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夢到寫了一篇前言 虞和芳 29.8.2020發佈

夢到寫了一篇前言               虞和芳         29.8.2020發佈

夢中我寫了一篇文,整整的一篇,是跟身心靈醫學有關,打算作為其中的前言或是結語。

寫完之後,我感覺可能是夢,要複製它。整篇文,就在眼前,可是不能夠複製,這樣很明顯的,它是在腦中的文,呈現在眼前。

可是我還是不放棄,認為能夠將它複製在日記簿上,但是它不在床邊,我應該去Studio那裡取,心想這樣可以順便把電腦也拿到樓下,可是這樣能夠複製下來嗎?當然不能。因為這只是一個夢。心想,那麼我可以將它至少重新打字下來,再做一次這件工作,趁著腦中印象還深的時候。

這時那整篇文的內容,逐漸淡化了起來。

我沒有起身,而等起身後,弄早飯後,只記得這是一個夢。

此夢中的文,不曾記載下來,連內容也淡忘,只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夢。


這跟有時靈感出現,若是沒有立即動筆寫下,後來即使要寫,靈感也不再如前,寫出的文章不生動,有時連原來的靈感也完全喪失,變成江南才盡,寫不出當要寫的文章。


夢境跟靈感有一些相通處。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感恩和分享的重要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感恩和分享的重要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因果論不只是宗教理論,它跟我們的意念行為息息相關。

每人的所作所為,都會發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人的自私自利常常回報的也是別人的自私自利。人的施捨善心,雖然並不見得一定會得到同樣的回報,有可能是被利用,被毀謗,被妒忌。但是不要因此就氣餒,還是要繼續的去做應該做的事。

我相信正向的意念,會有宇宙間正向的回報。宗教創始的偉人,耶穌雖然被釘十字架,但是他傳播的愛心,影響到世界各地。

聖經新約稱他為神的兒子,天主教,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就是基於耶穌的愛,而不是舊約中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報仇,報復。

釋迦牟尼的愛心,救人於危難中。在佛教世界廣傳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只要放棄惡念惡行,就能成佛。

天主教聖人們的受到尊重,如為宗教犧牲的聖人。甘地,Theresa修女,都是履行宗教的的精神,他們受到人們的追從,他們永垂不朽。


現代維基的創立,就是基於人類的正向能量,成為最有名的百科全書。

我編輯的《身心靈整體的自然醫學》一書的意義,看到靈性的重要。這是一種存在在人類的良知良能,它不是用科學所能夠看見,分析清楚,它是存在在每個人的身內,它也是一種修養的工夫,當它跟宇宙的神力結合,會有意想不到的超人本領出現,因此我也編輯一章超自然現象,探討這種現象。我們每人都具有這種靈,它也跟免疫系統相關。在此書的疫病章說出,新冠性病毒的出現,使人類改變了生活,到目前只能夠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這是人體的奧妙運作,這就是神力神蹟。

人的幸福,只有在靈的領域,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這是感恩與分享的重要。


感謝Daniel寄來一檔Fwd: [文摘] 體驗豐盛的小遊戲,它非常有意思,請點擊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026128234251359/posts/1380265952170917/



夢的前景進一步的體會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夢的前景進一步的體會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從我自己的經驗,我稱為夢有三部曲。

夢有前景-這是在入睡前,在閉上的眼睛後,入睡前出現的一些現象,它可以如電腦螢幕上的字,以及其它圖片的出現。

夢的本身,它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人們的探討,它到底如何,還沒有定論。

醒前在半醒半睡之際,出現的景象,我稱之為後景。

這三種景象,我以飲食的前餐,正餐,甜點來做比較。

夢不必要具備這三部曲,通常主夢就夠人去琢磨探討了。

有前夢和後夢的情況並不多,我也是偶爾出現一次前夢,後夢更是很少出現。

逐漸的,我了解到,前夢出現,是意味將要進入睡眠。它在午睡前比較多次出現。

即使知道它出現,意味到將要入睡,但是有時我就在此時起身,因為我不願意午睡睡著。沒有鬧鐘的話,更是不好,影響晚上的睡眠。

有鬧鐘時,因為鬧鐘,又不願意,它一響,我被猛然的吵醒,嚇一跳。因此在中午午飯後的睡眠,多半是一出現前景,我就打算起身。

今天它又出現。

我試著去看,它到底是怎麼出現。

發現看到的東西跟視覺絲毫不相關。

我睡眠不戴眼鏡。前兩天鏡片破了,找出一個更不好的眼鏡,戴上它,有幫助,但是字體還不是很清楚。

於是今天我就細細觀察,這前景出現的字。它很像電腦前出現的打字選擇的字。它的背景是黑的,背景似乎很大很深,字體出現在離開眼前有一段距離。

字體起初很清楚,比我戴眼鏡還清楚。今天出現的有時間等字。過一會,字體變成模糊,分不清楚它是什麼字。

然後它被一個小欄杆分開,這時就成了另外一個景象,逐漸跟一排列的字體選擇不相關。它又換成別的景象,有一陣子只有一個深深廣闊的黑洞,它慢慢的變淡,出現視線中的黑斑。如黑蚊症類似。它在我中學時,視線就有黑斑,會跟著視線移動,很擾人。即使我留意的話,它隨時跟我的視線連結在一起,不去管它的話,它就沒有什麼作用,去留意的話真是擾人。就跟耳鳴類似,去聽的話,它一直在響,不去理它,注意力注意到別處時,它就沒有什麼擾人的作用,雖然它一直出現,如現在也是如此。

今天午睡的前景,使我認出,它跟視覺不相關,是腦海中的影相,跟夢一樣,並不見得受主觀的影響,雖然人還沒有進入夢境。

以後還要再繼續觀察,也許能夠找到出更多的有關它的現象和認識。

特蕾莎修女和她的人生信條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特蕾莎修女和她的人生信條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在上台大外文系的課程時,有位外國的教授給每位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字,我的叫Norine,我很少用它。

1964年,在台北我領洗的時候,耶穌會的鄭神父給我起名為Theresa。我很高興,就接受這個名字為我的英文名字。

那時還沒有聽說特蕾莎修女的偉大貢獻。

後來聽到她在印度的愛心,對她特別的感到親切,因為我跟她的名字一樣,於是也對她特別的鍾愛。這是很妙的心理。

特蕾莎修女Sancta Teresia de Calcutta)生於1910年,逝世於1997。在馬其頓生活近十八年後,德肋撒遷往愛爾蘭,後遷往印度,並於印度度過其半生。

在德肋撒8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便以賣布和刺繡為生,獨自輔養三個孩子成長。德蘭修女有位大六歲的姐姐、和大三歲的哥哥(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城市的居民多為回教和東正教信徒,僅有少數天主教徒。

她10歲(1920年)時到Croatia克羅埃西亞公立學校讀書。參加學校中的天主教學生會。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傳教。

12歲(1922年)立下志願,將來要到國外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

15歲(1925年)在中學念書時,家鄉有耶穌教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印度有關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很受感動,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18歲(1928年)那年,她終於選擇奉獻生活,追隨天主的聖召。9月25日隻身到愛爾蘭洛雷托修會做初學生。此修女會重視派遣傳教士到印度傳教的使命,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教區有修院。她在自己家鄉聽說此事,便願到印度傳教。

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德肋撒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仁愛仁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德肋撒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德肋撒修女卻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著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1952年開始,德肋撒修女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德肋撒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為快死的窮人服務,使他們得到臨終的尊嚴。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1965年2月1日,仁愛仁教修女會正式被批准為宗座修會,德肋撒修女從此可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7月26日,在南美洲委內瑞拉的Cocorote 建立一所修院。

1968年教宗保祿六世邀請德肋撒修女在羅馬建立一座修院。

1980年全世界的收容之家為吸毒者、娼妓、和受虐婦女開放。

1982年,在Beirut難民營遭圍攻的緊要關頭,德肋撒修女斡旋以色列國防軍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實現暫時停火,並因此得以從一座處於交戰前線的醫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發Kosovo War後,德肋撒告訴一方的指揮官,說戰區裡面那些可憐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說:「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對方不停,沒辦法。」德肋撒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肋撒修女走進了戰區,交火的雙方在得知德肋撒修女走進戰區後,便立刻停火,都在等德肋撒修女把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帶出戰區後,雙方才又重新開戰。後來這個消息輾轉間傳到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科菲·阿塔·安南Kofi Atta Annan,1938年4月8日-2018年8月18日,並於2001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聽後,歎了口氣說 :「 這件事我做不到。」在國際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伴下,德肋撒修女穿越交戰區域前往被損毀的醫院,疏散年輕病患。

1985年,德肋撒修女在紐約建立「愛滋病醫院」。1988年,在舊金山創立愛滋病患之家。

截至1996年,德肋撒在超過一百個國家運作了517個慈善計畫。瘦小矮弱的德肋撒修女,有極堅強意志,半世紀來,憑著對天主旨意的順服,發展出「仁愛傳教修女會」團體。如今在全球,一共七十一國家設立了七百四十多家救濟院、一一九個痲瘋病中心、七百多家巡迴診所,近年又成立愛滋病服務中心。這個專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慈善機構如今已遍布全球。近五千修女繼續她的志業。受其感召而投入的義工則超過一百萬人。他們服務的對象很廣,因為德肋撒修女對貧窮的定義非常寬廣,包括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她曾說,舉凡飢餓者、孤單者、無知者、胎兒、遭種族歧視者、被棄者、患病者、貧困瀕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瑪竇福音》裏耶穌所謂「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愛,是其中最貧弱者。

諾貝爾獎

1979年,為表彰德肋撒修女為消除對和平造成威脅的貧窮及困苦所作的工作與成就,她被頒予諾貝爾和平獎。她到挪威領取和平獎時,希望挪威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她的想法是:「一頓國宴,只讓一三五個人吃飽,但國宴這筆錢交給仁愛傳教修女會,便能夠讓一萬五千個印度人得到一日的溫飽。」 挪威政府回應了德肋撒的要求,答應她把宴會的六千美元費用交給她使用,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文不值。德肋撒修女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設問:「我們能為促進世界和平做些什麼呢?」她隨後答道:「回到家裡,愛你的家人。」她接着說道:「在全世界範圍內,我發現貧窮不僅僅存在於整體貧困的國家中,在西方國家,貧窮更加難以消除。當我從大街上搭救回來一個飢餓的人,我給他一碟米飯,一塊麵包,我便很滿足了。我讓人吃飽了。但是,那些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他們不被人需要,沒人愛他們,他們生活在恐懼中,他們被社會拋棄。這樣精神上的貧困太難消除了。」同時她指出,墮胎是「世界和平最大的破壞者」。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這些生活信條的不管怎樣,是一個擇善固執的信念。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她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至誠祈禱,願我們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願我們終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不管怎樣,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和典範,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從此不同。

  


夢到沒有穿鞋沒帶口罩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夢到沒有穿鞋沒帶口罩               虞和芳          28.8.2020.發佈

夢中出現很多小節的情景。

我到學校去,沒有穿鞋子,只穿一個很薄的絲襪。怎麼辦?能夠怎麼辦?只有將就沒有鞋子的走路。

遇到亞洲來的學生,要跟她握手,突然想到疫病期間,不可以握手。而我又沒有帶口罩,只好趕快離開。我是當老師的,要負責任,給人做榜樣。

打光腳,是我在新營上東國民學校的時候,很多人打光腳,於是我也要打光腳。可是王婆婆不准許,她自己用手給我縫了一雙布鞋,前面還繡了花。那時候不知道感激她的好心好意,只不高興,我連打光腳都不准,都沒有自由,別的小孩沒有受到穿鞋子的約束,而我得要聽話。雖然不得不穿,可是我用力去磨鞋子的兩邊,希望它趕快壞掉,就可藉機不穿鞋子。

想起S說他小時候,看到別的小孩下雨後,在玩泥漿,他卻不准許玩,心中很不開心,這樣的受到限制。

從小孩子的這種心理來看,人有解脫不受約束的天性。

穿鞋子,穿衣服,是文化的進步,也是健康的一項認知,但是對小孩來說,這是一項受到約束,而不喜歡這樣的受到管教約束的麻煩。

文化是一種進步,可是人們並不見得喜歡這樣的文化文明的進步。

今年新冠性病毒的蔓延,為了防範,規定出門必須戴口罩,還有限制出門。許多年輕人很不以為然,就反抗。

這個夢把小時的經驗,跟現在的疫病連起來,如戴口罩的必要。

夢中沒有鞋子,沒有帶口罩在身,反而變成寸步難移,這是在這週一去Valletta的經驗。連要去藥房買口罩,沒有口罩,不准許進入藥房。既然有這些規定,它是必要,就得要遵守。這是利己利人,也應該遵守。

今天早上又看到一艘大遊輪停泊在馬爾他對面的海邊。

疫病還未解除,幾天前,看到疫病期間,第一次遊輪來,我寫文發佈出來,得到宇平和Tina的回饋。

今天看到第二次遊輪出現,可能還會有第三第四次遊輪來馬爾他,久而久之見怪不怪,會習以為常,這又是習俗的由來,它沒有道理可以講,如中國女人的裹小腳。

清朝入關,要廢除這種習慣,廢除不掉。

倫理道德法律是必須,但是那些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是存在。社會上有仁心善士,也會有小偷強盜,殺人犯法的人。這是人類共存的現象。

我們能夠做到的,是自己遵守良知良能,不做違反法理的事,而且儘量發揮正面能量,做自己能夠做到的責任義務,助人的善事,這樣心安理得的過一生。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老鼠洞外的貓 虞和芳 27.8.2020發佈

 老鼠洞外的貓              虞和芳              27.8.2020發佈

一隻老鼠躲在洞內,不敢出來,牠害怕貓來吃牠。

有一天,牠鑽出頭出來要找東西吃,又看到那頭貓在洞外。牠正要轉身往內逃時,只見貓和顏悅色的對牠說:你為什麼老在躲開我,你看,我多逍遙自在,我在樹底下,找到了好多的果子,正要邀請你來共享。

老鼠實在餓得慌,但是還是不敢出來。

貓又說:你怕我做什麼?我們可以做朋友,這樣我們都不再寂寞,這就是我來邀請你的緣故。老鼠動情了,問:那些果實在哪裡?

就在我家中。

老鼠見貓很和善,就壯大了膽子,出了老鼠洞,卻不意貓一個爪子,抓住老鼠說:哈哈,你這個笨瓜,什麼時候貓會吃起果實來?

在牠哈哈大笑之時,鬆開牠的爪子,老鼠逮到機會,很快的跑回到自己的小洞內躲藏起來了。


“兩小無猜“文章引起的一段回憶 虞和芳 27.8.2020發佈

 兩小無猜文章引起的一段回憶                    虞和芳                27.8.2020發佈

接到宇平寄來一篇荊棘兩小無猜的文,和介紹她,有關她的生平錄於下:

朱立立 (Chu, Lily),筆名荊棘,1942 年生,湖北省黃岡縣人。朱立立臺北市立中山女高(二女)、台大園藝系畢業,新墨西哥大學實驗心理碩士及教育心理博士,研究生物和醫事技術,擁有多年醫院工作資歷。任美國密西根州蘇比略湖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教授,曾主執美國「少數民族及婦女研究計畫」,並在研究之餘從事心理諮商。

以荊棘筆名寫作文藝,其著作有:小說選集《荊棘裡的南瓜》中的作品〈白色酢漿草〉曾改編為同名電影《白色酢漿草》、《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寬容話語與承認的政治》等等。

熱衷於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護,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 2009年始,在《華人》月刊開創「身心健康在於我」專欄等。是聖地牙哥華文作家協會的第一屆會長。


朱立立的父親是朱懷冰,曾是軍政界有影響的人物。兄朱邦復,是為中文終端機、倉頡輸入法、漢卡的發明人。

下面是給他的回信


感謝寄來兩小無猜的文,非常的感人,荊棘的手筆和人生經驗很多,寫出真實的人生通常沒有高潮結局,只是繼續地演變和淡化,不同於摹仿人生的藝術。講得很實在。

文中提到他們收藏席慕蓉和張融的畫。席慕蓉是我留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認識的中國朋友。

那時她在比京布魯塞爾開畫展,很受到讚揚,是藝術學院當時最出色的學生。

魯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常在Foyer Chinois,中國學會會面,這是一棟大樓,樓下有乒乓球桌,和彈子房,會客室,廚房等等。樓上是中國男學生的宿舍,有幾位中國神父也住在那裡。

席慕蓉後來的先生也是當時留學魯汶大學,跟我的堂哥在東海大學是同班,他一聽到我的名字,就說虞和允是他的同學,比我大6歲。他對我十分照顧。後來他們兩人結婚。

在南華大學時,曾跟席慕蓉通過電話,得知她先生得了癌症。

人生年老了,最要緊的是身體了。請多保重。

虞和芳

27.8.2020

國有國情    虞和芳   15.9.25.發佈

國有國情    虞和芳   15.9.25.發佈 Noveltel,來自法國之兄弟努力建立起的旅館連鎖.它不僅已達西歐各國各大城,且在亞洲也設了不少旅館. 從來自同源的旅館之 “服務態度”可看出德法兩國的異同之處. 在法國Noveltel旅館,我們住了一個月.每日清掃之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