一生就沒有白過。 下面是給同學的一封信,討論一些人生,和我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生命產生的神奇。 宇平: 感謝三個檔案分享。TRILOBITES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Agreed About One Thing: This Cave  A new paper suggests Neanderthals and Homo sapiens alternately settled the same shelter more than 50,000 years ago.  Gibraltar cave chamber discovery could shed light on Neanderthals’ culture  這兩篇文章報導的發現,很值得一讀,謝謝。 此外Fwd: Epiphany Moment  在這10個檔案中,有悲傷,Leland和Borjen的過世,你為Borjen和DaZen clinical trial盡心盡力,感到心神疲憊,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你跟朋友們聚會吃 Lobst,你跟友朋訂在10月13日2021年的聚會,大家都高興。 這就是人生。人生充滿了各色各樣的經歷,情況,不同的感受喜怒哀樂失望期望。而未來,誰都不知道。 我認為,我們來到人世間,是一個難得的機緣,試想,若是我們的祖先父母,只要有任何一種改變,就不會有我們。記得我小時候,感覺父親管我們太嚴。我就跟母親說:爸爸好凶,妳為什麼跟他結婚,為什麼不離婚? 她的回答:我沒有跟你們父親結婚的話,怎麼會有你們呢? 我的父母一生中,我沒有聽到他們吵過一架。他們都是最現代的人。母親是最開放的人之一,她在高中畢業旅行時,去北京城外的玉佛寺旅行。母親反對迷信,就在那廟裡,跳到玉佛身上,從頭打到腳,要去除迷信,因為聽說誰有病,去請玉佛保佑,撫摸她身上的自己得病處,就會治癒。可是奇怪的是,她返家後發高燒,喪失記憶,不能參加大學入學考試。 所幸她讀的是師大附中,保送北師大,所以她只能進北師大。每當別人說,這是她打玉佛的報應。她說:那跟打玉佛根本不相關,那是她們旅行,她著涼感冒傷風發燒所致,才會生病。 我父母什麼宗教都不信,她說只要按照良心做事,就夠了,這就是她的為人。 她一輩子都教書,在台糖的南光中學,教過我哥哥,在嘉義女中,教過我們三姐妹。 當我們小孩結婚後,免不了跟另外一半會為有些事情不合,爭吵的時候,我們都很佩服,父母從來沒有在我們小孩面前吵嘴。 母親一生春風化雨的在教育界服務,退休後去美國,後來在美國加入救世軍,為需要協助的人服務。 每當我想到人生,和人生的無常時,我就想到母親說的那句話。 我們來到人世間,就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機會,太幸運了,我們盡心盡力,這一生就沒有白過。未來誰都不知,若是知道未來一切,就失去期望,盼望,希望的意義。這也是人生的奧秘處。母親雖然過世二十年了。我時常思念她,當我思念她時,她就在我身旁,我就感覺暖暖的。 我曾出版一本書《無限思念》,那是寫我思念母親的一篇文,作為全書的title。 虞和芳 無限思念 無限思戀 -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u... 祝福 安康 虞和芳,16.2.22.

人生是什麼? 虞和芳 9.10.25.發佈

人生是什麼? 虞和芳 9.10.25.發佈 人生是什麼? 這個問題,從古自今,不知多少人談過,不知多少哲學家,宗教家,教育家,或是老師以及我們每個人都一再面臨到的問題。每人都有各自的高見,都可作為我們的參考。而每個人,每個經歷,時間不同,所做的想像,回答都會不同。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人生是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是連綿不斷。 從空間來看,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要去的地方,所經歷的地點。 從生為人的角度來看,包括我們的思維,接受的文化,我們的畏懼,盼望,期待,選擇,理想,我們的身體和心靈。 可說人生包羅萬象,每人有自己的人生,跟其他人不一樣,就跟每人有五官,也跟別人不一樣。更妙的是我們每人有自己的手紋,自己的聲音,自己從前人遺傳下來的DNA,換言之,每人都是獨一無二。 每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沒有別人能夠替代,但是每人的人生多多少少會受別人的影響,祖先的遺傳,環境,文化,也會影響他人。 人生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是每人都不同。適合甲的,可能不適合乙。 我們只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造就完成我們自己的一生。

懷念我們逝去的父母舅舅舅母哥哥和幺妹 虞和芳 9.10.25.發佈

懷念我們逝去的父母舅舅舅母哥哥和幺妹 虞和芳 9.10.25.發佈 幾天前10月2日是幺妹虞和芸的生日。她比我小6歲,卻在2016年8月1日在美國過世。整整九年了。 那年次日,舅舅在台灣往生。 連著接到這兩件不幸的消息,我悲傷的病倒。 舅舅是照顧我們的敬愛長輩,我在2010年12月出版一本散文集“無限思念”,以其中一篇,思念過世母親的“無限思念”為書名,將此書獻給母親唯一的弟弟,即是我們的舅舅 竇崇英先生。 在1979年,柏楊曾將我的一些作品編輯成冊,定名為”虞和芳選集“,柏楊寫了一篇序。 此書是在母親生時,獻給我恩深如海的母親竇桂英女士。 在2013年,出版”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春秋“,祝賀舅舅90歲生日,獻此書給他,感激他多年來的照顧。 而舅舅和妹妹卻在先後兩天過世。想到他們,內心總是非常的悲傷。 小幺妹的過世,是我們手足中,缺少的一位,所以兄弟姊妹,中文以手足來稱呼,可見彼此關係的密切。手足中,突然少了一位,是一個多麼大的損失。 在2016年,我病倒後,爬了起來,在短短的數天內,為紀念他們,收集以前所寫的一些有關他們的文章,和有關他們的書信,蒐集成冊,以”魂夢遙“為書名,趕去台灣,在舅舅出殯之日,出版這本書,來紀念他們。 人生最悲痛的是至親好友的生離死別。 尤其死生異地,更是難以相見。這是人生最無可奈何,這是至古以來,沒有人能夠左右的”死生有命“憾事。 不過好在人有一天活著,就有思想,就能夠在魂夢中,在思緒中,仍然跟逝去的親友相通,默默中傳達相思的信息。 也許這種思念之情,能夠傳達给遠方的父母、舅舅、舅母、幺妹;在這期間,我們親愛的哥哥也離世長辭,我們為他出版一本紀念書籍《一位勇者奮鬥的故事:懷念虞和元博士》. 出版日:2022/12/01 。 願他們無憂無慮的在另外一個世界逍遙的遨遊,跟日月為伍。 我們大家雖然目前是殊途,不過每個人都會有同歸的一日,都會有在另外一個世界相會的一日。 這樣想時,思緒也在宇宙飛翔,內心有一股暖意,感覺到母親的慈祥教導,哥哥的聰明濬智,有好多的專利,在電機電腦上的貢獻,幺妹的可愛靈活就在身旁。他們沒有過世,他們繼續生活在思念他們的親友中。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審判 虞和芳 8.10.25.發佈

審判 虞和芳 8.10.25.發佈 黃橫進入陰間,被架入審判廳。 判官: 「你當外科醫生四十年,你被打入第十八層地獄。 」 「什麼?我救人救世,多少人稱讚我的妙手回春。我應該要進入極樂世界的天堂,哪有被打入地獄之理! 」 「你誤害多少蒼生! 」 「我誤害蒼生?不可能的事。 」 「吳坤,你出來。 」 判官說完,來了一名瘦瘦小個子中年男人,脖子上繫一根麻繩。 「這是幹什麼的? 」黃橫不解的問。 「他是你弄死的病人。 」 「我弄死的病人?不可能。我從來沒有用繩子梆死過人。 」 「吳坤,你現在可以控訴黃大夫。 」 「我在生時,得三叉神經痛,黃大夫說,可以藉著開刀割除神經,來治癒我的三叉神經痛。黃大夫診斷的是,我的第一支三叉神經,使得我疼痛難忍。他建議我割除它。黃大夫斷言,我開刀後,我的三叉神經痛,就能夠一勞永逸。我被三叉神經痛,弄得晝夜不安。聽到黃大夫的話,真是喜出望外,我立即跟他預約開刀。 」 「你的疼痛不是就止住了?! 」黃大夫問。 「疼痛止住了?你說的倒是好聽。它不但沒有止住,還變本加厲。 」 「這怎麼可能?! 」 「當我向你訴說,手術後的情況,你也是用同樣的這一句話,‘這怎麼可能?!’來反問我。」 「你的疼痛開刀後,沒止的話,那一定有別的不能事先預料的原因。 」黃大夫辯論。 「是的,你當初也是這麼的說。然後你要我張口閉嘴來看我的情形。我每張一次口,痛得我大叫不止。這樣我聽話的做了幾次,痛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你看到這情形說,現在是第二支三叉神經發炎,它們必須儘快的割除,否則後患無窮。你給我三天後的週一之預約,再去動手術。我因為受不了三叉神經痛發作的痛苦,你還給我開了重劑的止痛藥。 以前我從不願意吃止痛藥,我寧可忍住痛,可是開刀後,疼痛的時間和痛度加強,我沒法再忍受它們,我只好吞食重劑止痛藥。沒有料到,它們太烈,把我的胃弄壞,我翻胃嘔吐不已。這樣藥物可能嘔吐出來,沒有止痛的效果,我度過三天跟地獄一般痛苦的日子。 」 「那個週一我給你開刀後,不是好了! 」黃大夫說。 「好了?那也不過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然後疼痛又再發作。我再去找你。你又來給我檢查。你要我搖頭,又要我張口伸舌頭,我又痛的大叫不已。然後你說,那是第三支三叉神經在作祟,沒有他法,只能夠再把第三支三叉神經割除。我因為疼痛難當,只有完全聽命一法。又進入你的醫院,割除第三支三叉神經。 」 「那該要一勞永逸了。 」黃大夫說。 「哼! 一勞永逸個屁! 」 「這怎麼可能?! 」黃大夫又反問。 「你又是’這怎麼可能?!’那句話。當我向你訴苦的說,我的三叉神經痛,仍然疼痛不已時。你回答:‘不可能,我把三叉神經的上中下三根神經全部割除,你不可能再犯三叉神經痛。 ‚ ‘可是我還是痛。’我向你哭訴。 你卻回答’沒有那些神經,何來疼痛之法?你是在胡說。‘ 我痛得沒法仍受。我向你一再說明,我所說非妄,我的三叉神經仍然在作痛,而且比以前痛得還更利害。 」 「黃大夫怎麼回答你的? 」判官問。 「黃大夫說,現在的這種痛,不是三叉神經痛,因為我的三根三叉神經,全被拔除。現在的痛,醫學上稱之為幻痛。我得的是一種幻痛,就跟割除手腳的人,有時還會感覺手腳在發痛,雖然手腳已不再存在。 我問黃大夫有什麼辦法能夠止住這種幻痛?」吳坤說時,環顧周圍。 在審判廳的觀眾,都很驚奇的看他,等待他繼續的訴說。 吳坤瞟了黃橫一眼,繼續說: 「黃大夫板起臉對我說:你只能忍受。我回答,我忍受不了。黃大夫於是對我吼的說:‘你忍受不了的話,回家拿一根吊繩上吊,這是唯一的止痛之法!’我絕望傷心的返家,我沒法再忍受那種鑽心似的疼痛。我只好乖乖聽話的,拿根繩子上吊! 」 滿廳的觀眾聽了後,譁然的議論。 判官對黃大夫說: 「你聽到吳坤的控訴,你怎麼反辯? 」 「三叉神經痛是世界上最疼痛的一種神經痛,除了吃止痛藥外,開刀割除,是唯一最妥善的方法。但是我沒有想到吳坤後來患了神經幻痛。這跟我的醫術絲毫不相干。人都會有倒楣的時候。有人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絲毫沒有受傷,有人第一天上戰場,就中彈而死。吳坤後來患上神經幻痛,受不了自殺,是種未能事先知曉的事。他不能把罪過推到我的身上。 」 「你當醫生,是在解決病人苦痛,怎麼能叫他去上吊! 」判官質問。 「那只是說說而已。你沒有當過醫生,你不知道醫生每天遇到的都是愁眉苦臉,抱怨來抱怨去的病人。他們得病,不是我的錯,跟我毫不相干,但是他們的病治不好的話,就都推到我的身上。醫生也是人,不是神,哪裏能夠把所有病人的病全治好?醫生長期在病人的抱怨下,也會有受不了的時候,有時免不了,跟病人咆哮幾句。那天吳坤一定對我的態度特別的壞,把一切罪狀全歸罪於我。事實上,他即使不開刀的話,他的疾病照樣會惡化。我給他開刀第二次後,他至少有一個月的安樂時日。這些他不知感激歸功於我,他只知把他的病痛,歸罪於我,這是多麼的不公平!我被吳坤埋怨的受不了,才會口出不遜之言。我怎麼會想到吳坤真的就去上吊! 世界上自殺的人多得是,除了患憂鬱症的人外,不少是因為得了痛症或絕症而自殺。他們走上自殺的路,不能責怪醫生。吳坤不能夠把罪過都推到我的身上來。」 「你說的雖然有點道理,還是不能洗清你的罪名。固然當醫生這行不容易,但是既然你選擇這行,就要盡心盡力,不能遇到困難,或辣手的病,就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我再叫另一個受你害的病人來。 」 說完,判官叫另一名李信的病人出來。他坐在輪椅上, 出現在黃橫的眼前。他對著黃橫大罵: 「你這個庸醫,把我的兩條腿鋸斷,把我害慘了一輩子。 」 黃橫不解的問: 「你說什麼?我不認識你。我跟你的斷腿絲毫不相干。」 「黃大夫,你的記憶到哪裡去了?我叫李信,我三十多年前,雙腿被凍壞,你就把它們鋸斷。 」 「噢,我想起來了。那是好早好早以前的事了。那時有一個冬天,氣溫降到零下近四十度,不少人雙足被凍僵。當你前來向我求救時,我不得不鋸斷它們,不鋸斷的話,你的性命難保。你應該感激我救了你的一條性命。 」 判官對著黃橫質問: 「你倒是會為自己辯護。你當初下的診斷,可是正確? 」 「當然正確。」 判官叫另外一個高高瘦瘦的人進場。 那人瞄了黃橫一眼說: 「黃大夫,我叫尤林,也是你三十多年前的病人,我的雙腿被凍壞,你下診斷,要把它們鋸斷。我堅決不肯。你說我不鋸斷腿的話,我的性命難保。我不是醫生,但是我不相信,凡是患了凍傷的人,都得鋸斷腿。我拒絕你的開刀,感謝主,不但我沒有喪生,還保全了我的雙腿。 」 判官: 「黃橫,你記得此事了? 」 「我不記得,他不是好好的,根本沒有斷腿,他怎麼會曾經來到過我所開的醫院治療 ?」 判官: 「這是你不打自招,凡是受到凍僵雙足,有求於你的,你都要他們斷肢斷腿。 」 「判官,別忘了,我是外科醫生,經過我的診斷,認為有開刀必要的人,我只有以開刀來解決他們的痛苦,挽救他們的生命。 至於這位尤林先生所說,我一點不能記得,我想是這位先生故意在造謠誣賴我。」 「故意在誣賴你?請你翻翻你當日對尤林的診斷書。 」判官說完,叫人把那份黃橫三十年前所寫的診斷書,遞給黃大夫。 「判官, 判官,你聽我解釋,尤林只是運氣好,沒有斃命。要是他因為雙腿凍僵,血液流通不暢,皮膚壞死,因而斃命的話,我不是反而成了一名誤診的殺人犯?我只能夠從當時我的學識和經驗,做最妥善的判斷和治療。 」 判官: 「每個誤診的醫生,都是說,他當時依照他的學識和經驗,做最妥善的判斷。 」 「 判官,別忘了,我那時還年輕,我的經驗不夠。」 「你的經驗不夠,不能洗清你的罪名。 醫生最起碼的醫德,是為病人著想,按照良心做事。你亂給病人割斷雙腿,病人可要

公事公辦 虞和芳 8.10.25。 發佈

公事公辦 虞和芳 8.10.25發佈 克林是位公私分明的律師。 他的口頭禪是:"這是公事,公辦。私事才能私下商量。" 一次遇到一椿公私混雜的事。通常在法律前是不能混淆。但因他是公私分明,連他的太太也信任他,所以例外的,法庭准許他處理這椿事。 經過情行是這樣的: 克林有一天回家,看到太太跟情人溫柔,他火了,要求離婚。同時因太太不忠實,他不負責付瞻養費。 他把太太訴諸於法。 太太處在劣位,只有找一位最能幹的律師,才能獲勝。 但是在那縣城最能幹的律師就是克林。該怎麼辦?她思之再三,還是決定去找克林,因為她知道,克林是公將公辦。 克林立即搖頭說: "我怎麼能接受妳的委託?這是自相矛盾。" "可是你是律師,你有義務接受顧客的委託。當然我們公事公辦,律師費是私事,我私下照付不誤。" "我的索費可不輕,至少要五千美金。"克林思索一番後說。 “沒有問題。我有私房錢。"她說。 他們簽了一張協同書。這也是公事公辦。 克林不能又為太太辯護,同時又為自己辯護,他只好去找另一位律師,作為他本人的辯護律師。費用一千美金。 開庭了,克林的律師陳述,克林控告克林太太與情人通姦,違反婦道,不但要求離婚,且不必付太太贍養費。 輪到克林出庭,為他的太太辯護。 出庭的人,個個好奇的看,克林如何的為他太太辯護。 克林站起來,對法官和他本身的辯護律師申明: "我斥回這椿指責。請拿出證據來。" "證據是克林太太的丈夫,他看到這場姦情,這是他的口訴。"說完,克林律師唸著克林在他那的口供。 克林為太太辯護:"口說無憑,誰能保證他看的真切?他有沒有別的證據,錄音?錄影?相片?或其他的人證物證?" "沒有,但法庭相信克林律師的話。" "法庭只問證據。"克林回答。 然後克林又轉向法官說:"克林是近視眼,誰能保證他那天戴眼鏡,看得真切?或許他亂懷疑妻子,是一場他的夢?任何要離婚,又不肯付贍養費的丈夫,都可隨意指責太太跟人通姦。口說無憑,法庭需要進一步的證據。" 最後法官判決,克林要求離婚的理由和證據不足,拒絕這場控訴。 克林作為他太太的辯護律師,獲得全勝。克林回家後,他太太說: "我知道你是精明能幹的律師,而且公事公辦,所以我委託你作為我辯護律師。我知道,你站在律師的立場,你會為我打嬴。果然不出所料。因此,我要告訴你,我的真心話:我愛你,因你不辜負我所望。" "這算是妳的幸運,來委託我,當妳的辯護律師。""現在來談私事,你要離婚,法庭判決不准離婚,你要怎麼辦?" "那還不簡單,只有服從法律的裁判。" "你不後悔?" "因妳對我的信任'公事公辦',使我感動,我因此要對妳說,我也愛妳。但我們的私事還沒有了。" "你指的是什麼?" "妳欠我的五千律師費用。" 2002年6月27日 標籤: 幽默, 短篇小說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告解的祕密 虞和芳 7.9.18.發佈 告解的祕密 虞和芳 7.9.18.發佈 這個小鎮上,來了一位新的丁神父。他年輕有為,頗解人意,對教友非常熱心。 教友有任何困難,他都全力以赴的為他們盡力。他對教友的態度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他把他的時間,熱忱,一無保留的,全都貢獻給教友和教會。 就是因為他瀟洒熱忱,許多教友跟他一接觸後,都很喜歡他。 不管他到那裡,都圍著一群教友,跟他談東問西。又因他隨和熱情,談笑風生,不拘小節,教友們都願意跟他相處。有他的地方,就生氣勃勃,充滿了歡樂。 特別是女教友們,喜歡跟他纏在一塊,尤其是陳麗小姐。 陳麗,個子高高的,中學畢業後,沒有唸大學,在教區內當秘書,二十三歲,還沒有交過男朋友。 以前她都向劉老神父告解,自從丁神父來後,她只到丁神父那告解,每天陰雨無缺, 而且每次待在告解室的時間,比其他的教友還久。 她打聽出丁神父的喜好,是打網球。她就自此經常跟丁神父一塊,去對面的學校運動場打網球。她每見丁神父有空,就上他那聊天。跟他談私人的,教會上或宗教上的問題。 三個月後的一天,她突然又回到劉老神父那告解。 『您大概已看到丁神父常跟我在一起打網球和聊天。』 她說。 『是呀,你們年輕人在一塊,能處得來,是挺好的事。』  『可是,我不得不向神父告解,我對丁神父充滿了信任和尊重,卻萬沒有想到,丁神父居然存心不良。他昨晚試著引誘我,我一時太軟弱,居然接受了他的引誘。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做的,可是…』 說時陳麗小姐傷心的哭著。 劉神父聽後,心裏七上八下,他萬萬沒有想到丁神父會那麼地濫用神職,這樣的來對待教會職員和教友。陳小姐的話,使當神父的他,震驚得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才好。 『神父,也許我不應該向您這麼明說的。我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向您請教,求援。』  『妳說丁神父…』 劉神父良久才結結巴巴的說了這幾個字。他吃驚的說不下去。 『是的,他引誘了我,我本來欽佩他,現在我恨他。』  『唉…』 劉神父欲說又止。 『神父,我該怎麼辦?我是一個罪人?』她說時,哭的更厲害。  『別難受了,這事不能全怪妳,是當神職人員的失職。我想法來跟丁神父談,並懲戒他。』  『神父,您千萬不可跟丁神父說,我向您的告解;也不能對任何人提這事。昨晚丁神父這麼做後,也很後悔,他請求我的原諒。他要我答應他,不對任何人說這事。所以我只能在告解時向您求教。』  『我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事來,我們每人都有脆弱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來唸三遍聖母經,請神主赧免我們軟弱人們的罪過。』  當陳小姐離開後,劉神父的心情相當沈重,他沒法想像,竟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在他的教區內。 通常若是一般教友們有踰節越軌的行為發生,他已夠震驚的了,而這次居然發生在神職人員的身上!他更是難以想像和接受。 這種出乎意料的事,使他不知所措。 自從丁神父來到劉神父的教區後,劉神父正以能得到這麼一位年青有為的丁神父當助手為幸,而在這一瞬間,他的幸運感,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一層陰影,突然籠罩在他身上。這件事的發生,使他對丁神父的估價,完全改觀。 他一人禁不住一再的在口中重覆低聲的說著『想不到,想不到』。 劉神父的感觸複雜極了,他帶著沈重的心情,走到聖堂,他跪下默禱,請主給他力量,並指示他,什麼是最好的處置方法。 走出聖堂後,他在教堂附近踱著方步,邊走邊思索對策。 他在想著,教會中出現這種事,他該怎麼辦?是向主教呈訴,還是他先跟丁神父開誠佈公的談? 事實上,即使沒有陳麗小姐的交待,除了主教外,他不能,更不會跟任何人說。這是他必遵守的教規。 他跟丁神父開誠佈公的談,應該是最直接了當的事,但是陳麗小姐叮嚀他,不能跟丁神父提起這件事。何況丁神父不跟他開口的話,他又怎麼好提起?教友的告解,他是不能洩露,他也會守口如瓶。 他思索再三,決定只有用旁敲側擊的方法,來使丁神父自己自動的向他招供。那麼他可趁這個機會,向丁神父好好開導教訓一番。這樣比他向主教打小報告,或他直接向丁神父興師問罪,要好得多。 當晚在做彌撒前,劉神父問丁神父,他有沒有還要告解的事。丁神父回: 『我每天都例行告解過了。』  『你沒有遺漏什麼?』  丁神父很乾脆的回答: 『沒有。』  他們兩人都用很奇怪的眼神看著對方。     *** 通常劉神父待人很大方,他對待丁神父也很和善。吃飯時,他們兩人對坐,飯間不時聊天說笑。 但自從劉神父聽了陳麗小姐的告解後,他對待丁神父的態度.完全改變。 當天晚飯時,丁神父在飯桌上,精神跟往常一樣,很愉快,胃口非常的好,不時說笑著。劉神父看在眼裏,就想,怪不得丁神父會纏上陳麗小姐,他根本不是當神父的料子。丁神父會說能道,處處惹人注意,有他的地方,就沒冷場。任何處所,他都出盡風頭。他那裡像入世修道的神父?他的引誘教友,真是丟盡別的規規矩矩神父們的臉,不,該說是丟盡教會的臉。 當劉神父這樣想時,他皺著眉頭,陰沈著臉,一句話也不說。 丁神父自然發覺劉神父的態度不大對勁,就和氣的問他: 『您身體有什麼不舒服?』  『沒有。』  『您似乎心事重重。』  劉神父望丁神父一眼,心想,丁神父做出的醜事,怎麼能不令他心事重重!? 劉神父沒回答,只狠狠地扒著飯,往嘴裏塞。 『怎麼您不說話?』  『食不言,寢不語。』劉神父簡短的回答。 『以前您不是也有說有笑的。』丁神父還試著沖淡僵澀的氣氛。 『你的廢話怎麼那麼多?有完沒有?你沒有看到我在飯間沈思?』  經劉神父這麼一說,丁神父只好也停止說笑,保持緘默。 次日,丁神父正要去早點時,有位教友來電話,耽擱了丁神父一刻鐘,當他在劉神父對面坐下時,劉神父問: 『你又來晚了,難道你沒有一點準時觀念?』  丁神父本來想解釋,但經劉神父這樣的當頭一棒,使他感到很不是味道,他沒有回答。 『跟你說話,你沒有聽到?』  『當然聽到了,我不是聾子。』丁神父沒好氣的答覆。 『聽到的話,你怎麼沒有反應?!』 『您要我說什麼,要我道歉,要我說對不起?』丁神父對劉神父的咄咄逼人神態,有些惱怒。 『我要你遵守教會的規定,準時起居,準時三餐。年輕人沒有人管教的話,就懈怠下來,但是當神職的人,應該隨時提醒警惕自己。』  劉神父說這句話時,就是在暗示丁神父,要檢討自己的行為和生活。他希望丁神父能從他的話中,体會到話的涵意和他用意。 丁神父沒有回答。 他們兩人之間,每人心裏都對對方不大滿意。      *** 以前,劉神父覺得丁神父年輕穩重,舉止輕快有力,對教友熱心,做事麻利快捷。他慶幸有這麼好的一個助手。他想,將來他退休後,丁神父一定能獨撐一面,對教會一定能有更大的貢獻。 但自從他聽了陳小姐的告解後,他看不慣丁神父的任何舉止。 當丁神父笑時,他嫌丁神父的笑中帶著輕浮。 當丁神父說話時,他嫌丁神父話聲太大,話中帶剌。 當丁神父走路時,他嫌丁神父步伐不夠穩重,帶有攻擊性。 當丁神父跟教友們聊天,熱心為他們解釋問題時,他感覺丁神父假惺惺,心懷不軌。 總之,不管丁神父說什麼,做什麼,他都看不順眼。 有次他們在電視房,一起看一部笑片。看到滑稽處,丁神父忍不住大笑。劉神父覺得,片中跑堂跟顧客撞個滿懷,手上端的飯菜,全灑在地上的那個狼狽鏡頭,根本沒有什麼滑稽可言。他不了解,丁神父為什麼笑個不停,他即站起來,要離開,對著丁神父說: 『別人遭殃,你開心,真是不知你的憐憫心上那了!』  『這是部笑片,您沒有幽默感就算,不必拿道德來說教。』  『當神職的人,道德,是當務之急,是最重要的了。你該多往這方面想想。』  『您這是什麼意思?』丁神父反問。 『什麼意思?我說的很明白,你該自己多去反省一番。』  『當然每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我可以去反省。可是您呢?您也該多反省一番,您對我的態度是否應該。』 『你反倒來說教起我來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您不要倚老賣老。我們都是神職人員。』  『神職人員更要以身作則,道德是我們為人的準繩。』劉神父試著再去點醒他。 『我早知道這些大道理,不用您費心的三番四次的提醒。』丁神父說完,也起身,把電視關上。 他們兩人拌了嘴後,各自不悅的回房。 劉神父回房後,越想越覺丁神父的不對勁。 丁神父走路的姿態,太大搖大擺。跟教友說話的聲調太高,一點沒有神職人員的不卑不亢。他太浪費,他喝咖啡加的糖太多,他吃飯夾的肉太多。他喜歡抽煙,不時喝杯酒。他太愛玩,跟教友打橋牌,打網球,出外郊遊,所有的娛樂都有他的份。他… 當劉神父想到,丁神父藉著打網球,跟陳麗小姐發生關係後,他更咬牙切齒,更覺得丁神父沒有人品,太會享受。 劉神父想著,該怎麼禁止丁神父去打網球。劉神父恨不得把丁神父監禁起來,免得他又再度做出有損教會聲譽的事。 他又考慮,是否把丁神父的事,還是告到主教那,好好地懲罰丁神父一番?但又念,這些事,是在他的教區內發生,他該自己設法了結。何況告到主教那,對他和整個他的教區名譽都不大好。 劉神父想,不管怎麼樣,他總能想到一個辦法,給丁神父一點教訓。 他試著給丁神父更多的工作。工作完後,他們兩人一塊帶著教友研讀聖經,他不放鬆丁神父。 劉神父要讓丁神父,沒有任何空暇跟教友閑玩。他更不讓丁神父有機會跟任何一位女教友單獨在一起。必要時,他處處奉陪。他想這樣丁神父就不會有機會做出,有損神職人員和教會名譽的事出來。 凡是劉神父交待的事,丁神父都毫無怨言的一一做完,他也不抱怨劉神父處處看緊著他。 劉神父心想,這正說明丁神父自知理缺,雖然兩人心照不宣,雖然他從沒有正面指責丁神父的罪行,但丁神父應該清楚知道,或說已意會到,這是對他的有污神職的懲罰。     *** 一天丁神父向劉神父建議,買一座電腦,可減省不少時間和麻煩;同時增加工作的效率。 劉神父把這個建議打退回去。 丁神父很失望,他覺得他的建議合情合理,為什麼劉神父對他老是為書撤肘的,使他不好辦事。 『幾乎每個現代化的教區,都有電腦設備,為什麼我們不能添新?』 丁神父反問著。 『教會已有兩千年來的歷史,以前也不曾有電腦與教友們交通和傳教。教會重要的,是在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神職人員的道德水準。』  劉神父利用每一個機會,來向丁神父說教。 『但是能應用電腦,對教會只有利無害,芃提崗都有著最新的電腦設備。』  劉神父藉口他們教區經濟拮據,目前不能添新設備,又再一次的拒絕。 事實上,劉神父在聽過陳小姐告解中的祕密後,任何丁神父的建議或意見,他不但不接受,反而還唱反調。 這次劉神父同時還藉此機會,叫丁神父多多節儉。     *** 他們兩人不時唇槍舌劍來往。但丁神父仍然不減他的喜笑樂觀的精神。 每當他們跟教友聚會時,劉神父都是一本正經,在嚴肅中,透出慈祥。丁神父卻是能說善道,有說有笑。 一晚在本堂聚會廳,有一個婦女聚會。 劉神父約兩位教友跟他們一塊晚餐。丁神父吃完飯後,照例點上一支煙抽,劉神父看到一位教友咳嗽,心想,丁神父就只知享受,吃喝煙酒都來,不顧在座教友們的身體健康。 劉神父瞪了丁神父一眼說: 『房間裏空氣不好,請熄煙。』  劉神父接著叫手下的人,在每間公用房間內都寫上《禁止吸煙》的標記。 丁神父立即覺察出,劉神父此舉,是完全針對他所設出的敵對政策,使他在教友面前丟臉。 他很火的把煙按熄後,跟劉神父說: 『我每天飯後都抽支煙,怎麼突然今天您反對起來了?』  『我一直就反對你抽煙,尤其對不抽煙的人來說,煙味是一種負擔,相信這點,你應該明白知道。』  丁神父沒有說什麼就走開了。 他走到聚會廳,有不少年輕人見到他,都歡呼的叫: 『丁神父晚安。』  『各位晚安。』  『丁神父,我們正在討論著女權問題,請神父也來參加,發表意見。』有人喊道。 丁神父停下腳步,幾位女教友趁機拉著他,陳麗小姐也在內,她們要他坐下來。 正在這時,劉神父也剛好探頭進來,看到這一場鏡頭,想起陳麗小姐告解中的話,他立即跟丁神父說: 『請到我房間來一下,我有話跟你說。』  丁神父跟那幾位女教友說: 『妳們繼續談,關于女權的問題,我不便插嘴。』  『我們要聽神父的意見,神父對婦女當神職的看法如何?』其中一個女孩喊著問。 這是一個很難答覆的問題,丁神父這時趁機說要去劉神父那,向她們告辭。 『神父一定要再來。』另一個女孩叫著。 『妳們繼續談,不要等我。』  講完,丁神父尾隨劉神父進了他的房間。 『請問有什麼事?難道還是為我抽煙的事?』丁神父沒坐下,直接了當的問劉神父。 這樣反而使劉神父有些尷尬。其實這次是因一群女孩拉住丁神父,使他想到陳麗小姐的告解,他想找出藉口警告丁神父的。 但是他怎麼開口呢,女孩拉住丁神父,不能歸罪於丁神父。不,仍然可以怪丁神父,這正說明,丁神父不夠正經,常跟女孩子們打交道,她們才會這樣的拉扯他的。 於是他跟丁神父說: 『神職人員行為要多檢典。』  『難道抽煙是行為不檢?』丁神父反問。 劉神父想,丁神父倒厲害,不去檢討他與女孩之間的事,反拿著抽煙來搪塞其辭。 劉神父即說: 『你自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何必來反問我?』  丁神父心裏輕輕的想說,豈有此理,但止住了口回答: 『我私人的喜好,有什麼過錯和不對的地方,希望您能多多見諒。』 劉神父想,經過他三個多月來的努力提攜,警告和提醒等等的措施,總算丁神父現在半承認了他的過錯。 劉神父立即趁這個機會說: 『這不是我原諒不原諒的問題,你該向主教求贖。』  丁神父聽了後,覺得劉神父的態度實在是太過火,他忍不住說: 『您真是小題大作。』  『什麼小題大作,你不但該向主教求贖,還該向天主求贖。』劉神父立即反駁。 丁神父聽後,氣的逕自轉身而去,口中還是迸出『豈有此理』四字。       *** 經過三個月來跟劉神父的不快,加上這次因抽煙之事,跟劉神父的一場衝突,和這場不愉快的對白後,丁神父感覺出,劉神父有意跟他過意不去,他不能再在劉神父的本堂繼續待下去。 他請求調往別處。 當他調職的消息傳來時,教會的友人們都感到十分的惋惜。 當晚陳麗小姐到劉神父那又去告解。 『神父,我聽說丁神父要調到別的教區。』  『是的,這不是正好,他不會再使妳為難。我正樂得他走得遠遠地。』 『神父,我心裏很難受。』  『別難受了,過去的一切,已全過去,妳年紀還輕,將來仍會找到理想的對象。』  『神父,請原諒我…』  『我沒有把妳定罪…』  『不,神父,我要向您告解一樁事。』  『什麼事?』  『三個月前,我曾跟您告解,說丁神父引誘我,我太軟弱,接受了他的引誘。這只是一個我的謊言。』  『什麼?妳再說一遍!』  劉神父不敢相信他的耳朵。 『丁神父瀟洒能幹,好多女孩子喜歡他,我也深愛上他,但他從不動情,只把我當作一位迷失的羔羊看待,我少女的自尊心受辱,由愛生恨,就這樣的亂指責他,亂誣賴他,希望他能受到懲罰。』 『妳…妳怎麼能…』  她哭泣的繼續說: 『神父,請原諒我…我的不是。現在我才知自己的行為有多卑鄙,我後悔,我…我濫用告解的名義,去造謠毀謗丁…丁神父。我深深的受到良心的指責,今天我不得不坦白向您訴說我的謊言,和我的罪過。請神父諒解…並…並原諒我因失戀痛苦所下的報…報復手段。』說時,她已泣不成聲。 劉神父聽了這些話後,比上次她的告解,更令他目瞪口呆。 他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他想著,他對丁神父無理的態度,三番四次斥責丁神父,一再的為難丁神父,一再的拿著道德理論,向丁神父去說教,他對自己青紅皂白不分,錯怪丁神父的態度,也感到赧顏。 他們沈默以對,好幾分鐘後,劉神父說: 『妳最好自己向丁神父認罪,請他原諒。』  『不,劉神父,我…我做不到這點。』  『妳要知錯認錯。』  『不,劉神父,除了您,我沒有對任何別人造過丁神父的謠。丁神父根本不知道我在您面前造他的謠的事,我現在又怎麼能向他承認認罪?』  劉神父在想,她不去向丁神父陪罪的話,在丁神父眼中,他自己反倒成了一位莫名其妙,虐待兄弟的罪人。他猶疑一會說: 『妳只需跟丁神父說,妳跟我告解的內容,他不會歸罪於妳的,因妳沒有向別人造過他的謠,我也沒有跟任何人說過此事。』  『不,丁神父既然沒有接受我的愛,我不能使他再鄙視我,我沒法承擔,他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後,對我永遠的鄙視。我也不願意他對我們教區的教友留一個壞的回憶。』 『我想丁神父會原諒妳的。』  『他原諒我是一回事,他對我的壞印象,是另一回事。』 『妳既然後悔做了這事,妳也應該有膽量承擔。』  『不,我做不到這點。我已鼓足最大的勇氣,在您面前認罪,向您告解我的過錯。我信任您,知道您會將我的祕密戀情,和我的罪狀守口如瓶。它才使我提起勇氣,終於能向您陳敘我的罪狀。請您諒解我的心情。請您不要強迫我去見丁神父,向他說明真相,這樣會把我的自尊心完全毀掉,這樣我沒有面孔再繼續活下去。』說時她又泣不成聲。 劉神父見她哭的那麼傷心,不好再勉強她。 她又說: 『現在我明白,我的罪狀並不在於我愛上丁神父。愛永遠是聖潔的。我已看清,我的罪過是在,扯謊、毀謗、和報復一位大家所愛的神父。這是由愛轉恨的罪過。』  『好了,別再傷心了。知過貴在能改,現在讓我們一起同唸玫瑰經三遍。』 劉神父說完,和陳小姐一起出聲跪著同唸玫瑰經。 他對自己對待丁神父的不公,感到罪惡重重。 *** 陳麗小姐離開後,劉神父久久不能釋懷。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一位失戀女子,所能下的報復手段。 他慶幸,至少他並沒有,在聽了陳麗小姐三個月前的告解後,把丁神父告到主教那。那才真是小題大作,會令丁神父蒙冤,受到無妄之災。 三個月前,他在聽了陳麗小姐的告解後,以為丁神父是位有瀆神職的神父,所以他以一種卑眱仇視的眼光,及不公平的態度,對待丁神父。丁神父的申請調職,完全是他的過錯。 劉神父心內感到十分的歉疚。他該怎麼辦呢? 他不能把陳麗小姐兩次告解的內容向丁神父說明。他有義務為陳麗小姐保密。那麼這場誤會如何能澄清得了? 劉神父越想越覺得他自己是罪人一個。他的罪,在於他太默守成規,不夠寬恕,自以為清高,處處以道德規範來對待他的兄弟,不明不白的來審判對方。 劉神父默想良久後,他決定走去找丁神父,設法捥留他繼續留下。 丁神父說,已經決定了的事,不好再更改。 劉神父說: 『那真可惜,我要向你說明,我們大家都很珍惜你,你在本堂的這段時光,我們都受益不淺。我們都會懷念你。』  『我感激能有這段與大家共處的時光。』  『還有,我得向你道歉,最近幾個月來,我對待你欠公正。我細想後,覺得你說的話有道理。』 『我說的什麼話有道理?』  『你說我太小題大作。』  『哦,我倒覺得您那天說的話才有道理。』丁神父說。 『你指的是我說的什麼話?』劉神父很不解的問。 丁神父很和氣的回答: 『您說「我一直就反對你抽煙,尤其對不抽煙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負擔,相信這點你自己應該知道」。這句話我深思了半天,終於我決定戒煙,到今天我已經三星期沒有再抽煙,真要感激您的忠告。』     ***  在送別丁神父的晚宴上,劉神父從他口袋裏掏出一個信封,交給丁神父說: 『這是我們本堂表達對你的感激之情,請你拿它去買一部你所需要的電腦,當你用它時,請不要忘記,我們大家都深愛著你,懷念著你,並希望你又能盡快再調回這裡來。』8.9.18  

早上起身時右腳陷入陽台木板床內 虞和芳 8.10.25.發佈

早上起身時右腳陷入陽台木板床內 虞和芳 8.10.25.發佈 這週一10月六日,把陽台上的六人木板餐桌和陽台木板床搬進屋內,因為天涼,風大,不時會下雨,不好在外面多逗留吃飯或觀風景,看煙火風光,而那些木製家具,經過太陽曬,風吹夜晚的露水,不但油漆剝落,木製質料也受損。 他反對把這些家具拿進屋。我說,每年冬天,我們都把這些家具拿進室內的。 那個大桌放進頂樓客廳,那張木床,跟以前一樣,放入頂樓靠窗臥室,這樣不佔地方。 我發覺,木板床單人床的一節節木塊腳踏在上面,嘰嘰作響,不大牢固。 因此週一,週二午睡時,他在客廳沙發上休息,我就入臥室,從他的那邊進入臥室床,不必腳踏在那個木板床單人床,因此上下沒有問題,不會吵到他。 昨天晚上,我輕輕的腳踏在那個木板床單人床,立即上床,只感覺到木板可能隨時會斷掉,但沒有發生問題。今天早上天黑時,我就起身。一腳剛落地,一塊木板床單人床的那節木板折斷,我的腳陷入在這木板中,出不來。他聽到聲音,問是怎麼一回事。他起身,先打開燈,看到我的腳塞在兩片木板之間,一片斷了,我的腳拔不出來,他就說他反對它放入臥室,才會發生這問題。 他要扶我站起身來,他沒有力氣扶我,不過有他在旁邊,我感到安全些,我能佔起來,抓住床緣,這樣把腳拔出來。幸虧腿沒有受傷。 這樣我起身後,弄早飯。 他說他的左手很痛。昨晚他曾談到此事,我回答說,這是他對電腦敏感,中文叫老鼠手,正是如Kapar-tunnel-Syndrome類似。我要他左手少用電腦,或是用別的方式看電腦。我把我用的白色桌子給他,要他把電腦擱置在上面,然後試著用筆尖在電腦版上發命令和信號。他不肯。昨晚他看一個電影節目,到11點半才看完上床。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被強姦的農婦            虞和芳          7.10.25.發佈  

被強姦的農婦            虞和芳          7.10.25.發佈                 歐洲很名貴的一種枯露菌香野蕈叫Truffle,它的味道十分鮮美。它生長在樹下的土中,人們無法發覺它的存在﹐只有豬的鼻子特別的靈,能發現它。它是豬最喜歡的食品, 豬一發現它後,就會不停的用牠的爪子,挖掘它出土吃。 人為萬物之靈,發覺豬能夠找尋到這種美食,就放豬去尋求香野蕈。當豬把它費勁掘出﹐要吃它時,人們就即刻搶走它﹐只給豬別的食料。 這就跟蜜蜂採花蜜,釀成蜜後﹐人們將蜜蜂辛苦採集釀製的蜂蜜拿走﹐只給蜜蜂糖漿作代用品類似。 香野蕈比蜂蜜要貴重的多。它不輕易取得﹐也很難買得到。只在最名貴的白香腸或高貴餐館中﹐偶而作為一點肉類中的點綴品。它味道極香﹐營養極豐﹐但卻罕有﹐因而難能可貴﹐價格極高。          *** 法國有一家農婦安娜﹐她的副業,是放她的豬去尋找香野蕈。 每次一當豬找到香野蕈﹐不斷的挖掘﹐掘出後﹐農婦安娜就在牠食香野蕈前﹐將它搶走。 有那麼一天﹐誰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發覺農婦安娜昏厥在地﹐旁邊還站著她的豬。牠一定已吃完,牠所掘出的香野蕈。 當救護車開到她附近,救護醫生維伯搖動她的手臂時﹐她甦醒了一下,有氣無力的說了一句﹕ 「那條豬強姦了我﹗」 農婦說完那句話後﹐又再度昏迷。 醫生維伯,見她染上泥土的衣裙﹐淩亂地蓋在她身上﹐旁邊的豬不住的聞著她的身體﹐不覺皺了皺眉頭說﹕ 「世上居然出了這種奇事﹐豬來強姦女人!」 這位醫生雖然學的是現代醫學﹐但他卻相信佛教的輪迴之說。 醫生維伯叫救護人員把安娜用單架抬上救護車,汽車亮起藍色的旋轉燈,拉上嗚嗚的緊急信號,飛馳的開進醫院搶救。之後他還打電話給警察﹐叫他們逮捕那條罪犯的豬。         *** 豬強姦農婦的消息﹐不徑而走﹐次日報紙的大標題是﹕ 世上奇事﹐家豬強姦農婦! 那條禍豬被關進監牢﹐這是第一次一隻動物被關入拘禁人的監牢。 電視臺請了幾個專家來討論評論分析此事。 維伯醫生談出他的意見:那條豬是隻由人轉世投胎化身的豬,牠染有人的劣根性,一則是前生作孽,才會轉生為豬,再則因牠是由人投胎,所以還能行人所做的事,強姦人類的女性。 佛學教授勞倫,支持維伯醫生的意見:豬與人雖不同類﹐但靈魂既然可投胎﹐人可以具有其他動物的特色﹐和劣根性,同樣的,動物由人投胎的話﹐也會具有人的特性。那條強姦農婦的豬,一方面是豬﹐但卻又願與人為伍。牠強姦農婦之事﹐正說明了牠前生是人﹐牠雖投胎為豬﹐但仍願與人親近。 獸醫專家麥爾的論調,更令人嘆為觀止﹕ 他從女蜂王身上放射的一種香氣解釋﹐這是一種Florian的物質﹐女蜂王自身能發出這種香味﹐雄蜂被它吸引而起性衝動﹐這是各種昆蟲動物吸引異性的一種原因。即使人類也受影響﹕在香水中亦混有這種香味﹐它能吸引異性之性衝動。 香野蕈本身就具有這種特殊的物質﹐雄豬所以特別喜歡它﹐就因牠們聞著它的香味﹐以為是異性﹐而自動的去發掘﹐挖掘它。 當那條豬一再挖掘出的香野蕈﹐被主人搶走,牠又不能自己吃入口中﹐牠的野性就被抑制住。 而農婦每次拿了牠掘出的香野蕈﹐自己也不時煮食一些分享﹐她的身上,就放射出吸引雄豬的香味。 就因雄豬找香野蕈﹐農婦食之。這樣日久天長下來﹐雄豬被抑制住的野性,有一天終於爆發,雄豬受不了「異性」 的吸引力﹐而強姦了農婦。 在座的專家們,討論該怎麼處理處罰這條豬﹖ 是該監禁﹐還是該殺戮﹐以防牠再使出野性﹐侵犯強姦農婦。 專家的意見不一﹐其中一位法學專家提議,先行監禁起那條豬,等候法院進一步的裁判。         *** 農婦昏迷了兩天。第三天當農婦慢慢清醒時﹐早已有一群記者等在病室門外﹐急著向她進行採訪。 當護士走出安娜的病房,告訴記者,安娜已經甦醒時﹐一群記者迫不及待的推門而入,連忙趨向她﹐閃光燈不斷的向她閃耀照相。他們拿著麥克風,對她問話: 「請問妳,妳被強姦,這事是怎麼發生的﹖」 「它好可怕﹐就跟惡夢一般。」 記者們帶著幸災樂禍的心情,豎起耳朵聽﹐他們不約而同的響出「啊」的一聲。 對記者而言,事情越驚人﹐越稀奇﹐他們手下的神筆就越能宣揚張大﹐報紙就能渲染得驚天動地,報社的銷路就越廣。 「請妳詳細的描述一下。」一位記者搶著說。 「我帶著克德…… 」 「克德是誰﹖」另一位記者問。 「是我的雄豬。」安娜解釋。 「請繼續說下去。」一位女記者催促安娜。 所有在場的記者都豎起耳朵聽,有些更往前移動他們的麥克風,伸向安娜的口邊。 「我帶著克德走出門口﹐牠不久在一顆樹旁停下。我直覺到,牠嗅到了香野蕈。果然,牠使勁的在挖掘。我很快的湊過去看,要搶拿牠掘出的香野蕈。不意正當克德掘出香野蕈時﹐我們的死對頭,理爾路過﹐他要搶走那些香野蕈。我跟他糾纏半天﹐我沒他的力氣大,他打了我﹐強姦了我﹐並把香野蕈全拿走了。」 記者們目瞪口呆的問﹕ 「那妳為什麼說是豬強姦了妳﹗」 「那個死對頭理爾﹐我們一向就稱他為豬﹗」  5.6.2020

一位精神病患和一位女醫生的對話                 虞和芳               7.10.25. 發佈

一位精神病患和一位女醫生的對話                 虞和芳               7.10.25. 發佈 在療養院內,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人Ben起身過來,找到值日正在辦公室看電腦的Anna醫生,說他想起了一件事情,要告訴Anna. 她說好.馬上關上了電腦,準備跟他談話,但她想吃一點水果,於是她到旁邊的廚房拿西瓜. „妳去廚房作甚麼?“Ben不耐煩的問. „拿西瓜,馬上就來.“ “妳再不來,我會忘了要跟妳講甚麼.“ 她也給Ben一人拿了一大片西瓜. 他們邊吃邊談. Ben說:“我曾經在發病前,去過一個年輕醫生那.“ „是的.你說過,我記得這件事,你跟他說,你從黑暗已經快要到達光明.“ „我發現了治療Autismus病的方法.我怕他晚上破門而入,來偷取治療此病的方法,去拿諾貝爾獎金.“ „那是一種甚麼病?“Anna故作不解的問。 „是自己把自己關閉在暗處的一種病.“ „真有這種病名?“她故意問.這是一種精神病的現象,可能Ben小時後就患過這種病。 „有的.我以為我認清了此病,並且發明了治療它的方法.“ „你真的知道治療它的方法?“ „我以為,我知道.我以為我知道治療它的秘訣.所以害怕那個年輕的醫生闖門進來偷它,可見得我當時病重的利害情況.“ „你知道你生病?“ „是的,我知道我得了重病,但是它是甚麼病,我卻不知道.我知道,我高高在上,沒有人能夠傷害到我,但是我要拯救我的妻子,她跟妳同名,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的救她.我只有兩個方法,出門和回家,但是這兩個方法都不對.這是我在那個週末,病發的早晨,拉著她的手,進進出出的跑上跑下,不管在內在外,兩個方法都不對,我急得很,我只有這兩種選擇的方法.我也絕望得很.妳當醫生的,能夠了解當時我的心情?“ „是的,你那時一定很著急.你還記得你當時的所有情況?“ „有些記得,有些不記得了.“ Ben吃完了西瓜後說:“我又精疲力竭,我要回房間床上躺下.“ 過了一會,Ben又叫Anna, Anna是值班,過去看,Ben問: “我的病是,因為鄰居H一家的事,使得我發病,是只得一次,還是它會一再的發作?“ „只要留意環境,好好的療養,我想你不會再犯.“ „我現在是五十三歲 ,我六十三,七十三歲的情況會如何?“ „有人二十歲就得這種病,比你年輕多了,也沒有發生甚麼太嚴重的事.“ „妳是指甚麼?“ “像那個稱呼我為Gingolo的德國女醫生 Babara,她的兄妹都得同樣的病.哥哥也是學醫,還當了醫生.“ “若是妳死了後,他們會怎麼對待我?“ „你的他們是指誰?“ “是指同鄉協會的人.“ „別想得太多,等你完全復原後,我們會為你作安排.“ Anna回到工作房繼續工作. Ben又叫她,她過去看他.他說: „妳能夠給我現在打一針安定針?“ „當然能夠.“ Anna把電腦關上.穿上一件外套,并上廁所,因為她知道,在他接受打針的前後,Ben不願意她離開他. 卻不意,當一切準備好後,前後頂多五分鐘.Ben卻對她凶凶的說: „叫妳來給我打針,妳在幹甚麼,不給我立即注射.現在我不能接受注射,我太緊張.“ “別緊張,我不是很快就來了.“ “我不要妳打針了.“ Anna沒有再勉強,即離開Ben的房間. 一會Ben又過來說: „許多事情仍然很奇怪.我母親的聲音很怪,她是不是我的母親?“ „她是你的母親.“ “我懷疑.她的聲音跟以前的不一樣.“ “你十多年跟她分開,這次跟她通過電話,當然她的聲音在這段期間會變.即使她的樣子,也會變.你,我的樣子和聲音在這十年來還不是變了.“ “但是我妻子的聲音沒有變.“ “怎麼會沒變.只是你習慣她了。“ “還有,為甚麼在我生病時候,Saliba打電話來,要我上法庭.“ “那是因為你們家的東西被偷走,還沒有正式起訴過,現在該是上法庭的時候.這跟你的病并不相干.“ „為甚麼警察局的那人叫 Saliba,而醫院的醫生也叫Saliba,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 “他們不會是同一個人.在馬爾他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 “妳不認為,有一個組織在追蹤我?“ “沒有這種事.你不要往這個方面去想.我向你保證,沒有任何組織對你有意,或者來追蹤你.你放心好了.“ Anna從Ben的眼神和所說的話來看出,他仍然還是陷入在他的幻想中,雖然他吃著很強的藥. 這是罹患這種疾病人的困難重重,有時要在療養院看守住一輩子。 Donnerstag, 24. Juli 2003原文 16.5.2020

歐夫 虞和芳 7.10.25.發佈

歐夫 虞和芳 7.10.25.發佈 歐夫從小受到老師們的喜愛,他有過人的理解力,不但學習認真,幾乎是過目不忘。 他也什麼都願意一試,他有很多的強處,可是有一個短處,那是喜新厭舊,沒有長性。 他興致來潮時,可以精力十足的寫一篇文,一瀉千里的完成一個很特別的具有創意的文章。可是興致過後,就不再去管它。 歐夫的家境不大好,他不在乎,他小時候在有豪華住宅區的附近看別人打網球,幫他們撿球,就賺到錢;後來到高爾夫球場,給更闊的人們去撿球,賺到外快更多。 他跟外國人交往,學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法文,人人認為他是天才。 他考中政治大學的外文系,老師們有些喜歡他,有些對他的愛唱反調,不大滿意。 不過他不在乎,他胸有成竹,他不管做什麼,他都能夠成功。 可是當他受訓時,他不吃軍中那套服從管制,對長官不敬,他被罰監禁。他開始恨起軍中的長官。 他曾在大飯店當跑堂,他一表人才,很受老闆的賞識,他開始吊不啷噹起來,沒有長性工作,本來他也只是打打工而已,他被老闆解僱。 他心想,這老闆神氣什麼,他也可當老闆,就去跟人借了錢,自己開飯店。 自己當老闆,廚子付不起,自己當廚子。他有一位女朋友,她愛上他,心甘情願的白白為他工作,後來女友懷孕,生了一位兒子,他不肯跟她結婚,把她一腳踢出去。這樣他被女方家長毆打一頓。 他欠了錢,賠不起,飯店就自此關門大吉。 他潛逃到大陸。 他又重振旗鼓。 他在大陸心想,從台灣去的,會受到歡迎,果然不錯,他混的很好。 他為了學費,又去打工,在公司裡,批評老闆虐待員工,又被開除。 在另外一個公司做事,大家在一間大房間,受到監視,不能夠開小差,他不願意這種受到監視的工作,他需要自由。 他就自行離職。 他又返回台灣,憑他的聰明,開一家旅行社,生意很不錯。他跟俄國人打交道,愛上一位俄國小姐,說會一口俄文,但是他牽涉一件機密事件,差點喪失老命,趕快逃離台灣。 這時他想起法國是一個最自由的國家,他就逃到法國,愛上一位法國小姐。對方嫌他身無分文,沒有特長,就甩走了他,他吃到被女人甩的滋味,開始恨起女人來。 他以為法國自由,他看到台灣的壞處,中國大陸的壞處,他來諂媚法國人,寫謾罵中國人的文章,可是他的法文不到家,沒有媒體肯登他的文章。 這時他上了四十多歲,感覺一生無所作為,開始吸毒,來沈迷自己,交結下層階級的罪犯,搶劫吸毒都來,他的聰明頭腦受到吸毒影響,不再靈光,一次毒癮發作,難以忍受,就搶銀行,被抓拿,關進監獄。 歐夫自此對生命失去興趣,以四十中年的年華自殺而終一生。 可憐白費他的才華出眾,就這樣的匆匆離世長辭。20.9.21.

家中出現老鼠 虞和芳 7.10.25.發佈

家中出現老鼠 虞和芳 7.10.25.發佈 兩個星期前,S看到有個老鼠從外面的前陽台,要進入頂樓客廳,就把牠趕出去,當晚我們把前陽台的門都關上,把後陽台的窗子和客廳臥房的窗子打開,就是防止老鼠進入到屋內。 這隻老鼠,一定從鄰居陽台上,來到我們的陽台上。 幾天來,我不時的聽到廚房內有動靜。我想就是老鼠。 昨天白天看到一隻老鼠從廚房跑出來,鑽到客廳沙發椅子上。不久S看到一隻小老鼠,從沙發裡跑出來,往右邊跑,不知牠鑽到哪裡去了。 S先說家中有老鼠不行,一定要逮到牠,或是把牠毒死。隨即又說,這隻小老鼠,一定很害怕,所以很快的跑走。 他說,他母親生他後,父母發現家中有老鼠,害怕咬到出生沒有多久的嬰孩,那是他。 於是他們把那隻老鼠逮到,裝入一個盒子內,拿到附近的地方放生,以便牠不要再跑回來。 聽了這件事,我才知道,S的父親在他出生後,父母還生活在一起,沒有離異。 可是在他的出生證明內,沒有寫父親的名字,只寫母親的名字。 為什麼?我一直以為在他出生前,父母就離異。聽到他講父母把小老鼠送走,因為他的出生,怕小老鼠會咬到他。可見他們很愛他,連對一隻小老鼠也不忍殺害,還抓到牠,把牠送走。可見他的父母,並不是壞人,兩人都鍾愛他,那麼他們什麼時候分手的,我很想知道,他父母的情況,這對他的發展一定有影響。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他有記憶之前,父母就分手了。 他談到這件事,就說,我們不能把這個小老鼠殺死,牠沒有多大,孤獨的一個在我們家生存。只要牠不咬我們,不傳染疾病就沒有關係。可是要是牠做了窩,生了小老鼠就麻煩了。 今天下午午睡時,聽到在臥房內,有老鼠的動靜聲音。 今晚9點半時,聽到廚房有動靜,是老鼠在抓東西的聲音。 前幾天我也聽到廚房有老鼠的動靜。 這些都是同一隻老鼠,還是不同的老鼠? 這種聲音,至少有半個小時,每隔短暫時間,就傳出這樣的聲音。 在廚房,除了廚餘外,只有幾個蘋果放在廚房內,其它的東西我都放入冰箱內。 今天晚上我晚飯後,就在臥房收拾,把夏天衣物收起來,冬天厚的毛衣拿出來。9點時,洗頭髮。他昨天打開熱水,他沒有洗澡。今天8點以後停水,熱水就不能用,出不來。他要我把熱水器的電源關上。 傍晚水源來水,熱水器的熱水還很熱。我就洗頭髮和匆匆的擦了身。 現在是10點20分,廚房小老鼠的動靜停了下來。老鼠晚上睡不睡覺?廚房的電燈是關上的,老鼠的眼睛一定能在黑夜看到物體。 剛認為老鼠休息了,又發出聲音來。這隻老鼠到底在廚房做什麼?很難想像。25.9.22.

從緊縮資本主義到刺激資本主義 虞和芳 7.10.25.發佈

從緊縮資本主義到刺激資本主義 虞和芳 7.10.25.發佈 這是一篇Dahrendorf -於2009年在 CICERO刊登的文章。題目是 Vom Sparkapitalismus zum Pumpkapitalismus 我們間時常討論不少問題。幾天來,看到各種情勢的發展,感覺目前西方民主國家的資本世界,對世界最新的發展,進入一種停滯不前,帶有危機的情況。Stefan想起幾年前讀過一篇Dahrendorf 的文章,花費不少時間,透過AI沒有找出,後來Stefan終於在記憶中的關鍵字逐漸搜尋找到此文。它具有目前現實還存在的危機意義,現將它翻譯成文中文,附上原文在此發佈,希望能夠有參考發揮一些省思的意義。 下面先是介紹此文,之後附上德文原文以供參考。 虞和芳 7.10.25. ————— 任何渴望在經濟危機中尋求上層拯救的人都必然會失望。只有當個人改變時,經濟政策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最近去世的Ralf Dahrendorf拉爾夫·達倫多夫多年前曾說過。 —————————————- Ralf Dahrendorf從緊縮資本主義到刺激資本主義 我的朋友在保險業工作,同時也有房屋互助協會的工作經驗,他向我講述他噩夢般的景象。他開車經過他所在地區的一個小鎮,突然看到私人住宅、農場建築和市政設施:「這個人欠我20萬馬克,這個人欠我5萬馬克,這個人欠我8萬馬克,還有市政當局——好吧,我們還是別提了。」突然之間,原本美好的繁榮世界,擁有木質外牆、大理石樓梯和游泳池,變成了一個債務世界。 「你知道,人們都瘋了。有人手裡有兩萬馬克現金,或許還有一筆小額人壽保險和一筆建房儲蓄,然後就花了五十萬馬克建房。所有東西都用最好的,意大利的石材,日本的壁紙,簡直瘋了。」 他怎麼還這筆借來的錢? 「他?這筆錢要到2020年還。但他一點也不擔心孩子們要還錢。他只談升值,幾乎以為通貨膨脹會使債務貶值。」這還算真正的價值嗎?你能把這些房子都賣掉嗎? 「當然賣不掉。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切都建立在搖搖欲墜的基礎之上。」然後我想起了25年前我做的演講。 Max Webers 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是怎麼說的?Calvinisten加爾文主義者教導說,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取決於你是否被選中。這不是彩券中獎,而是成就。你必須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Lutheraner路德宗教信仰者認為,工作和職業是一種道德責任。勤奮刻苦的生活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美好。唯有這樣的價值觀,現代經濟才能得以啟動並持續發展。 Max Weber不可能知道這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經濟。但他肯定不會反駁Thomas Mann 托馬斯·曼的觀點,後者在日記​​中寫道:“在這種背景下,我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道德差異很小,因為在兩者中,工作都是最高原則,是絕對的原則。” 新教倫理的氛圍在世界上只起源於一個地方,儘管這個地方已被世界精神所接納。然而,背後卻隱藏著某種更為普遍的東西,即angelsächsischen Sozialwissenschaft 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科學所稱的延遲滿足的能力。這種能力意味著放棄眼前的快樂,願意先克制自己,工作,儲蓄,以便日後收穫這種放棄帶來的成果。延遲滿足不僅是資產階級的文化特徵,從定期哺乳到辛勤的勞動生活,也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只有積蓄起來的錢才能投資。 相反,無法獲得延遲滿足,渴望眼前的快樂,常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勤奮、節省、節儉、自律──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起源的資產階級世界所熟知的價值觀。及時儲蓄,以便在需要時擁有。我們不能花掉自己沒有的東西。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誰能說出那些世界上流傳的格言?順便說一句,那仍然是戰後經濟奇蹟的世界。從技術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情況也是如此:生產力的成長速度總是快於實質薪資的成長速度。經濟成長是因為人們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總是比他們獲得的工資和利潤高出幾步。這些進步相當可觀。歷史上從未有過像二戰後已開發國家那樣持續的經濟成長(美國甚至比二戰前幾年還要早)。或許,那正是毀滅的開端。因為在1960年代,消費者的慾望趕上了生產可能性。無論是因為消費者慾望的成長速度快於生產力,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生產力成長放緩——在那個決定命運的十年中的某個時刻,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差距開始擴大。第一個普遍存在的跡象可能是分期付款購物。在英國,人們談論某人購買音樂櫃或洗碗機時,總是秉持著「永不」的原則。你去商店,付一百馬克,簽一份表格,第二天你就能聽到立體聲音響裡兩個喇叭裡傳來的聲音,或者不用再手洗碗碟了。在美國,我遇到一位女士,她花了一百美元首付買了一趟環球旅行。現在,她要花十年時間才能還清這筆早已逝去的快樂。各種機構都圍繞著這種新行為而發展起來。不僅僅是分期付款銀行——所有銀行和儲蓄銀行都適應了這種新行為。他們的商業模式越來越推崇「先享受,後付款」。保險也是如此。無論如何,投資未來越來越成為一種跨境交易:如果你無法保證你的房屋互助協會儲蓄合同,你就可以購買人壽保險。而保險又會再保險,如此反覆。適合個人的方案對公司和公共機構來說成本低。市政當局卻毫不猶豫地負債累累。他們也依賴預付款,直到他們再也找不到錢來維持醫院、學校、游泳池、體育館和會議中心的運作。國家債務整體持續上升。如今,全球範圍內這意味著什麼,每位報紙讀者都耳熟能詳。每個月,總有一個國家宣布無力償還債務。無論如何,一些國家的債務償還消耗了其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於是,世界各國的銀行家們憂心忡忡地搖頭,開始新一輪的「債務重整」。這意味著,首先,推遲債務人的還款期限(絕對不行!);其次,為他們提供額外資金……是的,是為了維持經濟週期,從而維持他們自身的運作。因為這裡所描述的一切並非未知。只是,或許並非所有人都意識到,過去二十年,一場真正巨大的改變就在我們眼前發生了。我們突然從儲蓄資本主義轉變為泵資本主義。長期以來,勞動力和生產力的提高(即產出過剩)是經濟發展的引擎,而如今,消費和不斷增長的負債(即過度享樂)才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引擎。維持經濟運作的不是儲蓄,而是藉貸。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中較貧窮的經濟體可能還沒有達到同樣的程度,但總體而言,它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之一。此外,它們的年輕人最喜歡分期付款買一輛閃亮的摩托車。 「那又怎樣?」有人可能會說。Thomas Mann在反思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對勞動的偶像化時,繼續說道:“沒有人會問,勞動為何以及如何擁有這種無條件的尊嚴和神聖性,這並非毫無道理。” 推遲滿足難道不會導致壓抑、神經質和不幸嗎?嬰兒哭的時候,為什麼不該哺乳?為什麼要等到年紀太大無法享受生活時,才買音響或環遊世界?這種對努力工作和儲蓄的堅持,難道不和用黃金支撐貨幣一樣荒謬嗎?可能的賺錢能力(加上對損失的保險)難道還不足以買房子嗎?事實上,偶爾對現代增長社會原始價值的勸誡,似乎有些過時,甚至荒謬。人們應該重新開始更加努力工作。是的,說這話的人真的知道嗎?每三個(或四個,或十個;具體數字並不重要)更努力工作的人,就會多一個失業。有人說,個人和社區應該回歸古老的家庭美德,停止累積債務。難道這些勸誡者沒有意識到,一旦債務累積停止,不僅社會福利將終止,整個經濟進程也會崩潰嗎?在泵式市場資本主義中,「上升」只能意味著借更多錢,預購更多。這正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Daniel Bell 丹尼爾·貝爾語):作為一種經濟體系,它所基於的價值觀,在今天被應用必然會導致其崩潰。如今,任何像Max Weber 所描述的早期現代增長經濟形式那樣行事的人,都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另類,一個由年輕人驅動的簡樸生活的倡導者,一個現代性的敵人,從而成為一個麻煩製造者,甚至是一個進步的破壞者。然而,人們懷疑,在泵式市場資本主義下,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下去,這一點不容輕易打消。更糟的是,現代經濟正變得越來越脆弱。不必發生劇烈崩潰,逐漸瓦解就夠了。 「如果有一天你所有的客戶都破產了,你會怎麼做?」我問我那位幫人還債的朋友。 「那我就從地下室搬出縫紉機和熨斗,給別人縫製褲子和裙子。我學過裁縫,到現在還沒忘。」在這段時間裡,他或許不是唯一一個偶爾會思考一些基本問題的人:石油斷供時如何取暖,超市關門時吃什麼。因為不可否認,許多人無法擺脫一種模糊的懷疑,覺得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可以說,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日益快速發展的泵浦經濟,另一方面是對完全不同的、簡單的生活來源的記憶。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我們已經在築起堡壘,抵禦著昨日世界可能沉沒的春潮。這其中有原因,我之前已經提過一個。在一個重要的方面,消費驅動型經濟是一種虛假的經濟。它不斷創造價值,而這些價值的真實性充滿問號。如果一個騙子在一個穩固的地方安頓下來,而他的虛假帝國最終崩潰,那麼很有可能有人會「廉價」地買下這棟擁有昂貴游泳池、鍛鐵欄桿和卡拉拉大理石地板的房子。騙子的房子具有真正的市場價值,即使它的價值低於建造它所付出的努力。但這裡我們談論的是其他事情。我們指的是,所有未付款的房屋,儘管它們的市場價值據稱不斷上漲,但同時被出售。然後突然發現,這些價值只是虛構的,是無法實現的帳面價值。這意味著什麼顯而易見。產品價值的概念,以及通常至少名義上的增值,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現象。一旦沒人想要二手房、二手車或二手音響,價值就變成了虛構。虛構的經濟學總是徘徊在這深淵的邊緣。繁榮與破產、市場與垃圾只有一線之隔。那些因為債務失控而不得不意識到分期付款購物價值的人真是倒楣!或許還有很多像Issel伊塞爾先生這樣的人。 在Hannelies Taschau的德國鄉土悲喜劇《鄉親》(Der Landfriede)中,他開槍自殺,並射殺了五個孩子:“十萬?不,七萬。無論如何,對他來說太多了。他這輩子都不可能還清債務。” “這輩子”:這內心是“泵資本主義”時代人們的另一個根源。大多數人在有生之年都無法還清債務,當然也包括市政當局和國家的債務。 「彷彿」經濟學最深層的弱點在於拿未來賭博。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早期階段,未來也同樣岌岌可危。但在當時,未來意味著更美好的生活,不僅僅是人民的鴉片,一個空洞的承諾,而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人們今天辛勤勞作,今天節衣縮食,今天積蓄,是為了能夠負擔得起明天的生活,尤其是為孩子們的教育提供資金,讓他們領先一步。這往往行不通。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都存在著一種致命的傾向,那就是不斷延後更美好的未來,不斷發明新的中間階段,不斷要求犧牲。在這方面,社會主義尤其要求人們為了烏托邦式的快樂而進行內心的禁慾主義。但即使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常常辜負其公民的美德。經濟週期和危機根植於緊縮的資本主義。戰爭和貨幣貶值究竟是源自於資本主義的內部結構,還是有其自身的偶然原因,我們在此暫且不談;無論如何,它們一再摧毀了幾代人的努力。然而,舊式成長型社會的一個特徵是,它們本身就蘊含著更美好的未來。對未來的希望並非空想。然而,在「彷彿」的現代經濟中,情況卻截然不同。它們創造了「沒有未來」的社會。年輕人的這種看法和行為值得譴責,但老一輩卻如此輕易地斥責年輕一代,他們有系統地創造了一個沒有未來的世界。至少未來沒有誘惑。至於享樂,物質生活的享受,從經濟角度來看,必須始終在今天,在此刻進行。不要等待,否則所有的輪子都會停滯不前!而未來只是人們為昨天和前天的享樂付出代價的時間。這可不是什麼誘人的前景。人們真的應該為此奮鬥嗎?實際上,為什麼呢?一點點“債務重組”,一點更直接的享受就足夠了。讓他們看看自己該如何處理債務吧!他們沒有動力去塑造未來,因為未來可能帶來的一切美好都已經過去。未來只是一種負擔。當然,生活不只是物質享受。生活不僅僅是洗碗機,甚至不僅僅是音響系統和環球旅行。但除了享樂之外,還有對人類創造力的巨大需求。它無非是在沒有社會幫助的情況下建構人類生活,畢竟,社會的存在本身也是為了建構生活。畢竟,經濟和社會的無望未來或許正是人們所謂的新內向性、神聖性的回歸或強調意義上的「生命」重新發現的原因之一。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極不穩定、搖搖欲墜且不穩定。無論追隨Marx馬克思 或Weber 韋伯,無論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或意識決定存在,在這一點上都無關緊要:經濟現實和人類態度同時摧毀了人類生活的時間視角。只有當我們捫心自問未來將如何發展時,存在與意識的問題才再次變得重要。第一個問題是:泵資本主義能否生存?因此,它能否永遠持續下去? 「永遠」是一個宏大的字。令人驚訝的是,目前,虛擬經濟的債務世界並不缺錢。這至少有兩個原因,而這又反過來刻畫了現代經濟的特徵。它絕不是那種老式的、非技術意義上的儲蓄貨幣。更確切地說,它可以說是淘金熱時期的錢。在1970年代,這主要是石油錢,即石油美元,如今它們仍然在國際銀行中流通,就像銀元在Las Vegas拉斯維加斯的老虎機中翻滾一樣。當然,它們背後有價值,但稀缺商品一直以來不僅不可靠,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健全。它們容易被投機,甚至被替代,缺乏期限或持久性。 Kuwait 科威特、 Vereinigten Arabischen Emirate und Saudi-Arabien 阿聯酋和Saudi-Arabien 沙烏地阿拉伯可能 重新陷入貧困和苦難;他們的城市可能變成現代的淘金小鎮,空蕩蕩的酒店和宮殿終有一天會吸引到驚訝的日本遊客。至少現在錢還在,它潤滑著國際債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個資金來源是印鈔機。考慮到債務世界普遍關注通貨膨脹,全球經濟的政治領導人為恢復貨幣穩定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這從根本上令人驚訝。這是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最後一搏嗎?在一個完全不可預測的世界中拼命尋找一絲可預測性?無論原因是什麼,貨幣供給的成長速度仍快於經濟產出的實際價值。通貨膨脹率在所有地方都遠高於零。因此,無資金預期的方法既反映在貨幣價值中,也反映在消費者行為和公共預算管理中。改變充其量只能察覺到痕跡。到處都有政府試圖減少國債。不,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只是在試圖減緩國債的成長。偶爾,某個市政當局會放棄雄心勃勃的新計劃,即改建為水療中心或會議中心。商人不願投資,儘管資金並不短缺。而這種新模式很快就會達到極限。如果商人不投資,就會缺乏收入,包括國民所得和個人所得。停止踩踏板的自行車手會摔倒。必須採取行動;需要一項新的經濟政策,一項供給面經濟政策。必須讓商人更容易籌集資金。對經濟特別敏感的經濟部門也需要特別的照顧。因此,建築業和汽車業得到了國家的仁慈之眼。但為了買車買房,人們不得不舉債。時間車輪又開始轉得更快了。所有這一切不僅在政治上,甚至在道德上,是一個可怕的故事,而且在實踐中也令人擔憂。這就像現代成長型經濟體得了Schilddrüsenüberfunktion 甲狀腺亢進。它們旋轉得越來越快,但實際上卻沒有取得更多成就。它們的食慾不會導致健康的體重增加;相反,它們會過快地燒毀一切。這樣的類比是危險的。人類社會的進程無法透過模擬個人及其身體來理解。然而,現代經濟的閒散及其代價在今天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新的復甦,而是鞏固。這種「彷彿」不會持久,即使它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那麼補救措施是什麼呢?Kästner凱斯特納先生,正面的一面在哪裡?長期的,或至少是長期的趨勢,不可能簡單地逆轉。此外,漸進式的轉變幾乎不可能實現。這並不是反對這種嘗試的理由,而是反對對政府經濟和財政政策寄予厚望的理由。有些事情會繼續按部就班地進行,直到無法再繼續下去。然而,同時,一些小規模的變化正在開始發生。另一個新的世界肯定不會從天而降。它來自「彷彿」最初變得可見和難以忍受的地方。人們將以不同的方式組織自己的生活。只有這樣,經濟、經濟政策甚至經濟學家的議程才會走上新的道路。 此文的德文原文 Vom Sparkapitalismus zum Pumpkapitalismus Wer in der Wirtschaftskrise die Rettung von oben ersehnt, wird zwangsläufig enttäuscht werden. Erst wenn der Einzelne sich ändert, wird auch die Wirtschaftspolitik neue Wege finden, konstatierte der jüngst verstorbene Ralf Dahrendorf schon vor Jahren. Ralf Dahrendorf Mein Freund, der im Versicherungsgewerbe tätig ist und zudem Erfahrungen mit Bausparkassen hat, erzählte mir von seiner Schreckensvision. Er sei durch einen kleinen Ort in seinem Revier gefahren, und plötzlich habe er durch die Eigenheime, die Wirtschaftsgebäude, die Gemeindeeinrichtungen hindurchgesehen: „Der schuldet mir 200000 Mark, der 50000, der 80000, und die Gemeinde – na, davon reden wir besser gar nicht.“ Auf einmal habe die schöne Wohlstandswelt mit ihren Holzverschalungen, Marmortreppen, Schwimmbädern sich in eine Schuldenwelt verwandelt. „Und weißt du, die Leute sind ja verrückt. Da hat einer 20000 Mark in bar und vielleicht noch eine kleine Lebensversicherung und einen Bausparvertrag, und dann baut er für eine halbe Million. Alles nur vom Besten, Steine aus Italien, japanische Tapeten, wahnsinnig ist das.“ Und wie zahlt er das geborgte Geld zurück? „Er? Das läuft bis ins Jahr 2020. Aber das beunruhigt ihn nicht, dass seine Kinder das bezahlen müssen. Er redet immer nur von Wertsteigerung und rechnet fast damit, dass die Inflation mit dem Geld sowieso die Schulden entwertet.“ Ist denn das noch ein realer Wert? Kann man all diese Häuser überhaupt verkaufen? „Natürlich nicht. Das ist es ja gerade. Es steht alles auf tönernen Füßen.“ Dann denke ich an die Vorlesungen, die ich vor 25 Jahren gehalten habe. Wie heißt es doch in Max Webers „Protestantischer Ethik“? Der Erfolg in dieser Welt zeigt, ob man auserwählt ist, lehren die Calvinisten. Das ist kein Lotterie-Erfolg, sondern einer der Leistung. Man muss ihn durch eigenes Tun unter Beweis stellen. Arbeit, Beruf sind moralische Pflicht, lehren die Lutheraner. Es ist etwas an sich Gutes im fleißigen, arbeitsamen Leben. Und nur durch solche Werte wird die moderne Volkswirtschaft zunächst in Gang gesetzt und dann in Gang gehalten. Dass dies nicht nur für kapitalistische Volkswirtschaften gilt, konnte Max Weber noch nicht wissen. Doch hätte er Thomas Mann sicher nicht widersprochen, der in sein Tagebuch notiert: „Ich bedachte in diesem Zusammenhang, dass der sittliche Unterschied zwischen Kapitalismus und Sozialismus darum geringfügig ist, weil beiden die Arbeit als höchstes Prinzip, als das Absolute gilt.“ Das Klima der protestantischen Ethik ist nur an einer Stelle in der Welt entstanden, wenn auch an einer, die der Weltgeist geküsst hat. Dahinter steckt indes etwas Allgemeineres, nämlich die Fähigkeit zu dem, was in der angelsächsischen Sozialwissenschaft deferred gratification, also aufgeschobene Befriedigung genannt wird. Das ist der Verzicht auf unmittelbaren Genuss, die Bereitschaft, zuerst Zurückhaltung zu üben, zu arbeiten, zu sparen, um dann zu einem späteren Zeitpunkt die Früchte des Verzichts zu ernten. Deferred gratification ist nicht nur Kulturmerkmal des Bürgertums, vom regelmäßigen Stillen der Säuglinge bis zum harten Leben der Arbeit, sondern auch Motor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Nur was gespart worden ist, kann investiert werden. Umgekehrt ist die Unfähigkeit zur deferred gratification, der Wunsch nach unmittelbarem Genuss, oft als einer der Gründe für die fehlende ökonomische Dynamik in Entwicklungsländern angesehen worden. Fleiß, Sparsamkeit, Konsumverzicht, Disziplin, das sind die vertrauten Werte der bürgerlichen Welt kapitalistischer oder sozialistischer Provenienz. Spare in der Zeit, so hast du in der Not. Man kann nicht ausgeben, was man nicht hat. Ohne Fleiß kein Preis. Wer nennt die Sprüche, die diese Welt umlagern? Es war übrigens noch die Welt des Wirtschaftswunders der Nachkriegszeit. Das galt sogar in einem technisch-ökonomischen Sinn: Die Produktivität stieg stets rascher als die Reallöhne. Die Wirtschaft wuchs, weil das, was die Menschen in sie an Arbeit und Kapital hineinsteckten, dem, was sie an Lohn und Gewinn herausholten, immer ein paar Schritte voraus war. Es waren ziemlich große Schritte. Nie zuvor in der Geschichte hat es ein so nachhaltig hohes Wachstum der Volkswirtshaft gegeben wie in den entwickelten Ländern der Welt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 (in den USA schon ein paar Jahre früher). Vielleicht war das der Beginn des Verderbens. Denn in den sechziger Jahren holten die Konsumwünsche die Produktionsmöglichkeiten ein. Sei es, dass die Konsumwünsche rascher stiegen als de Produktivität, sei es, dass diese aus vielerlei Gründen langsamer wuchs – irgendwann in jenem schicksalhaften Jahrzehnt begann sich die Schere von Wollen und Können zu öffnen. Das erste verbreitete Anzeichen waren wahrscheinlich die Ratenkäufe. In England spricht man davon, jemand habe sich seinen Musikschrank oder Geschirrspülautomaten on the never-never gekauft, also nach dem „Niemals-niemals“-Prinzip. Man geht in einen Laden, zahlt hundert Mark an, unterschreibt ein Formular, und am nächsten Tag lauscht man den Tönen aus den zwei Lautsprechern der Stereoanlage oder hört auf, Geschirr mit der Hand zu spülen. In Amerika habe ich eine Frau getroffen, die sich eine Weltreise für eine Anzahlung von hundert Dollar geleistet hatte. Zehn Jahre lang würde sie den längst vergangenen Genuss jetzt abzahlen. Rings um dieses neue Verhalten sind Institutionen gewachsen. Es gibt nicht nur Teilzahlungsbanken – alle Banken und Sparkassen haben sich auf das neue Verhalten eingestellt. Ihr Geschäftsgebaren fördert zunehmend das „erst genießen, dann bezahlen“. Das Gleiche gilt für Versicherungen. Ohnehin werden die Wechsel auf die Zukunft mehr und mehr zu einem Schachtelgeschäft: Wenn man für den Bausparvertrag keine Garantie geben kann, schließt man eine Lebensversicherung ab. Die Versicherung ist ihrerseits rückversichert und so weiter. Was dem Einzelnen recht ist, ist Unternehmen und öffentlichen Instanzen billig. Gemeinden verschulden sich ohne Hemmungen. Auch sie bauen auf Vorschuss, bis sie nicht mehr wissen, woher sie das Geld nehmen sollen, um ihre Krankenhäuser, Schulen, Schwimmbäder, Sporthallen, Kongresszentren zu unterhalten. Die Staatsverschuldung insgesamt steigt und steigt. Was das im Weltmaßstab bedeutet, weiß mittlerweile jeder Zeitungsleser. Jeden Monat einmal erklärt ein Land, es könne seine Schulden nicht mehr bezahlen. Ohnehin verschlingt der Schuldendienst mancher Länder mehr als die Hälfte ihrer Exporterlöse. Dann wiegen die Bankiers der Welt besorgt ihre Köpfe und beginnen einen neuerlichen Prozess der „Umschuldung“. Das heißt erstens, dass sie die Zahlungstermine der Schuldner hinausschieben (never-never!), und zweitens, dass sie ihnen weitere Mittel zur Verfügung stellen, um… ja, um den Kreislauf der Wirtschaft und damit sich selbst in Gang zu halten. Denn unbekannt ist nichts von dem hier Geschilderten. Nur dies ist wohl noch nicht überall ins Bewusstsein gedrungen, dass in den vergangenen zwei Jahrzehnten eine ganz ungeheure Veränderung unter unseren Augen stattgefunden hat. Vom Sparkapitalismus sind wir unversehens zum Pumpkapitalismus übergegangen. Während lange Zeit Arbeit und wachsende Produktivität, also ein Überschuss an Leistung der Motor der Wirtschaftsentwicklung waren, sind es heute Konsum und wachsende Verschuldung, also ein Übermaß an Genuss. Nicht Sparen, sondern Borgen hält die Wirtschaft in Gang. Und wenn das auch in den ärmeren Volkswirtschaften der sozialistischen Länder noch nicht im gleichen Maß gelten mag, sind diese doch als Ganze unter den großen Schuldnern der Welt zu finden. Überdies würden ihre jungen Leute nichts lieber tun, als sich auf Raten glitzernde Motorräder zu kaufen. „Na und?“, mag mancher sagen. Nicht ohne Grund fährt Thomas Mann in seiner Betrachtung der kapitalistisch-sozialistischen Vergötzung der Arbeit mit der Bemerkung fort: „Niemand fragt, warum und wieso eigentlich Arbeit diese unbedingte Würde und Weihe besitzt.“ Ist das Aufschieben von Befriedigung nicht ein Rezept für Verdrängungen, Neurosen und Unglück? Warum soll das Baby nicht gestillt werden, wenn es schreit? Warum soll man warten, bis man zu alt ist, das Leben zu genießen, bevor man sich eine Stereoanlage kauft oder auch eine Weltreise macht? Ist nicht das ganze Insistieren auf harte Arbeit und Sparen ebenso abwegig wie, sagen wir, die Golddeckung der Währung? Reicht nicht die wahrscheinliche Fähigkeit zu verdienen (nebst Versicherung gegen ihre Beeinträchtigung), um ein Eigenheim zu finanzieren? In der Tat haben die gelegentlichen Ermahnungen an die Ursprungswerte moderner Wachstumsgesellschaften etwas Altväterliches, ja etwas Abwegiges. Die Menschen sollten wieder härter arbeiten. Ja, weiß denn der, der das sagt, dass für je drei (oder vier oder zehn; auf die genaue Zahl kommt es da nicht an), die härter arbeiten, einer zusätzlich arbeitslos wird? Einzelne und Gemeinwesen sollen sich, so heißt es, wieder auf die alten Hausvatertugenden besinnen und aufhören, Schulden zu machen. Sehen denn solche Mahner nicht, dass in dem Augenblick, in dem das Schuldenmachen aufhört, nicht etwa nur die Sozialleistungen zu Ende gehen, sondern der gesamte Wirtschaftsprozess zusammenbricht? „Aufschwung“ kann im Pumpkapitalismus nur heißen, dass mehr geliehen, mehr auf Vorschuss gekauft wird. Das eben ist der „kulturelle Widerspruch des Kapitalismus“ (wie Daniel Bell es nennt), dass er als Wirtschaftsform auf Werten beruht, deren Anwendung heute seinen Zusammenbruch zur Folge haben müsste. Wer sich heute so verhält, wie Max Weber das für die Frühformen moderner Wachstumswirtschaften beschrieben hat, der wird unweigerlich zum Alternativen, zum jugendbewegten Verfechter des einfachen Lebens, zum Modernitätsfeind, also zum Störenfried, ja Zerstörer des Fortschritts. Dennoch ist der Verdacht, dass es mit dem Pumpkapitalismus nicht immer so weitergehen kann, nicht einfach von der Hand zu weisen. Schlimmer noch, moderne Volkswirtschaften werden zunehmend anfälliger. Es muss da keinen dramatischen Zusammenbruch geben, ein schleichender Zerfall reicht schon. „Was wirst du denn tun, wenn deine Kunden eines Tages alle miteinander zahlungsunfähig werden?“, fragte ich den Freund, der den Leuten hilft, Schulden zu machen. „Dann hole ich die Nähmaschine und das Bügeleisen aus dem Keller und nähe den Leuten Hosen und Kleider. Ich habe Schneider gelernt, und das habe ich noch nicht vergessen.“ Er dürfte nicht der Einzige sein, der in dieser Zeit zuweilen an das Elementare gedacht hat, daran, wie man die Wohnung heizt, wenn es kein Öl mehr gibt, wovon man sich ernährt, wenn die Supermärkte schließen. Denn das ist nicht zu übersehen, dass viele Menschen den dumpfen Verdacht nicht los werden, dass es ja nicht immer so weitergehen kann. Wir leben sozusagen auf zwei Ebenen gleichzeitig, auf jener der sich immer rascher drehenden Pumpwirtschaft einerseits und auf der der Erinnerung an ganz andere, einfache Quellen des Lebens andererseits. In unserer Seele bauen wir schon die Bastionen gegen die Springflut, in der die Welt von gestern versinken könnte. Da gibt es Gründe. Auf einen habe ich schon angespielt. In einer wichtigen Hinsicht ist die konsumgetriebene Wirtschaft eine Ökonomie des Als-ob. Sie schafft ständig Werte, deren Realität von Fragezeichen umlagert ist. Wenn sich an einem soliden Ort ein einzelner Hochstapler ansiedelt und am Ende fällt sein Scheinimperium zusammen, dann ist die Wahrscheinlichkeit groß, dass sich jemand findet, der das Haus mit dem teuren Schwimmbad, dem schmiedeeisernen Treppengeländer und dem Carrara-Marmorfußboden „günstig“ kauft. Das Hochstapler-Haus hat einen realen Marktwert, auch wenn dieser niedriger ist als der Aufwand, mit dem es errichtet wurde. Hier aber ist von etwas anderem die Rede. Hier ist gemeint, dass alle unbezahlten Häuser mit ihrem angeblich ständig steigenden Marktwert gleichzeitig zum Verkauf stehen. Da stellt sich dann plötzlich heraus, dass der Wert bloße Fiktion war, ein Buchwert, der sich nicht realisieren lässt. Was das heißt, liegt auf der Hand. Die Vorstellung des Werts von Produkten und die oft eingerechnete zumindest nominale Wertsteigerung sind selbst ein ökonomisches Phänomen. In dem Augenblick, in dem niemand die Häuser, die Autos, die Stereoanlagen aus zweiter Hand mehr will, wird der Wert zur Fiktion. Die Ökonomie des Als-ob bewegt sich ständig am Rande dieses Abgrunds. Da ist nur ein dünner Strich zwischen Wohlstand und Bankrott, Markt und Ramsch. Weh dem, der den Wert seiner Ratenkäufe realisieren muss, weil seine Schulden ihm über den Kopf wachsen! Da kann es noch manchen Herrn Issel geben, der (in Hannelies Taschaus deutscher Provinz-Tragikomödie „Der Landfriede“) sich und seine fünf Kinder erschießt: „Hunderttausend? Nein, siebzigtausend. Jedenfalls für ihn zu viel. Er wäre in diesem Leben nicht mehr von seinen Schulden heruntergekommen.“ „In diesem Leben“: Das ist die andere Quelle der tiefen Verdächte der Seele in der Zeit des Pumpkapitalismus. In ihrem eigenen Leben werden die meisten nicht mehr von ihren Schulden herunterkommen und schon gar nicht die Gemeinden, der Staat. Die tiefste Schwachstelle der Ökonomie des Als-ob ist das Hazardspiel mit der Zukunft. Um die Zukunft ging es auch in den Frühphasen von Kapitalismus und Sozialismus. Da aber war die Zukunft das bessere Leben, nicht nur als Opium für das Volk, als leere Versprechung, sondern begründet in der Tatsache, dass man sich ja heute krummlegte, dass man heute arbeitete, sparte, um sich morgen etwas leisten zu können, um vor allem den Kindern eine Ausbildung zu finanzieren, eine Starthilfe zu geben. Das funktionierte oft nicht. Der Sozialismus in all seinen Formen hat ohnehin eine fatale Tendenz, die bessere Zukunft immer weiter hinauszuschieben, immer neue Zwischenstadien zu erfinden, immer wieder Opfer zu verlangen. Insofern fordert vor allem der Sozialismus innerweltliche Askese für utopischen Genuss. Aber auch kapitalistische Gesellschaften haben die Tugenden ihrer Bürger häufig genug enttäuscht. In den Sparkapitalismus sind Konjunkturen und Krisen eingebaut. Ob Kriege, Geldentwertungen aus den inneren Strukturen des Kapitalismus folgen oder eigene, kontingente Ursachen haben, kann hier dahingestellt bleiben; jedenfalls haben sie immer wieder die Anstrengungen von Generationen zunichtegemacht. Dennoch bleibt für die Wachstumsgesellschaften alten Stils kennzeichnend, dass eine bessere Zukunft in ihnen angelegt war. Zukunftshoffnung war kein leerer Wahn. In den modernen Ökonomien des Als-ob dagegen ist das ganz anders. Sie begründen No-future-Gesellschaften. Nicht dass die Jungen das so sehen und sich demgemäß verhalten, verdient Tadel, sondern dass die Älteren, die die Jüngeren so gerne beschimpfen, systematisch eine Welt ohne Zukunft geschaffen haben. Zumindest enthält die Zukunft keinerlei Verlockungen. Was den Genuss betrifft, den materiellen Lebensgenuss, so muss er aus ökonomischer Sicht immer schon heute, gleich jetzt stattfinden. Bloß nicht warten, sonst stehen alle Räder still! Und die Zukunft, das ist nur die Zeit, in der man für den Genuss von gestern und vorgestern bezahlt. Das ist keine sehr reizvolle Aussicht. Soll man sich dafür wirklich abstrampeln? Warum eigentlich? Da reicht doch ein bisschen „umschulden“, ein bisschen mehr unmittelbarer Genuss. Sollen die doch sehen, wie sie mit ihren Schulden fertig werden! Es fehlt das Motiv, die Zukunft zu gestalten, denn alles, was sie an Angenehmem bringen könnte, ist schon gewesen. Die Zukunft ist nur noch Last. Gewiss, Leben ist nicht nur materieller Genuss. Es gibt mehr als Geschirrspülmaschinen und selbst Stereoanlagen und Weltreisen. Aber was jenseits des Genusses bleibt, ist eine ungeheure Anforderung an die Gestaltungskraft des Menschen. Es ist nicht weniger als die Konstruktion des menschlichen Lebens ohne jede Hilfe der Gesellschaft, die doch nicht zuletzt um der sozialen Konstruktion des Lebens willen besteht. Immerhin dürfte die perspektivenlose Zukunft von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einer der Gründe für das sein, was man die neue Innerlichkeit oder die Wiederkehr des Heiligen oder die Neuentdeckung des Lebens im emphatischen Sinn des Wortes nennen mag. Nur ist das alles schrecklich prekär, wacklig und ohne Halt. Ob man Marx oder Weber folgt, das Sein das Bewusstsein oder das Bewusstsein das Sein bestimmen sieht, ist an diesem Punkt im Grunde gleichgültig: Ökonomische Realität und menschliche Einstellungen haben gleichzeitig die Zeitperspektive des menschlichen Lebens zerstört. Wichtig wird die Frage von Sein und Bewusstsein erst wieder, wenn wir uns fragen, was denn nun werden soll. Die erste Frage ist: Kann der Pumpkapitalismus überleben? Kann es also immer so weitergehen? „Immer“ ist ein großes Wort. Es fällt auf, dass es einstweilen der Schuldenwelt der Ökonomie des Als-ob an Geld nicht fehlt. Dafür gibt es mindestens zwei Gründe, die ihrerseits den Charakter der modernen Ökonomie kennzeichnen. Es ist nämlich keineswegs in einem älteren, nicht technischen Sinn gespartes Geld, das verfügbar ist. Vielmehr ist es einmal das, was man Goldgräbergeld nennen könnte. In den siebziger Jahren ist das vor allem Ölgeld gewesen, Petrodollars, die noch heute durch die internationalen Banken schwappen wie Silberdollars durch die Spielautomaten von Las Vegas. Hinter ihnen steckt natürlich ein Wert, aber knappe Rohstoffe sind zu allen Zeiten nicht nur ein unverlässlicher, sondern in gewisser Weise ein unsolider Wert gewesen. Gegenstand der Spekulation, auch der Substitution, ohne Dauer und Haltbarkeit. Kuwait und die Vereinigten Arabischen Emirate und Saudi-Arabien können wieder in Armut und Elend versinken; ihre Städte können zu modernen Goldgräberstädten werden, deren leere Hotels und Paläste dereinst staunende japanische Touristen besichtigen. Immerhin, das Geld ist einstweilen da, und es schmiert den hochtourigen Prozess der internationalen Schuldenökonomie. Die andere Quelle des Geldes ist die Druckerpresse. Angesichts des allgemeinen Interesses an Inflation in einer Welt der Schuldner ist es im Grunde überraschend, wie viel Energie die politisch Verantwortlichen der Weltwirtschaft in die Wiederherstellung der Geldwertstabilität gesetzt haben. Ein letztes Aufbäumen des frühkapitalistischen Geistes? Die verzweifelte Suche nach ein bisschen Berechenbarkeit in einer rundherum unberechenbar gewordenen Welt? Was immer der Grund war, die Geldmenge wächst nach wie vor rascher als der reale Wert der wirtschaftlichen Leistung. Auch bleiben die Inflationsraten überall beträchtlich über null. Die Methode der ungedeckten Erwartungen schlägt sich also im Geldwert ebenso nieder wie im Konsumverhalten und im öffentlichen Haushaltsgebaren. Änderungen sind allenfalls in Spuren erkennbar. Hier und da versucht eine Regierung, die Staatsverschuldung zurückzuschrauben. Nein, bei Licht besehen versuchen sie nur, das Anwachsen der Staatsverschuldung zu verlangsamen. Gelegentlich verzichtet eine Gemeinde auf einen ehrgeizigen neuen Plan, zum Kurort oder Kongresszentrum zu werden. Unternehmer investieren nicht, obwohl es an Geld nicht fehlt. Und prompt kommt der neue Stil an seine Grenzen. Wenn Unternehmer nicht investieren, fehlt es an Einkommen, sowohl an Volkseinkommen, als auch an Individualeinkommen. Der Radfahrer, der nicht mehr in die Pedale tritt, fällt um. Es muss etwas geschehen; eine neue Wirtschaftspolitik muss her, eine angebotsorientierte Wirtschaftspolitik. Es muss den Unternehmern leicht gemacht werden, an Geld zu kommen. Die Wirtschaftszweige, die besonders konjunkturempfindlich sind, bedürfen auch besonderen Wohlwollens. Also gilt der Bauindustrie, der Fahrzeugindustrie der wohlwollende Blick des Staates. Um aber Autos und Häuser zu kaufen, müssen Menschen Schulden machen. Schon beginnt das Räderwerk sich wieder schneller zu drehen. Das alles ist nicht nur politisch, nicht einmal nur moralisch eine beängstigende Geschichte, sondern auch praktisch bedenklich. Es ist, als ob die modernen Wachstumswirtschaften eine chätten. Sie drehen sich immer schneller, ohne in Wirklichkeit mehr zu erreichen. Ihr Appetit führt nicht zu einer gesunden Gewichtszunahme, im Gegenteil, sie verbrennen alles zu schnell. Solche Analogien sind gefährlich. Die Prozesse der menschlichen Gesellschaft sind nicht am Modell des Einzelnen und seines Körpers zu verstehen. Doch sind der Leerlauf moderner Volkswirtschaften und sein Preis heute unverkennbar. Was nottut, ist nicht ein neuer Aufschwung, sondern Konsolidierung. Das Als-ob bleibt nämlich nicht, auch wenn es sich vielleicht noch eine Weile hält. Und das Rezept? Herr Kästner, wo bleibt das Positive? Säkulare, zumindest lang anhaltende Trends lassen sich nicht einfach umkehren. Auch gelingt es nur sehr selten, eine allmähliche Wende herbeizuführen. Das ist kein Argument gegen den Versuch, wohl aber eines gegen große Hoffnungen auf staatliche Wirtschafts- und Haushaltspolitik. Da wird manches in eingefahrenen Bahnen weiterlaufen, bis es nicht mehr weitergeht. Inzwischen allerdings beginnen Veränderungen im Kleinen. Die andere, neue Welt kommt jedenfalls nicht von oben. Sie kommt von dort, wo das Als-ob zuerst sichtbar und unerträglich wird. Menschen werden ihr eigenes Leben anders einrichten. Dann erst werden die Ökonomie, die Wirtschaftspolitik und am Ende sogar die Agenda der Ökonomen neue Wege gehen.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對Grace新書的體會 虞和芳 6.10.25.發佈

對Grace新書的體會 虞和芳 6.10.25.發佈 Dear Grace: 昨天接到郵局送來的大作《尋常小日子》,真是開心。在這期間,愛不忍釋的欣賞閱讀,受益匪淺,感謝妳的贈書。 封面上就有妳的畫作。謝謝妳的題詞,以徐志摩翻譯William Blake的詩。 時間的永恆和剎那,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照看法 希臘神話中的immortal和mortal;自然醫學中的微觀世界和宏觀,都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科學醫學在這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尤其遺傳因子的解密,看出每一個人受到遺傳環境的影響。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可以從指紋的不同來看出。這個世界太神奇奧妙了。 妳有繪畫天才,這本書中,有不少畫作素描,非常欣賞,如封面的畫面,43頁的熱狗攤販;45頁的擦鞋匠;49頁的人物;53頁的好可愛的妳的小外孫;61頁的白鷺鷥涉水覓食;70頁的母子鹿;83頁的秋後柿子樹,光支上點綴的柿子;87頁,疫病期間,人們在藥局等候買口罩的畫作;101頁的畫像,我們還曾談論過,在妳的blog內。105頁的早春櫻花初錠?(沒找到對的字)。108.109頁;114的帆船,115頁原住民的拼板舟。馬爾他也有傳統的木舟每年9月還有船賽。。。 妳真是多才多藝,不管是素描水彩畫,風景、鋼筆畫、人像、花鳥、房舍,都有妳的清高雅緻的風格。最難得一見的是,妳的樂觀進取,怡然自得、只要一卷在手,一筆在旁,跟書畫藝術融合成一片。這種情懷一定感傳不少的友朋、讀者、鑑賞大作的人們。 閱讀中,得知妳的視力變差,會不會跟疫苗注射預防covid-19有關? 德國現在發佈很多的調查,受到疫苗注射的後遺症。此疫病來的突然,有疫苗注射可以對抗,是一種福音,應該感激。即使後遺症,也可以慢慢的調養修正過來。 我們身體有自我修復能力,對視力有恢復改善有效用的9個穴位。copy於下。並以附件寄上,以防附件打不開,但至少有文可以閱讀。請每天抽出時間來按摩。祝福 安康 和芳上,26.11.23.晚8點半。 ——————- 超實用!護眼按摩操9大穴位 彭溫雅指出,護眼按摩有9個穴位,每天全部按過一遍,對於眼壓太高、近視或輕微飛蚊症,都能獲得改善。她也分析9個穴位的功能: 1.睛明穴:功能是讓眼睛非常的眼清目明。 2.攢竹穴:位於眉毛的內側,一個凹陷的地方,此處特別會累積一些雜質,若按摩此穴位,能夠舒緩眼頭疲勞。 3.魚腰穴+4.絲竹空:魚腰和絲竹空這兩個位置,適用於會經常性頭痛以及眼睛會有脹痛感或容易疲勞的人,多按摩這兩穴,有降眼壓的功用。 5.瞳子髎:女生會在意有魚尾紋,剛好瞳子髎就是魚尾紋的位置,多按摩可以預防魚尾紋的產生。 6.四白穴:此穴是腸胃的胃經起點,若吃飽後容易脹氣的人,可以按下眼眶凹陷處的四白穴,不但顧眼睛還顧腸胃,脾胃吸收也會比較好。 7.太陽穴:這是經外體穴,不走經絡。太陽穴雖然只是一個凹陷的地方,但它對於眼睛整體就像總管的穴道;若容易頭脹痛、眼睛脹痛的人可以按太陽穴。 8.耳垂點:耳朵在中醫來說,是一個頭下腳上的胎兒,所以耳垂這個點,對應的就是大腦跟眼睛的位置,平時可以多刺激耳垂點。 9.合谷穴:眼睛如果會脹痛或有一些物質的話,透過合谷穴的按摩,一些物質會從手排出去,眼壓也會下降、比較不容易疲勞。 27.11.23. 

審判 虞和芳 6.10.25.發佈

審判 虞和芳 6.10.25.發佈 黃橫進入陰間,被架入審判廳。 判官: 「你當外科醫生四十年,你被打入第十八層地獄。 」 「什麼?我救人救世,多少人稱讚我的妙手回春。我應該要進入極樂世界的天堂,哪有被打入地獄之理! 」 「你誤害多少蒼生! 」 「我誤害蒼生?不可能的事。 」 「吳坤,你出來。 」 判官說完,來了一名瘦瘦小個子中年男人,脖子上繫一根麻繩。 「這是幹什麼的? 」黃橫不解的問。 「他是你弄死的病人。 」 「我弄死的病人?不可能。我從來沒有用繩子梆死過人。 」 「吳坤,你現在可以控訴黃大夫。 」 「我在生時,得三叉神經痛,黃大夫說,可以藉著開刀割除神經,來治癒我的三叉神經痛。黃大夫診斷的是,我的第一支三叉神經,使得我疼痛難忍。他建議我割除它。黃大夫斷言,我開刀後,我的三叉神經痛,就能夠一勞永逸。我被三叉神經痛,弄得晝夜不安。聽到黃大夫的話,真是喜出望外,我立即跟他預約開刀。 」 「你的疼痛不是就止住了?! 」黃大夫問。 「疼痛止住了?你說的倒是好聽。它不但沒有止住,還變本加厲。 」 「這怎麼可能?! 」 「當我向你訴說,手術後的情況,你也是用同樣的這一句話,‘這怎麼可能?!’來反問我。」 「你的疼痛開刀後,沒止的話,那一定有別的不能事先預料的原因。 」黃大夫辯論。 「是的,你當初也是這麼的說。然後你要我張口閉嘴來看我的情形。我每張一次口,痛得我大叫不止。這樣我聽話的做了幾次,痛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你看到這情形說,現在是第二支三叉神經發炎,它們必須儘快的割除,否則後患無窮。你給我三天後的週一之預約,再去動手術。我因為受不了三叉神經痛發作的痛苦,你還給我開了重劑的止痛藥。 以前我從不願意吃止痛藥,我寧可忍住痛,可是開刀後,疼痛的時間和痛度加強,我沒法再忍受它們,我只好吞食重劑止痛藥。沒有料到,它們太烈,把我的胃弄壞,我翻胃嘔吐不已。這樣藥物可能嘔吐出來,沒有止痛的效果,我度過三天跟地獄一般痛苦的日子。 」 「那個週一我給你開刀後,不是好了! 」黃大夫說。 「好了?那也不過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然後疼痛又再發作。我再去找你。你又來給我檢查。你要我搖頭,又要我張口伸舌頭,我又痛的大叫不已。然後你說,那是第三支三叉神經在作祟,沒有他法,只能夠再把第三支三叉神經割除。我因為疼痛難當,只有完全聽命一法。又進入你的醫院,割除第三支三叉神經。 」 「那該要一勞永逸了。 」黃大夫說。 「哼! 一勞永逸個屁! 」 「這怎麼可能?! 」黃大夫又反問。 「你又是’這怎麼可能?!’那句話。當我向你訴苦的說,我的三叉神經痛,仍然疼痛不已時。你回答:‘不可能,我把三叉神經的上中下三根神經全部割除,你不可能再犯三叉神經痛。 ‚ ‘可是我還是痛。’我向你哭訴。 你卻回答’沒有那些神經,何來疼痛之法?你是在胡說。‘ 我痛得沒法仍受。我向你一再說明,我所說非妄,我的三叉神經仍然在作痛,而且比以前痛得還更利害。 」 「黃大夫怎麼回答你的? 」判官問。 「黃大夫說,現在的這種痛,不是三叉神經痛,因為我的三根三叉神經,全被拔除。現在的痛,醫學上稱之為幻痛。我得的是一種幻痛,就跟割除手腳的人,有時還會感覺手腳在發痛,雖然手腳已不再存在。 我問黃大夫有什麼辦法能夠止住這種幻痛?」吳坤說時,環顧周圍。 在審判廳的觀眾,都很驚奇的看他,等待他繼續的訴說。 吳坤瞟了黃橫一眼,繼續說: 「黃大夫板起臉對我說:你只能忍受。我回答,我忍受不了。黃大夫於是對我吼的說:‘你忍受不了的話,回家拿一根吊繩上吊,這是唯一的止痛之法!’我絕望傷心的返家,我沒法再忍受那種鑽心似的疼痛。我只好乖乖聽話的,拿根繩子上吊! 」 滿廳的觀眾聽了後,譁然的議論。 判官對黃大夫說: 「你聽到吳坤的控訴,你怎麼反辯? 」 「三叉神經痛是世界上最疼痛的一種神經痛,除了吃止痛藥外,開刀割除,是唯一最妥善的方法。但是我沒有想到吳坤後來患了神經幻痛。這跟我的醫術絲毫不相干。人都會有倒楣的時候。有人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絲毫沒有受傷,有人第一天上戰場,就中彈而死。吳坤後來患上神經幻痛,受不了自殺,是種未能事先知曉的事。他不能把罪過推到我的身上。 」 「你當醫生,是在解決病人苦痛,怎麼能叫他去上吊! 」判官質問。 「那只是說說而已。你沒有當過醫生,你不知道醫生每天遇到的都是愁眉苦臉,抱怨來抱怨去的病人。他們得病,不是我的錯,跟我毫不相干,但是他們的病治不好的話,就都推到我的身上。醫生也是人,不是神,那裡能夠把所有病人的病全治好?醫生長期在病人的抱怨下,也會有受不了的時候,有時免不了,跟病人咆哮幾句。那天吳坤一定對我的態度特別的壞,把一切罪狀全歸罪於我。事實上,他即使不開刀的話,他的疾病照樣會惡化。我給他開刀第二次後,他至少有一個月的安樂時日。這些他不知感激歸功於我,他只知把他的病痛,歸罪於我,這是多麼的不公平!我被吳坤埋怨的受不了,才會口出不遜之言。我怎麼會想到吳坤真的就去上吊! 世界上自殺的人多得是,除了患憂鬱症的人外,不少是因為得了痛症或絕症而自殺。他們走上自殺的路,不能責怪醫生。吳坤不能夠把罪過都推到我的身上來。」 「你說的雖然有點道理,還是不能洗清你的罪名。固然當醫生這行不容易,但是既然你選擇這行,就要盡心盡力,不能遇到困難,或辣手的病,就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我再叫另一個受你害的病人來。 」 說完,判官叫另一名李信的病人出來。他坐在輪椅上, 出現在黃橫的眼前。他對著黃橫大罵: 「你這個庸醫,把我的兩條腿鋸斷,把我害慘了一輩子。 」 黃橫不解的問: 「你說什麼?我不認識你。我跟你的斷腿絲毫不相干。」 「黃大夫,你的記憶到那裡去了?我叫李信,我三十多年前,雙腿被凍壞,你就把它們鋸斷。 」 「噢,我想起來了。那是好早好早以前的事了。那時有一個冬天,氣溫降到零下近四十度,不少人雙足被凍僵。當你前來向我求救時,我不得不鋸斷它們,不鋸斷的話,你的性命難保。你應該感激我救了你的一條性命。 」 判官對著黃橫質問: 「你倒是會為自己辯護。你當初下的診斷,可是正確? 」 「當然正確。」 判官叫另外一個高高瘦瘦的人進場。 那人瞄了黃橫一眼說: 「黃大夫,我叫尤林,也是你三十多年前的病人,我的雙腿被凍壞,你下診斷,要把它們鋸斷。我堅決不肯。你說我不鋸斷腿的話,我的性命難保。我不是醫生,但是我不相信,凡是患了凍傷的人,都得鋸斷腿。我拒絕你的開刀,感謝主,不但我沒有喪生,還保全了我的雙腿。 」 判官: 「黃橫,你記得此事了? 」 「我不記得,他不是好好的,根本沒有斷腿,他怎麼會曾經來到過我所開的醫院治療 ?」 判官: 「這是你不打自招,凡是受到凍僵雙足,有求於你的,你都要他們斷肢斷腿。 」 「判官,別忘了,我是外科醫生,經過我的診斷,認為有開刀必要的人,我只有以開刀來解決他們的痛苦,挽救他們的生命。 至於這位尤林先生所說,我一點不能記得,我想是這位先生故意在造謠誣賴我。」 「故意在誣賴你?請你翻翻你當日對尤林的診斷書。 」判官說完,叫人把那份黃橫三十年前所寫的診斷書,遞給黃大夫。 「判官, 判官,你聽我解釋,尤林只是運氣好,沒有斃命。要是他因為雙腿凍僵,血液流通不暢,皮膚壞死,因而斃命的話,我不是反而成了一名誤診的殺人犯?我只能夠從當時我的學識和經驗,做最妥善的判斷和治療。 」 判官: 「每個誤診的醫生,都是說,他當時依照他的學識和經驗,做最妥善的判斷。 」 「 判官,別忘了,我那時還年輕,我的經驗不夠。」 「你的經驗不夠,不能洗清你的罪名。 醫生最起碼的醫德,是為病人著想,按照良心做事。你亂給病人割斷雙腿,病人可要受苦一輩子。你的經驗不夠,就該勸告病人,另請高明,不可以拿起你的刀子,就割斷病人的手腳。 我現在要叫另一個你的病人出來。」 判官說完後,招呼另一個病人推著輪椅進場。 黃大夫嚇了一跳,以為又是另一個因為凍傷割斷腿的病人出現。 判官一眼看出黃大夫的窘態,說: 「你自己心裡有數,在你一生中,鋸斷多少凍傷病人的腿。現在來的病人,不是凍傷。 」 「那他為什麼斷腿? 」 「錢先生,請你述說你的雙足大腳趾發麻,黃大夫誤診的經過。 」 「我得了糖尿病,我去請教黃大夫, 呃! 」錢起打了一個呃。 他向觀眾道歉,他說,這是他病情惡化後的打呃狀況,請觀眾原諒,他不能夠一口氣說話到底。 錢起繼續說: 「黃大夫說,我的雙腳的大腳趾發麻的話, 呃!這就證明它的神經已經受損, 呃!若不及早割除的話,會影響到整個足。呃!我對疾病的發展是外行,心想只好忍痛的割掉大腳趾,呃!好來拯救我的足。 」 判官: 「很顯然的, 割掉你的大腳趾後,沒有能夠拯救你的足。 」 錢起說: 「情況更糟糕。大趾割掉後,呃!它周圍不能夠收口。開始潰爛。呃!我又去找黃大夫。他見了後呃!他說他早就預料到這一招,現在只能夠杜漸防微,呃!才能夠制止住我腳部的潰爛。呃!於是黃大夫把我的兩個腳都鋸掉。但是傷口處還是不能夠封口。呃!就這樣又往上鋸斷一節,一共開刀動過五次手術,呃!雙腿鋸斷到膝蓋上面,才止住潰爛。呃!這是我的糖尿病被割斷雙腿的殘忍的手術經過,這比古代的宮刑還可怕。呃!這還不止,我受了那麼多次的麻醉,刀俎之苦後,呃!我得了嚴重的打嗝症,每隔一會,就打呃一次不止。呃! 」 判官: 「黃大夫,你怎麼為自己辯論? 」 黃橫不敢再賴帳,怕判官又拿出錢起的診斷書。 黃橫回答: 「錢起得的是糖尿病,他手術開刀後,不容易合口,才會演變成這種狀況。 」 判官: 「你知道糖尿病,手術開刀後,不容易合口,為什麼你還要那麼輕易的給他開刀? 「我沒有想到他的情況會是那麼的惡化。」 「可是你已經看到割除大趾後,傷口不能恢復,為什麼還繼續的往下開刀下去? 」 「我以為再往上割斷一段後,那樣才能夠收口。 」 「‘我以為,我以為’,我想,你以為給病人多開刀,你能夠多賺病人的錢,所以你不在惜病人的狀況,只要你自己的錢包滿戴,你就什麼都不在乎!像你這樣的庸醫,真是比任何別行職業的人都糟糕。病人有著病痛,唯一的希望就是建築在醫生的手上。他們只盼望,葯到病除。若是非開刀不可的話,開刀後能夠一了百了他們的苦痛煩惱。而像你們這群庸醫,利用病人的信任,沒有能力,沒有醫德,只是一心要賺病人的錢。這種庸醫只能打入第十八層地獄! 」 判官說完他的審判,來了一群守衛,要把黃橫推入第十八層地獄,讓他來嚐嚐他給病人加諸的苦痛。 「判官,且慢,且慢。請聽我的解釋。你們審判我,拉來的都是一些特殊不幸的例子。在我的一生中,我不知解決過多少病人的疼痛和痛苦,甚至救過不少病人的生命。你們不能只抓來三個人,就把我的一生的善行抹殺。 」 「你能夠把那些你曾經救過的人,將他們稱名道姓說出來? 」 「讓我想想,他們中的不少人,還活在陽間,這是我幫忙拯救他們性命的結果。 」 「陽間是另一個世界,它不屬於我審判的範疇。 」 「噢,我能夠提出一個婦人的名字,她叫嚴珊。她是我朋友的母親,我知道,她十五年前過世。她二十年前,來我醫院時,右臀股磨損,行動艱難,痛苦異常,我給她手術,安裝一個義臀股,自此她沒有痛苦的活了好幾年。 」 「這是你們醫生的職業,它算不了什麼。我問你,你曾經救過任何人的一命? 」 「我曾經給一個小孩開盲腸。它發炎的很厲害,已經快潰爛轉成腹膜炎。我當時立即給他開刀,才拯救出他的性命。 」 「這是你醫生的職業,是你的義務。這就跟牙醫給人拔牙,解決病人的蛀牙齒痛。木匠給顧客安裝門窗,解決顧客的門窗問題一樣。 」 「這那裡算是公平的審判,我解決病人的苦痛,是應該。萬一病人的病,發生病變,就全成了我的過錯。 」 「這是醫生特別要有能力和醫德的原因。一個庸醫是比沒有醫生還糟糕。 」 「我不是庸醫。我不懂你說的其中道理。 」 「拿吳坤來說。你當初沒給他開刀,說不定他還活著,沒有上吊。錢起的大趾不割掉的話,也不會生病變,他在第五次開刀後,沒多久就死了。 」 「可是我不是庸醫。錢起的身體得了糖尿病就差得很,他的過世,跟我不相干。他沒有死在我給他開刀的病床上。 」 「他的身體已經弱了,你還給他接連的開刀,割除他的腳,腿,讓他受罪,使他已經瘦弱的身體,更招架不住。你對他疾病的判斷,治療,預後都弄錯,這就是典型的庸醫。 」 「我並不願意給他開五次刀,那是不得已的事。他的傷口不能痊癒,繼續潰爛,更危及到他的生命。 」 「那三位控告你的病人,都說出,你的醫德和能力不夠。才會使你的病人,受那麼多不必要的苦痛。你還沒有回答完我的問題:在你一生中,你曾經救過一個人的生命?! 」 「我想起來了,有次我們鄰居失火,隔壁住著一位老太太。我進入她的門,把她搶救出來。她叫趙蘭。 」 判官翻出名冊,果然有這麼一個人。 判官把她提出,問明是否有這件事情。 黃橫心中砰碰作跳,他不知道,趙蘭還記不記得這件事情,因為她後來得了老年癡呆症。 「提我幹嘛? 」趙蘭問。 「妳認不認得黃橫先生? 」 「他是誰? 」她問。 「我是黃橫,是妳三年前的鄰居,妳不記得了?」 「噢,黃大夫, 黃大夫,我現在想起來了,你在那次大火中,還救過我一命。 」 黃橫一聽,心中鬆了好大一口氣的說: 「妳是我的好鄰居,我現在還在想著妳。我高興在陰間又能夠跟妳會一面。」 判官一聽,遣趙蘭離開,對黃橫說: 「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好,黃大夫,你可以免掉 十八層地獄的苦煉煎熬。 」19。J。04。 26.12.23.

夢到Frau Heinz和去旅行 虞和芳 6.10.25.發佈

夢到Frau Heinz和去旅行 虞和芳 6.10.25.發佈 夢中起初跟Frau Heinz在一塊,後來我們一塊旅行,是要去一個地方,她說她熟悉那裡的情況,於是我就訂了那裡的一個旅館。 當我跟S談到我訂了旅館的住處,他問那是在哪裡,我說好像是在奧地利,因為S是在Salzburg那裡學過戲劇,他很喜歡那個城市,這是莫札特誕生的地方,風光很不錯。我們打算以那裡為主要居留地。但是馬爾他的長期居留將在11月到期,我昨天告訴S,HSBC在Taxbieh的給我生存證明的僱員,提醒我,馬爾他長期居留到期。S說我們還要延長這裡的長期居留五年。那麼就不能在兩處定長期居留。最好還是定在馬爾他,我們在這邊有房子,否則三處為居留,更是三處奔波,不但耗費精力時間也增加經濟開銷。 這個夢是跟幾件昨天談論的事情有關。因為接到竹蓉寄來一個古堡翻修的連線,是一位孫女得到祖父的遺產,她決定翻修,她和她的未婚夫兩人開始一起投入翻修,工程浩大,他們結婚,決定這個古堡用來出租,也可同時作為別人租用為婚嫁的場所,它反正好大,可以同時多項出租,增加收入。 我將此古堡展示給S看,以為他能夠在德國找到是在哪裡。他一看說,這個水古堡,不是在德國,而是在法國。但是法國這種古堡多得很,他不知道是在哪裡。 他說這是歐洲人有individual的觀念,介紹一個古堡,最重要的是說明其位置和古堡的主人。到了用中文來介紹,就兩者都不提了。他分析的很有道理。 中國人的俗話“八九不離十”,以及“無為”的精神,在出版社作者的名字很小,而德文出版書,作者的名字很明顯,這是尊重每位作者和民族的語言不同和民情不同。 Prof Eberhard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畢業,後到日本和中國學習多年的漢學家,我的博士論文,Heilfurth為指導教授,第一步就是給我在圖書館內一個桌位,我隨時可以進出,那裡收集Prof Eberhard寫的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erchen“等11本書,和AT=Aarne- Thompson:Types of the Folkstale,Helsinki ,1961 這樣每引用一個中國故事,要我註明此故事跟Aarne-Thompson:Types of the Folkstale,和以及Prof Eberhard: 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erchen 這個故事可以歸類為哪個type,然後分析這些故事的所反映出的中國社會文化生活。 這本書要送給所有德國大學一個文本,才行。這樣每一個大學都有所有在德國得到博士的人的一本參考書。 東西的文化文明不一樣,治學也不同,這是溝通諒解的必要。 這也正是我此夢的不清不楚的來源,只夢到以前同事Heinz,她的生平很奇妙。然後跟她去旅行,到頭來,到底去到哪個旅館哪個國家都不清楚。 這是夢境收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成為自己夢境的出現。 這是我對此夢的分析解讀。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身心靈醫學的靈指什麼? 虞和芳 5.10.25.發佈

身心靈醫學的靈指什麼? 虞和芳 5.10.25.發佈 身心靈的靈指什麼?「身」指身體,「心」指心理和 情緒,很清楚明瞭。那麼身心靈自然醫學的「靈」是指什 麼? 靈是指靈性。換言之,身心靈的醫學分別指自己與自 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 1948 年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而是身體、心理及社會 都完全舒適。」這說出真正健康的意義,它不是窄小的只 有自我,而是更廣泛的,心理及社會環境,都影響我們的 身體健康。 中文的靈字很妙,靈的寫法說明兩個巫師跪在祭台 上求雨。這就是歐洲盛行的占星術,也就是中國易經中的 天人合一的理想。易經是一本占筮的書,易經的易就是 「日月」兩字的合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就是天體的運行, 就是包羅萬象的時間和空間。中國的巫術,占星術,也用 在醫學上,這就是中國易經所闡明的道理。身心合一這就 是身心靈自然醫學,它包括自古以來影響人類和社會生 存的環境。 靈的意義,靈還指靈活、靈通、靈巧,是人與人、人 與社會、人與天地溝通的能力,這樣身心靈才真正合一。 人類在不同的三種層次中生存:身界、心界、靈界。 心界,注重內在和內心的感受,會出現喜怒哀樂,開 心高興,痛苦煩惱。處於心界的人極易產生慾望,而慾望 可以有小有大,得到一項,還會生另外一個,不時會受到, 得不到之苦,中國俗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對人言無二三。」正說明人生的痛苦煩惱,無處述說的情況。17.5.25. 溫故而知新的體會 虞和芳 5.10.25.發佈 許多過去所讀過的文章、書籍,再度閱讀,又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觸和新的愉悅。這是如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第一件愉悅受益處。 最近不時的翻出以前在blog曾經發佈的短文,當我讀到五年前Daniel轉寄過來的諾貝爾得獎主談論人生的名言。讀了後有了新的體驗和愉悅。不但如此,對我還有新的啟發,這些名言的諾貝爾得獎主,每人在他的領域都有特殊性的成就,值得去探討。於是即開始了以1901年的法國得到的第一位取到諾貝爾文學獎的René Armand François Prudhomme 為題,來逐漸的去稍微認識一點他們的成就。在此要特別感激Daniel多年來,不斷的寄給我各種好文分享,增廣我的視野,美化我的人生,受益匪淺。 我們應該慶幸,有前人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價值連成的知識經驗,以及作者作家和傳媒人士的功勞。 6.8.24.

試著寫中文給這邊的一位工作者看 虞和芳 5.10.25.發佈

試著寫中文給這邊的一位工作者看 虞和芳 5.10.25.發佈 我們住在Bad Driburg的Gräfliche Park 旅館,這是一位貴族家庭設立的旅館。他們得天獨厚,在他們的園地內,有地下水,源源不斷,此園地相當的大,有好幾家療養院在這個大園地內。 這「Gräflicher伯爵公園健康與平衡度假村」坐落在德國最美麗的英式景觀公園之一的充滿活力的大自然中,Gräfliche Park 伯爵公園佔地 64 公頃(1 公頃為一萬平方公尺),是一座擁有古樹的大型景觀公園 - 這是一個適合各種心情、每個年齡層和每個季節的地方。代表身體和靈魂的健康、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以及健康的美味佳餚。它有六家獨立賓館的 135 間客房和套房均反映了伯爵的風格。屢獲殊榮的水療中心。 此旅館以健康養生和地下礦泉水有名,尤其有一位詩人,Friedrich Hölderlin,長期來此居住。以他為招牌「任何來到Gräflichen Park的人都會像詩人Friedrich Hölderlin一樣找到靈感和活力,之後還有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和運動員。」,我們住的賓館,就叫Hölderlin賓館。還有Hölderlin大噴水池的噴泉。 有自然鹿園,不少的鹿在特定的園地內追逐遊玩。 有好多古樹和不同的花園。每一個花園,種植各種各樣的花,不同的玫瑰花,喇叭花,指甲花,各種的奇花異草,如一個美麗的植物園。 它有露天游泳池,有室內游泳池,還有兒童游泳池。在這個游泳大樓的底樓,室內和室外的座椅,躺椅可供應旅館客人,坐和躺的休息。一樓有很大不同的房間,可以休閒和請人按摩,有供應茶水、水果處,或幾人聊天閒坐或工作處。 我因為每天要發佈三篇文,和余虞對話,又在校正希臘神話文,就到一樓可以工作處工作。 這時有一位櫃檯小姐走過來,好奇的看我在做什麼。看到我在電腦上寫中文,就問我電腦如何寫中文。我寫了幾個字『妳好嗎。很高興認識妳。』,她說,她有一個表哥,跟一位中國小姐結婚,她是來自香港,他們兩人是數學家。 我想,天下怎麼這樣的小?處處聽到有中國人。她很忙,我沒有跟她多聊天。我們個自忙著做各自的事。20.7.24.

溫故而知新的體會 虞和芳 5.10.25.發佈

溫故而知新的體會 虞和芳 5.10.25.發佈 許多過去所讀過的文章、書籍,再度閱讀,又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觸和新的愉悅。這是如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第一件愉悅受益處。 最近不時的翻出以前在blog曾經發佈的短文,當我讀到五年前Daniel轉寄過來的諾貝爾得獎主談論人生的名言。讀了後有了新的體驗和愉悅。不但如此,對我還有新的啟發,這些名言的諾貝爾得獎主,每人在他的領域都有特殊性的成就,值得去探討。於是即開始了以1901年的法國得到的第一位取到諾貝爾文學獎的René Armand François Prudhomme 為題,來逐漸的去稍微認識一點他們的成就。在此要特別感激Daniel多年來,不斷的寄給我各種好文分享,增廣我的視野,美化我的人生,受益匪淺。 我們應該慶幸,有前人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價值連成的知識經驗,以及作者作家和傳媒人士的功勞。 6.8.24.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令人吃驚的結果—瑞士人拒絕無條件的基本收入國民錢 虞和芳 4.10.25.發佈

令人吃驚的結果—瑞士人拒絕無條件的基本收入國民錢 虞和芳 4.10.25.發佈 Bürgergeld 公民錢,德文是指,國家給予國民視其需要給予的補助。 無條件的基本收入Bedingungsloses Grundeinkommen,是指,國家賦給每個公民,每個月一筆錢,不管此公民是否需要和願不願意工作。換言之,每一個公民每月從政府可以得到一筆生活的費用,不管他的貧富,是否需要,是否工作。 根據一項預測,瑞士人拒絕為每位居民以2260歐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 在2016年,瑞士公投,在公投中,拒絕引入基本收入。 78%的人決定反對。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此類公投,78%投票反對。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此類公投.78%投票反對,約500,000瑞士投票贊成。 儘管此計畫的發起人DanielHäni表示此結果評為“聳人聽聞的成功”:22%的贊成率遠遠高於人們的預期, “這意味著,爭論仍在繼續,甚至在國際上。” 可是,這種結果,說明,瑞士公投大部分人,不贊成這種每位居民,每月以2260歐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作為他們不勞而獲的收入。 “無條件的公民基本錢”是歐洲幾年來在考慮的是否要實現執行的政策:每個國民得到每月一筆可以生活的費用,那麼不必為了錢,而去工作。 事實上西歐很多社會制度多多少少已經走向這個道路,如:每個家庭有小孩的,給予小孩補助錢,這筆錢是按照小孩多少的來補助,越多小孩,補助越多。每個家庭就都得到這種補助,不管貧富。這是一種鼓勵生育的社會政策。 可是有些人,多生小孩,或是收養小孩,只為得到大筆的小孩補助金,加上得到的救濟金,就不用去工作,有些得到這些款,並不去用在小身上,教養小孩,反而對待小孩很不好,不給他們足夠的飲食,虐待小孩,而受到起訴,這是不良份子的利用社會福利的結果。 瑞士為了這種無條件的基本公民錢,舉行公投,結果是拒絕這種社會福利。 從這點看出瑞士人有他們的Thymos,榮譽傲氣,不願意得到別人的納稅錢,透過國家的施捨,而來得到自己沒有出力的坐享其成的成果。他們有榮譽自豪感,自己賺錢來自力更生,這種得到的錢,是個人工作努力賺到的錢,而不是受到施捨的錢。他們有自尊自豪感,自己賺來的錢,用起來,有它值得驕傲自豪的地方。 瑞士政府對每位付稅的人,每年都會給予一封感謝信件,感謝他們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即使對漏稅的人,懲罰只是罰款,而不關入監牢。 德國不同,交給政府的稅金,是政府的權益,稱為稅債。漏稅的人,不但要補繳,處罰很高的歀,還以犯罪人身分的監牢來處分。 可以看出兩個國家人民的榮譽觀念和精神的不同。 瑞士對於外國人民,即使是德國人,也不准在其境內工作,除非得到特許,因為瑞士人賺的錢多,薪水高。他們的生活水準也高,社會福利也好。 瑞士是中立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被捲入戰爭。 瑞士主要是由三種不同的語言組成的國家:德文、法文、義大利文,民族也不同,宗教主要有新教基督教和羅馬天主教之分。 瑞士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但是不允許對自己國家沒有貢獻的人,來移民,來白白搶奪他們出力的成果。 他們自由民主,有他們的原則,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人們以自己勞力來謀生,這是他們的榮譽自豪感。 從瑞士公投,看出大部分的瑞士公民有這種榮譽、自豪、自尊的精神。4.9.18.27.8.24. 標籤: 人物,紀事,心靈

Joseph Capgras是誰? 虞和芳 4.10.25.發佈

Joseph Capgras是誰? 虞和芳 4.10.25.發佈 Joseph Capgras是一位法國精神病學家。他對精神病的分析,起到很大的貢獻。 Jean Marie Joseph Capgras(1873年8月23日出生,1950年1月27日過世),以Capgras 妄想症而聞名。Joseph Capgras 是第一個描述 Capgras 綜合症狀的人,此綜合症於 1929 年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在Toulouse獲得醫學學位,後來在法國的幾家精神病院工作。 在他職業生涯的後半段,他與Hôpital Sainte-Anne醫院有聯繫。 他與導師Paul Sérieux(1864-1947 年)一起撰寫精神病學出版,如Les Folies raisonnantes 1909 《瘋狂的推理》和Les Psychoses à base d'interprétations délirantes《以解釋為基礎的精神病》描述一種非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精神病,稱為 Délire d’inprétation de Sérieux et Capgras。 Capgras-Syndrom是在1923年由Capagras和他的實習生Jean Reboul-Lachaux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所描述。這種疾病定義為一種錯覺,認為近親或朋友被冒名頂替。 27.10.23,11.6.24.9.9.24.

給以前來馬爾他遊學的學生一封信 虞和芳 4.10.25.

給以前來馬爾他遊學的學生一封信 虞和芳 4.10.25. 欣霖: 你能利用這一週的假日,來訪問歐洲(荷蘭/比利時)拜會一些友人,並且游歷如阿姆斯特丹以及鹿特丹等城市,這是很好的計畫。一週時間太短,能夠選擇荷蘭/比利時是一個很好的著想。每次我們旅行,即使以前,也都是自己安排。曾經按著旅行社的計畫,雖然方便,但是因為旅行社有他們行程,拜訪許多shops,要旅客購買各種各樣產品,到博物館等值得多看的地方,只是走馬看花的過去。我們就不能跟著旅行社返回旅社,得要自己想法如何返回旅館。後來只好自己安排旅程。荷蘭/比利時有很多可以觀賞的地方。我在比利時魯汶大學進修一年。在這一年中學習到不少的經驗,當時法語和荷語區的學生都在一所大學,後來卻分開了。 昨天盧森堡的公爵舉行任職典禮。歐洲各國的王室,包括荷蘭國王夫婦都參加。德國總統Steinmeier夫婦也參加。Steinmeier總統,因為妻子得腎臟病,他割掉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到妻子身上,現在兩人不但生存,且擔當重任,這位總統真了不起。 我們的古堡修繕計畫一直在繼續,今年在古堡還舉行一百週年一戰逝世鄉民紀念碑成立的活動,我們今年5月底到6月在古堡附近Bad Druiburg旅社居住近一個月,就為了翻修和參加這項活動。內部修繕申請近四年,去年才通過,正在繼續的翻修,期望明年能夠完成,可以開始文化學術研討交流會。你可點擊Schloss Schweckhausen可以得到不少的媒體報導和熱心人們自願的照相照片。謝謝你的關切。 你在漢翔公司的工作情況如何?身體健康可好?十分惦念。 中秋節快到了,祝福 佳節平安愉快 虞和芳,4.9.25.下午四點

早上-半夜三點多醒來 虞和芳 4.10.25.發佈

早上-半夜三點多醒來 虞和芳 4.10.25.發佈 這是在去年30.11.24.三更半夜醒來,夢到有關希臘神話的一個故事,那是Aphrodite女神和一位叫類似Afrae名字的人。這個故事似乎很神妙,我要將它記載下來。我起身去浴室後,不知道幾點鐘,我想應該趕緊再上床睡覺,這樣早起的話,睡眠不足,對身體不利。昨天雖然比較早一點上床睡覺,大約10點三刻,上床後,起初睡不著,為昨天兩人在St James醫院的事情還是在心裡陰雲密佈。 他幾天來,做過所有的血液和尿液的檢查,尿液特別又做過24小時的檢查。在十天前在做過右手腕的影像錄影檢查後,證明不是痛風,又去做過血液中的Acid成分,這是專門斷定是否有尿酸的成分過高的檢驗。那天,管抽血的護士,不大和氣,在她問過是付現金還是付別的方式的驗血成果報告,我們回答付現金後,她才轉和氣。但是我注意到,她並不注意驗血衛生的消毒。她試過手臂,找不到靜脈抽血處,又在手背上才抽了足夠的血液。S很痛苦的樣子。我要給他針灸,他都不願意,害怕針刺。Dr Swahne醫生跟他說要做腕部的切片針刺取樣的檢查,他害怕的幾天睡不好,可是那天去做此檢查時,卻說是超音波的影響檢查,他才鬆了一口氣,而這個檢查結果是看不出在腕部有任何的沈澱晶體現象,Dr Swahne看了檢查報告後說,沒有結晶,沒有異象,針刺不能取樣。醫生開了理療治療S的手指屈伸不利。 S問他,他得的是什麼疾病,Dr Swahne醫生說他不知道,換言之,從各種現象來看,不能說是得痛風,S不放心,還要醫生給他再驗血,我們又去做,我們得到驗血結果,也是尿酸在正常範圍之內。S昨天又要求再做一次血液檢查。我就說,下週三我們反正就已經定了Dr Swahne的約會,等他看到了驗血結果,再決定是否需要再這麼短的時間內再做一次驗血。S就跟我很生氣,說我阻止他的檢驗血液。他擔心還是得的痛風。他怪我阻止他驗血,並數落我,然後我說他要驗血就驗血,他就說經過我這樣阻止,他的心情很不好,他不要驗血了,又怪我說話口氣不夠和善。他這樣的責怪我,真是對待我不夠尊重。 他不想想我是多麼的照顧他,2003年我照顧他無微不致,每天陪他到對面的Oliver園地做六字訣,每天給他針灸,也給他催眠。終於治療好了他的憂鬱症,戒除他的藥片,使服用的藥物,沒有後遺症。 這次我要給他治療痛風和手臂腫痛,他不大情願,每次準備好了,他往後拖延,弄成即使診治幾次,他都很不情願,不准許我i針刺一些神經多肌肉少的穴位,如井穴,因為會痛。這使我不能完全發揮針灸的療效。但是我都沒有說話,也沒有辯論說明,以免他嫌我多囉唆。 所以昨天他在醫院說的話,很使我不愉快。但是他是生病的人,我跟他計較沒有意義,只好任勞任怨了。 他的人,有他求真善美,求完美無瑕的個性。這點我該珍惜,不應跟他生氣,只有將就了。 夢中出現的希臘神話,可能跟他生病有關,那個叫Afrae的人,跟我們的保險公司有關。他不願意看病,跟保險公司打交道,因為這是很麻煩。於是我來做此事,但是填表格等事,他得要簽名,他的右手還不能夠做此事,因此他要放棄去申報。 這是我對此夢的分析。30.11.24.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Carl Gustav Jung榮格對靈魂出竅的體驗 虞和芳 3.10.25.發佈

Carl Gustav Jung榮格對靈魂出竅的體驗 虞和芳 3.10.25.發佈 出體體驗通常受到主觀地體驗為完全真實的事件,通常在回顧時會理想化。 對於一些受影響的人來說,它們會導致重大的心理變化。 對於某些角色來說,他們提供來世的證據。 在一項調查中,約 1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生活中曾有過靈魂出竅的經驗。哲學家 Thomas Metzinger 估計,世界上大約 8% 至 15% 的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有過類似的經歷。 1944年,瑞士精神科醫生、分析心理學創始人 Carl Gustav Jung榮格,經歷一次心臟病發作,伴隨瀕死和靈魂出竅的體驗。他在1962年出版的自傳《記憶、夢想、思想》中詳細描述他的經驗: 在我看來,我好像在太空的高處。 在我下方遠處,我看到地球沐浴在美妙的藍光中。 我看到深藍色的大海和大陸。 錫蘭就在我腳下,印度次大陸就在我面前。 我的視野並沒有覆蓋整個地球,但它的球形形狀清晰可見,它的輪廓在美妙的藍色光芒中閃爍著銀色的光芒。 (……)看到這麼高寬的視野, 大約要在1500公里高空才有可能! 從這個高度看到地球是我經歷過的最美妙、最神奇的事情。(……) – C.G.Jung:記憶、夢、思想 (1962),第 293 頁 解釋模型科學研究 從神經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描述為自我與身體之間的分離,這是由於身體的本體感覺、觸覺和視覺訊息缺乏整合以及額外的前庭功能障礙而引起的。近年來,各種神經生物學和大腦生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多感覺機制對於 OBE 發展的重要性,這些研究使用人工刺激來闡明所涉及的過程和大腦結構。 除此之外,還提出以下意見: 。透過使用植入電極刺激各個大腦區域,可以產生「暫時關閉」的 OBE 體驗,儘管這一結果尚未得到重複和驗證。Virginia 大學神經學家 Bruce Greyson 表示,此實驗並不一定證明所有的靈魂出竅體驗都是這樣的幻覺。 有些靈魂出竅的體驗仍然有可能以其他方式發生。 進行或報告該實驗的科學家之一Olaf Blanke承認,研究人員並沒有完全理解導致靈魂出竅體驗的神經機制。 。研究表明,當位於大腦皮質的角回受到刺激時,就會出現 AKE。 。根據研究,刺激顳葉也會導致 OBE。 根據一項研究,邊緣系統中參與記憶過程的其他結構,例如杏仁核和海馬體,也參與這些過程。 根據這個理論,死亡過程中的壓力會導致神經肽和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特別是內啡肽,這也會產生在瀕死情境中經常觀察到的幸福感 。麻醉藥物氯胺酮也會引發這些現象。 。在清醒腦部手術期間,對左側顳頂交界皮質白質的針對性刺激反覆導致 OBE。 每次,病人都會體驗到自己漂浮在手術台上並低頭看著自己。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研究 除了宗教研究和比較文化研究之外,類似 OBE 的經驗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研究中作為一種自檢和分身現象進行討論。直到最近幾十年,人們才從神經科學和生理學等其他各種科學角度對 OBE 現象進行研究。 從科學角度來說,靈魂出竅的經驗被解釋為幻覺、飛翔夢、清醒夢。根據這種解釋模型,這些體驗將是人腦心理或生理混亂(無論何種類型)的結果。 據此,出體體驗將是對認知過程的誤解,認知過程以對真實刺激(或臨終狀態下的殘留刺激)的神經反應的形式導致被視為真實的經歷和重溫記憶。 這種解釋忽略了精神實體感受的情況,對夢的現象,也是認為在腦海中,毫無根據可循,這是執著於物質實體的解說。 事實上,精神愛情力量有多大?中國諺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醫將五臟六腑分得清晰。五臟六腑都是有形,每一臟腑,都管一種精神作用,三焦又主氣化,這是中醫和西醫不同之處。 9.9.24.

對舊居的懷念 虞和芳 3.10.25.發佈

對舊居的懷念 虞和芳 3.10.25.發佈 記得一位慕尼黑的宋老闆,曾說了一句話:搬家如失火,表示物質和心靈上的損失。 這位宋老闆是一位令人敬仰的長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跟隨一位副主教到德國。後來受到于斌主教的囑咐在慕尼黑開設一家「武漢餐廳」,在慕尼黑市中心。我們跟他的交往很深,也曾在他的租用家中,參與出谷刊物的討論。宋老闆每逢佳節邀請當地學生到此「武漢餐廳」慶祝,對當時的「西德僑報」宋老闆每月出資贊助,直至東西德國統一後,此刊物停刊。他先接兩位孫女兒來德國上中學,她們都拿到博士學位,後來把唯一的一位兒子,兒媳都接到德國。他們在德國又生了一位女兒,是宋老闆的最小孫女。她上幼稚園中,宋老闆每天接送。當宋老闆過世後,這位孫女最傷心。 搬家是一件大事,我們不知遷家多少次。小時候喜歡新鮮,每次搬家,都很開心,不知父母的苦心。 適逢筆友們通信談到搬家,給一位回信如下: 芙蓉:讀到妳寫給Grace的信中所寫“去年我們幾乎要搬到退修社區時, 沒想到我竟然在後院放聲大哭依依不捨而改變主意.  不知將來如何安排, 先呆幾年再說罷.” 才知道妳眷念舊家園的情懷,妳們在老家待了那麼久的時光,它的環境是那麼的美麗優雅,綸言在那裡每年在海邊觀景拍攝,在自己家園以樹幹雕刻,刻上的藝術作品,若是搬家一定會失落而為適應新的陌生環境,它絕對不可能跟老的居處相比。妳放聲大哭,改變了主意是對的。真高興你們留住了老家。 想起小時候,家父在新營購買一個磚瓦場,很大,有湖有水,就缺乏樹木。於是家父請專人移植一大排的柏樹,它們高大茂盛,可是移植後,全部沒有多久,都凋零。老樹遷移,可能風水不適合而“早逝”,多麼的可惜。 Grace是另外一種情況,她退休後,跟先生到不同的地方香港、中國、台灣、美國每個地方,她拿出畫筆,寫生作畫,遷居新家,看出她還是眷念故居。她的創作都是隨時隨地可以變更,她能隨遇而安,找尋到新目標,寄託,儘管如此,還是眷念故居。 對綸言來說,攝影發現新春花粉,拍攝動態的新景觀,有了新樂趣,而在故居的環境下,更是心廣神怡。請你們一對伉儷多多注重身體健康,你們的住家有院子,有湖內的生物,在在顯示自然風光。 祝福我們繼續安樂平穩的生活下去 虞和芳,26.4.25.晨7點。

今天上午,準時抵達跟Christ牙醫的預約 虞和芳 3.10.25.發佈

今天上午,準時抵達跟Christ牙醫的預約 虞和芳 3.10.25.發佈 昨天下午發覺左下顎的一根塑膠固住牙齒的尖尖部位刺到舌頭發痛,打電話給首都的Valletta,Christ,那時已晚,不過這診所給我訂了10月3日,即今早8點一刻在T城市的八點一刻,插進去的預約。 昨晚因為那塑膠尖刺刺到舌頭很痛,我想只有用口香糖墊到牙齒那裡和舌頭之間,這樣我就出門買口香糖,並且給S購物,買了一些食品晚餐。 昨天我完成了blog,寫了一篇思戀幺妹的文,因為昨天是她的暝誕。 我弄到1點多才辦完blog和寫回函。 昨天晚上S到半夜兩點,還在客廳不睡覺,忙什麼,不知道他在忙什麼。 後來總算我又下床叫他,他才關上客廳的燈睡覺。 這麼晚了,他說既然我用口香糖,解決了牙齒那個塑膠的磨刺舌頭,那麼明天不必去看牙齒。我說他不必陪我去牙醫那裡,他要睡夠覺。 今早我7 點起床,起身後,馬上換了衣服。口中還是有口香糖,我就準備拿了S的手機,打算往城走,要是叫不到汽車,就請已開的店鋪人員幫忙。 這時聽到S的咳嗽聲音,知道他醒來,請他告訴我T城的Demajo醫院地址。這樣S起來找出來給我,並幫忙我用電腦叫Bolt的車,說四分鐘就到,要22歐元,S說好貴,要不要等晚一點再叫,也許就會便宜,我說要打著早晨車輛,S點擊了Gardjolar Garden。我趕快下車。 到了Gardjolar Garden,汽車應該來了,但是沒有影子,我不懂如何跟對方通話,看到有一對外國人,請幫忙,他們是法國人,我用法文說,男的幫忙,點擊對話,司機說他不知Gardjolar Garden在哪裡,他在海邊,我告訴他,Gardjolar Garden在上面,他然後說,知道了,他馬上就到。這時這對夫妻叫的汽車去機場先到了。他們離開,不一會我的Bolt計程車也到。他知道T城市如何開。 路上汽車很擠,那人抱怨馬爾他的交通系統很不好,所以車輛行駛太慢,車子擠得很。不過總算抵達。他說那裡寫著是這牙醫。我下車了,可是不像以前的入口,問人,才說是另外的入口,只要走幾步就到了。我按鈴,說我有預約跟Christ,對方按鈴後,我進去了,要搭乘電梯到一樓,這樣到Reception,登記到Christ那裡,這時正是8點一刻。Christ還在診先一位病人,不一會,他叫我進去病室。我吐出口香糖,C來查看,用看照燈拉下,看到那個地方,就立即開始治療,他說是我的牙肉下陷和牙齒磨損,所以那根繫著的塑膠線突出來,他就先洗滌那個地方,又用不同的材料來處理,又磨牙齒,至少花費了半個小時,才用石膏水泥敷上,然後又用不同材料要我左右磨動,說兩個小時不能吃東西,否則水泥還沒有夠硬,但是可以喝飲料。這樣我付款,155歐元,是上次的一倍。 付了款後,問出如何去Sliema的HSBC,我就離開。沿著旁邊的靠海邊公園走,經過一個橋,問人HSBC在哪,對方說,我走過頭了。 那人是一位男士,推著一個小baby車,就指給我看,那個對面的HSBC銀行,並陪著我到一個有行人過的紅綠燈,到那裡,過街很快就到了銀行。那裡有一位警衛,問我要有什麼事情,等待的人全坐滿了。他說其中有一位夫妻,我在他們之後,就會有人來叫我進去處理事情。他指給我一位女士,說那是經理,找她最適合。警衛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中國人,他是巴基斯坦人。 所有的比我先來的人都各到其分配處,那個女經理出來,該輪到我,我說是輪到我,她卻並不理我,在其他別人之間問該輪到誰,她為什麼不接受我?實在不懂。 後來外面的一位男辦事員空下來,我就到他的座位顧客處坐下來,告訴他,我要辦的事:生存證明,他說這事他不能辦,要我去德國領事館。我說歷來都是HSBC銀行辦理的,我是去首都的HSBC銀行,今天去看牙醫,就在這邊的HSBC銀行辦。我給他HSBC銀行的卡片看,他要我的ID卡片,我給他長期居留卡看,他說今年11月就到期了,要我去申請延長。我說好。這樣他才給我在生存證明的表格上蓋上了章。 我請他給我銀行的statement,他也打印下來,交給我。我要支票用提款,他說這家銀行,不管提取現金,要我去Sliema分行取款,這我才知道,這邊是小銀行,而我還沒有抵達到Sliema的HSBC銀行。這時我請他幫忙我在手機上叫Bolt計程車,對方很快就到了。在汽車上,Stev來電話,問我還要訂購的食品,他要我返家前到他的supermarket去,好再看要什麼食品,然後他可以就送我,連食品返家。 我說計程車已經講好了到家的地方,我不方便又改地方,要他等我返家後,有事的話,再來電話。 這樣我到家時已近11點。Stev又來了電話,S說,請他再送來硬的cheese和藍色的軟cheese。我以為Stev立即就送來,他說他在12點半左右才送來。 回到家,S問情況,我說等以後再說。我問他吃過早飯了沒有?他說沒有。我說他在家怎麼不吃早飯。我忙燒茶,家中還有我昨天特意買回來的早飯的軟cheese和Pamaschinken等的Belag。 這樣我們一齊吃麵包早飯,說晚上才吃熱的午飯。 我們吃吃談談,Stev送食品來時,還沒有吃完。 我又忙著下樓接受送的食品,這次大約三百四十歐元。 後來把Stev送來的Ham和不同的Cheese拿上樓。 之後我在下午近兩點時才午睡。 現在已經晚上11點15分。 還要趕著發布另外兩篇blog,和回覆信件。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非常思念我們家的幺妹 虞和芳 2.10.25.

非常思念我們家的幺妹 虞和芳 2.10.25.發佈 今天是我們家中最小的幺妹虞和芸暝誕,她比我小六歲,卻在2016年過世,是我們家中,最調皮可愛,好聰明,最受人人憐愛的可人兒。 她過世後,我們為她出版一本書魂夢遙來紀念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4382?srsltid=AfmBOooR6SFWkcTapV7OW4e9xm4_se8rlvZXUFB1tZ2_VhxJRG---apH 她跟我們的舅舅竇崇英先生,相隔一天過世,她在美國8月1日過世,舅舅在台灣8月2日過世。當我先後接到郵電通知,一時承擔不了突然來的噩耗,頭暈目眩,胃部作嘔,只有上床休息。我在床上流淚哭泣,直至後來痛定思痛後,心想,我能為他們做什麼事情?唯有出書紀念他們,於是起來將我們之間的通信和一些記載的手足之間寫的文,為紀念舅舅和幺妹命名魂夢遙,這是我以前寫的一首詩。 在家舅出殯那天,家姐從美國趕到台灣,我從馬爾他趕到台灣,我們在旅館相會,兩人相抱哭泣。親友生離死別,手足情深,內心的淒慘可想而知。此書就是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思念。 幾年前,我設立了blog,是一位南華大學的研究生欣霖來馬爾他遊學後,回台灣幫忙我設立的。而非常奇怪,每次我打開 blog,要post文上去,每次出現的頁面就是10月2日,幺妹的生日。 我在今天午睡醒後,突然左邊下面的牙齒,在牙醫Demajo那裡,幾年前有一位德國來的牙醫生在那,給我用塑膠線纏住下面的牙齒固定。當晚被那個塑膠線的切斷處刺的舌頭疼痛,次日由主治醫師Christ用一種塑膠塗住,它阻擋塑膠尖端與舌頭相碰處的刺痛摩擦。而午睡時那個阻擋的材料可能剝離,因此舌頭又被刺得很痛。我電首都牙醫Demajo,今天那時已經晚上6點,Christ正準備離開,女秘書,就給我明天8點一刻在Taxibie一個臨時插上的預約。幾天前,因為上顎門牙旁邊的牙齒斷裂,剛好S在那裡看醫生Jane,而Christ也在那裡,他就在病人之間給我看牙,把斷掉的牙齒黏上。而今天下午,突然那個封口可能脫落,塑膠又刺我的舌頭,我打電話到首都的office,那裡給我明天一大早8點一刻,在Taxibieh給了明天8點一刻的約會。可是今天下午那個地方已經把我的舌頭刺的很痛,我就購買口香糖咬住那裡,這樣隔離那個刺舌頭的地方,來阻止刺舌頭。這使我想起小時候,幺妹有次吃口香糖,不小心吞下肚子裡面。二哥虞和允比我大六歲,比幺妹大12歲,就逗她:這還得了,口香糖吞下肚,黏住腸子可糟糕了。這樣把幺妹嚇哭了。二哥喜歡開玩笑,他的綽號叫「怕太平」。想到幺妹被他逗哭的事,猶在眼前,母親看到就跟幺妹說,沒這事,口香糖會跟糞便排出體外,幺妹又破泣為笑,幺妹好可愛。 死生之間只是一息之間。當我們回憶時,往事都浮上眼前,跟生時一樣。 我們大家終究都會又在一起的。不管如何,生命短暫,來到世間是幸運,是緣分,要珍惜。中秋節快到了,祝福遠近親友多多保重身體,這樣讓我們中秋節快樂,千里共嬋娟。 虞和芳,2.10.25.晚11點一刻。

余虞對話13.10.25. 宗教相通善惡明 虞和芳 13.10.25.發佈

余虞對話13.10.25. 宗教相通善惡明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世界隨時在變換, 我們經歷百年換 又逢更換到千禧 活過七十古來稀 這些巧合多珍惜 來者還要等千年 才能又逢千年喜 誰知千年如何變? 希臘有一位國王 可點擊 Inach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