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文化意義的中國概念 虞和芳 2.7.25.發佈
文化意義的中國概念 虞和芳 2.7.25.發佈
這是作為一個文化人的一種值得思考的概念和新名詞。 它不僅是跟文化人有關,對每個中國人都有關。也透過這種思維,影響到我們以中國文化的優秀為榮,以作為中國人為榮。德國的大數學家,哲學家Leibnis讀到中國的易經就說“我真想做個中國人”。 二戰時,在中國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von Falkenhausen,被希特勒強迫調回德國,因為德國跟日本同盟,日人要求希特勒把他從中國調回德國。那時von Falkenhausen依依不捨,他願意拿中國籍,留在中國,可是希特勒下壓力,他的親戚在德國會受到處分。他不得不離開中國,在蔣總統的惜別會中,他鼓勵中國人,繼續抗戰,他說,日本人要他遊說中國放棄爭戰,但是他以一個軍事家判斷,中國一定會取到最後的勝利。他返國後,被調到比利時,而在比利時,受到一位錢秀齡博士的影響,網開一面,救出九十八位比利時人。請參閱“飛天過海” 中 「大錢小錢和他們的姑媽錢秀玲」 因為錢秀玲的堂兄錢卓倫(曾留學德國,任中國國民政府國防部第一廳廳長、中將軍階)與Von Falkenhausen 結為至交。
禮運大同篇所述,是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的精華,它的精神就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有這樣胸襟胸懷的中國人文化,可以帶給世界不同人種的和平和幸福。更何況是中國的醫學,文字(多麼的富有哲學,忍為心在刀下,人言為信。。。)烹飪,國外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中國飯店的存在。
下面是我回覆藝術家國成的信。 國成: 您提到的“一個文化意義的中國概念。” 一點不錯,它是促進两岸三地还有海外广泛华人接受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 在這方面值得去進行,尤其對於文化人來說,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也许在现在或者不久的未来那些更年轻的人,他们此刻彼此的隔阂和成见,相互撕裂,甚至会丧失沟通的纽带。” 這點您說的一點不錯。 就是本著這種類似的想法,我才編輯“飛天過海”一書。那是我五十年中,來往歐洲,台灣中國間不同時空的社會文化變遷的閱歷。您問如何在國內買到這本書。它會在9月才流通市場。我可請出版社給您寄一冊,請示通訊處。 “彼此的隔阂和成见,相互撕裂,甚至会丧失沟通的纽带。”您的這句話,值得圈點,值得每個文化人來努力,透過“文化意義的中國概念。” 來努力,來溝通,來了解,化解隔閡,成見。 您的作品“透过艺术讲述一些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寻根与再创新的理解,还有佛学心性与前沿科技,量子力学的关联”是一種超越時空的作品,很有遠見,您的創作精采過人,在馬爾他和紐約巴黎已開過畫展。請多多創作,以期能夠在台灣,在海外,再多展出,這是文化人的貢獻。 這次我去台灣,在台北只有兩天的停留。會去信邀請那兩位藝術教授,希望有機緣相見。您們互相認識,溝通,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促進文化交流,是我們基金會的目的。再聯繫。祝福 安好 虞和芳 30.8.1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些情況 虞和芳 3.7.25.發佈
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些情況 虞和芳 3.7.25.發佈 Münkler教授是德國歷史學家,他寫的一次世界大戰,裏面陳述一些沒有想到的事: 在戰爭中德國發明了毒氣,用在戰場上,英國模仿用了3倍以上。 發明毒氣的化學家,夫婦倆人都是化學家,妻子自殺。是...
-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
-
余虞對話:13.1.25.狂人狂言自造苦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狂人狂言自造苦 四處攻擊生民苦 沒有誠信是賊窟 自投賊窟苦誰訴? 上天作孽猶可逃 大火焚燒乾森林 人們紛紛棄家逃 求生為要寧棄寶 科學進步很是好 用來攻擊核子彈 核彈肆虐世界亡 這是說明天有道...
-
讀到一篇治療耳鳴的妙訣 虞和芳 24.6.25.發佈 耳鳴是許多人的困擾。我從2003年起,就犯耳鳴。那時是因為心中著急,外子生病之故。我去請教醫生,醫生量我耳部,是右耳在發出耳鳴。醫師開了藥,說服用後,耳鳴就會停止。我沒有多考慮,立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