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耶穌會在17世紀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虞和芳 15.9.18發佈

耶穌會在17世紀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虞和芳 15.9.18發佈 17世紀的歐洲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說由學識高深的耶穌會神父作主導和貢獻。耶穌會中有不少德國人,他們在明末清初的朝廷居重要職位。 從1619至1774有50位傑出人才。 約翰·施雷克,中文名鄧玉函(Johannes Schreck1576 -1630,逝世於北京)。1629年徐光啟(1562年至1633年),委任鄧玉函修改中國曆法。 繼續鄧玉函改革曆法的為德國耶穌會神父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北京)。1644年湯若望受委任為皇家天文學研究所的所長。 此後還有好幾位德國神父在那任職,直到劉松齡 (August von Hallerstein, 1703─1774逝世於北京),他還擔任中國皇帝的外交使命。 耶穌會除了在中國的活動建樹外,他們的報導和信件,影響當代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和對中國文化的景仰,部分認為中國文化超越優越歐洲,奉為模範。 通過耶穌會的傳媒,中國文化影響許多歐洲有名的學者,也深深影響到德國數學家和哲學家,來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 1646–1716)的著作。這在其作品„Novissima Sinica“呈現出來。 對啟蒙運動的哲學上,中國也有啟示和影響。 伏爾泰(François Marie Voltaire 1694-1778),以中國文明作為模範,作為對比,批評歐洲。 耶穌會士們正面的報導,影響到17和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中國風Chinoiserie,特別表現在家具,室內設計和建築上。 從中國進口茶葉的數量越來越大,從而成為時尚的飲茶習俗,在歐洲也在德國蔓延。 茶葉成為歐洲18世紀跟中國貿易的主要進口貨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余虞對話 有德當政受人慶 虞和芳 24.12.24.發佈

余虞對話 24.12.24. 有德當政受人慶 余處長:感謝大作詩三首分享,回敬數語致意。 有德當政受人慶 人老有能受人敬 艾德諾與戴高樂 二戰後謀避戰爭 歐盟成立由其生 發展經濟利生民 歐盟宗旨重和平 說來容易實行難 俄國進攻烏克蘭 烏國不服來抵抗 俄國搶奪顯威揚 誰勝誰敗無人知...