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百尺竿頭 虞和芳 21.12.2020發佈

百尺竿頭 虞和芳 21.12.2020發佈 接到在美國同學的來函,提到“我們中國人或者是東方面孔的人, 要真正了解到:我們目前在至少40%的美國白人的眼中是比黑色, 或者是棕褐色人種更為不如的人種, 一不小心在街上就會被人打駡吐口水的...” 在白人還有這種自大高傲的態度下,我們一定要防範自衛,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 在德國雖然講種族平等,在法律面前是完全平等。有不少的德國人對待外國人是一律平等,可是還是有自以為了不起,歧視外國人的德國人存在。只需要看有些自以為高高在上,在個人網站中,動不動就拿中國不仁道,不是民主國家國家,批評攻擊中國的不是,這正表現出來他們的態度:妒忌中國的成就,自以為有了民主制度,就拿這點來批評,沒有看到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中國在許多方面的發展,高出白人,在世界之冠。 這時他們高舉出中國是疫病之罪首,中國不是民主國家,言論沒有自由,對待少數民族,香港的殘忍政策。總之,到處找藉口來貶低中國人的聲望。 當中國發展出原子彈後,在毛澤東時代,一個個政客到中國去,以見毛澤東為傲,沒有人批評中國不是民主政治,不人道,抓拿政治犯,沒有自由。在70年代的德國學生反對越戰,反對德國政治的遊行隊伍,都高呼:毛,毛,毛澤東,胡,胡,胡志明。 而中國二十年崛起的成果,中國的政治改良後,西方民間才出現貶值中國“不仁道,非民主國家”的聲調。 這些人根本不在乎中國的民主,人道,而是拿這種口號來貶低中國人,正可看出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內心反映。 疫病這次出現在武漢,曾謠傳這是在武漢研究中心的錯誤試驗,搞出的病毒傳染,言下之意,在貶低中國的科學家,醫務人員的水準低,設備差。 這時德國的最高醫學研究所,就發表聲明,疫病是一種pandemic,他們跟中國在研究疫病中,也一起合作,他們能夠證明,說明,並聲明,這不是中國研究人員弄出來的疫病,德國和美國在此研究方面也共同合夥而來開發,肅然這樣的來闢謠,德國也一再發表聲明,疫病是一種pandemic。 可是西方的民主國家的人們,還是歸罪於中國,藉機來欺負壓低海外的中國人。我一聽到口中發出各種藉口來對付中國人,如中國的政治非民主政治,人民沒有自由,這正是西方拿此為藉口,來表示他們西方白人的高傲,來聲討中國,就看出這些人的種族歧視,不懷好意,妒忌心重,攻擊性強,就得要對他們小心,並退避三舍。 而在抗疫病的成果中,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全部失敗,東方國家,中國和台灣,東方不少國家都比西方好。這些德國媒體不時報導,但是進不到不願意聽的人的耳目中。 在緊趕製造口罩防疫病的第一步,中國和台灣竭力生產,11.03.2020報導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擴散,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周三(3月11日)宣布,一批助力歐洲防疫的物資當日到達比利時列日機場,各方籌集的180萬個口罩和10萬份檢測試劑也會很快到達,將分別捐贈給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的國家。馬雲運送萬千口罩送到比利時,來協助歐洲口罩之缺,正表現出中國的仁道,中國抗疫病的成功,不但本身在防禦,還能支援其它需要救援的國家。 可是這些人道主義的善舉,只是在當時報導,之後西方還是有一再聽到中國人不講衛生,等等的論調。 這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身為中國人,我們不可以被這口掛仁義,而行欺侮東方人的人們弄成失去自信,以攻擊心來對待的人們,也以恨和攻擊來對待。 德國在一戰後,受到凡爾賽對其不平等條約的壓迫,引起德國人的反感憤怒,而導致希特勒的興起。希特勒的納粹主義自高自大,正是一種不滿德國人內心的反應,納粹先恢復德國人的自信心,可是以恨,來報仇,以媳婦熬到婆婆之心來報復。納粹奴役東歐民族,進攻波蘭,打開二戰的序幕。納粹找出猶太人為攻擊對象,猶太人在德國那時很多是上層階級人員,不少優秀的猶太人,在學術界,醫學界,法律界,藝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凡是不能夠跟他們競爭的人們,群起攻擊納粹,這是妒忌心。納粹宣傳猶太人喝德國人的血,食德國人的肉,這種宣傳,引起民眾的恨猶太人,而群起攻擊,導致追緝猶太人,他們中的六百萬人被屠殺。這是恨和攻擊心被喚起的可怕。 所以我們中國人千萬不可以,以恨和攻擊來對待這些謾罵,毀謗中國人的無知之徒。 德國人最後二戰自取其辱戰敗,而謀殺猶太人的惡名難以洗清。 中國的禮運大同,易經的思想,是我們的國粹,中國人一百年來,要富強,幾乎快達成目的。我們要發揚中國固有好的超時代的精神,才能使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