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內經的養生 虞和芳 26.6.2020發佈

內經的養生               虞和芳                 26.6.2020發佈

傳統古老中醫是將人體臟腑,納入宇宙天地之時間與空間中作出整體考量。它的規則仍然是陰陽,五行,天地人合一的臟象學說。這也正是中醫的養生法則。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 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即云:「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即深入闡 :天以五氣由鼻入心肺、地以五味入口而藏於腸胃。由此「氣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
這些精微運化與元氣的輸佈,賴於「天地之運,陰陽之化」,人體生命的活動規律與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道理,昭然可見。
這就是「藏象」學說的基本架構,貫穿中醫疾病診治原則與指導養生之 方向。
《素問 陽應象大論》:
「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 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 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 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 害至矣。」

以「天有精,地有形」、「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將人與自然連繫對照,發展出人體生理、病理與養生之法則。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中醫裏特別忌「久」,強調任何事情不能過度。
《黃帝內經》的指導原則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 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這樣才是健康之道,即所謂「病安從來」?

養生之道就是按照這個法則: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
它就是:
注意營養,動靜合度,睡眠充足,內心平靜。這就是健身去病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無能卸責受人慶 虞和芳 24.12.24.

余虞對話 24.12.24. 無能卸責受人慶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有德當政受人慶 人老有能受人敬 艾德諾與戴高樂 二戰圖謀避戰爭 歐盟成立由其生 發展經濟利生民 歐盟宗旨重和平 說來容易實行難 俄國進攻烏克蘭 烏國不服來抵抗 俄國搶奪顯威揚 誰勝誰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