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Bhagavad Gītā這本印度重要經典書 虞和芳 7.1.19發佈
Bhagavad Gītā這本印度重要經典書 虞和芳 7.1.19發佈
Bhagavad Gītā《薄伽梵譚》(梵語:भगवद् गीता,Bhagavad Gītā,字面意思是「至尊神的頌譚、頌讚、贊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經典,敘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中的一段對話(位於《毗濕摩篇》的23–40),也簡稱為神之歌(Gītā)。學術界認為它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
Krishna 在Kurukshetra的神話戰場上,在戰車(ratha)指導 Arjuna,哲學(upadesha)。
Bhagavad Gītā薄伽梵歌(梵語,F,भगवद्गीता,梵歌 - 歌曲,詩歌,至尊主 - 至高神,“崇高的歌聲”),是印度教的中央經典之一。它有一個精神上的詩的形式。它成書在紀元前第5和前2世紀之間。得到的文本是基於舊的 Veden 吠陀當時的印度思想的幾個不同的學派的合併(約1200BC早期vedische著作。900BC。), Upanishaden奧義書(晚vedische著作約700BC-500BC。),正統 Brahmanismus婆羅門教(約800BC-到500BC。),瑜珈是最接近奧義書的精神。
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為 Mahābhārata 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梵語,महाभारत,Mahābhārata [摩訶婆羅多[mʌhaːbʱaːrʌtʌ]婆羅史詩衝突的意義上的“Bharatas婆羅多的偉大的歷史”),以書面形式對家庭 Bharata 婆羅(梵語भारत婆羅[bʱɑːɻət̪ə])和他們的後代可以看出(Kurukshetra戰爭); Mahabharata 和摩訶婆羅多的部分是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先知 Saṃjaya 嘉亞整體史詩中描述的盲人王 Dhritarashtra持國(梵文:धृतराष्ट्र,持國天王)在Bhāratafamilien的家族中(“好”)的優勝者Pāṇḍavas潘達瓦(„bösen“) 和(“壞”)的Kauravas之間的權力鬥爭。
在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是老師 Krishna,的塵世表現Vishnu 和 Arjuna之間的對話。Vishnu 毗濕奴變,在書中,除了 Shiva成為印度教的主神之一。Krishna克里希納,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的主角,被視為avatāra阿凡達(梵語अवतार阿凡達“的化身,血統,上帝的表現”),作為主Vishnu 毗濕奴的在地球上的化身。在Mahābhārata 摩訶婆羅多和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Krishna克里希納的背景故事,神聖的表現,Krishna告訴年輕的勇士王子 Arjuna在戰場上,生活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Krishna表現出了他的神性,並指示 Arjuna的行為守則,要他認識神。
印度人認為Bhagavad-Gita 博伽梵歌的教導,作為傳統Veden吠陀的精髓。在這項研究中,往往有明顯的矛盾:儘管一些地方出現二元論 - 自然與精神的雙重性,神與人之間 - 這些不同的解釋,Bhagavad-Gita 是各種信仰的中心。
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以宗教哲學的說教詩呈現,一共18章700節。在第2世紀。 Mahabarata 納入國家的史詩摩訶婆羅多。
————
Krishna 向Arjuna阿周那講述Bhagavad Gītā《薄伽梵譚》。它是唯一一本記錄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論的經典。
《薄伽梵譚》被多數印度教徒視為神聖,雖然是詩史的一部分,卻也被視為奧義書之一,總共有700句,分成18章。
Bhagavad Gītā《薄伽梵譚》描述阿周那與黑天之間在俱盧之野戰爭前,在戰場上的對話。當時的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當他馬車夫的Krichna尋求指導。黑天對阿周那的勸導,採用了許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與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現他與宇宙為一體的神身,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Bhagavad Gītā《薄伽梵譚》總共由18章組成:
Arjuna要求Krishna將戰車停在兩軍之間。當阿周那看到親友在敵軍中,他失去勇氣。而不願意再戰鬥。
黑Krishna告訴Arjuna,唯有肉體才會死亡,永恆的自身則是不朽;身為一個戰士,應依法擔起戰爭應負的責任。
Arjuna問,知識比行動來的重要,那為何他要參與戰鬥。Krishna強調依法執行責任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執著於其結果,才是正確的行動準則。
Krichna向Arjuna揭示,祂已經活了好幾世,一直教授瑜伽,保護虔誠的人,懲罰為惡之人;提示行動或不行動的準則,並告訴Arjuna追隨靈性導師教導的必要性。
Arjuna問,到底是行動好還是不行動好。Krishna回答,棄絕行動和以奉獻精神行動一樣能得到解脫,但後者會更容易達到解脫的目的。所謂以奉獻精神行動,即是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不為感官與外物接觸的快樂或悲傷所惑,譬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只為求自身的清淨而行動。
Krischna描述冥想的正確姿勢以及達到三摩地(禪定)的過程。
Krishna教授知識的道路。
Krishna定義梵(Brahma)、最高靈性(adhyātma)、業(karma)、我(ātma)、最高存在(adhibhūta)和最高神靈(adhidaiva)等術語的涵義,並解釋如何在死亡之時,憶念衪而達到永恆無上的住所。
Krishna解釋何謂萬有內在神論(Panentheism),「一切皆在我之中」,以此方式在任何情況下都憶念著衪。
Krishna描述何以衪是一切物質及精神世界的源頭。Arjuna接受Krishna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因為過去的聖者亦曾如是說過。
在Arjuna的要求下,Krishna向Arjuna展現宇宙的形體,這是一個「神的顯示」,四周各處,放射光芒如千萬個太陽,內包含各種生物及物質。
Krishna描述奉愛瑜伽(Path of Devotion/Bhakti Yoga)之途。
Krishna描述自性、神、我和意識。
Krishna描述自然物質的三屬性:憂、暗和善。
Krishna描述一棵像徵性的樹木,根在上葉在下,代表物質的存在。此樹必須以利斧砍斷,如此才能切斷感官的牽掛,而達到無上的住所。這個中國所謂的利劍斬情絲。
感官的繫著,Krischna說明神聖及邪惡兩本性;要達到最高的目的,我們必須放棄「慾望」、「嫉憤」及「貪婪」。藉由覺悟及經典的訓示,來辨別正確和錯誤的行動並奉行不悖。
Krischna說明無論人的信仰、思想、行為,甚至吃東西的習性等等,都與物質三屬性相關。
最後,Krischna要求Arjuna放棄其他的信仰,只皈依Krischna,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黑俱盧之戰圖雖然Bhagavad Gītā跟希臘神話絲毫不相關,可是在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出現時,也是金光燦爛,看見的人,不能夠睜眼觀看這種四射的光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余虞對話:.平安夜歌,兒時唱 虞和芳 25.12.24發佈
余虞對話:25.12.24.平安夜歌,兒時唱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五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平安夜歌,兒時唱 時光流逝,現場換 滄海桑田,宇宙換 半世紀來,科技煥 科技進,心靈照樣 無人機,投向市區 , 不見敵,人獸同亡 飛彈氾濫,俄烏戰 雙方受損,互傷亡 誰無父母,心痛傷 地球有...
-
余虞對話 3.2.24.好夢成真血汗換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余君說法完全對 夢境是夢規為規 世無愚翁誰移山 怪人怪事一大堆 與人相處和為貴 這是原則不能廢 與虎謀皮沒有用 喪生無義暫時退 奮勵自強虎添翼 不去殺虎虎自腿 夢是夢幻雖短暫 好夢如甘又如飴...
-
Entity實體的具體意思是指什麼? 虞和芳 11.1.24.發佈 Entity(中古拉丁語entitas,晚期拉丁語ens'存在,事物)是哲學本體論的基本術語,有兩種意義: 一方面,它描述存在的事物、實體、具體或抽象的物件。 從這個意義...
-
轉寄 《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 虞和芳 10.11.24.發佈 Dear姊姊: 讀到您寄來的此文《我沒有老,只是年齡大一點》,這個帖子寫的真好,值得一讀。 是的,“ 我老了,我感到徹悟。再無少年的懵懂,再無年青的氣盛,閱盡世上多少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